<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的伊水两岸、南北长约一公里的崖壁上。它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现存有2345座佛龛,佛塔近八十座,十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题刻碑记,位居我国四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93年)开凿,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清等十多个朝代1400余年的营造,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龙门石窟遗留的大量文物反映了中国上千年宗教、文化及艺术的发展变化,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变化的极好佐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字卷碑”位于龙门西山潜溪寺之南,由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上刻“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十个大字,此句意为赞颂道家始祖老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宾阳三洞”,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合称宾阳三洞。宾阳南洞系北魏宜武帝为文昭皇太后发愿开凿,窟外北侧的《伊阙佛龛之碑》记载,洞内正壁一铺五尊大像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亡母长孙皇后做功德所雕造,碑文描述了长孙皇后的“懿德”,赞颂了李泰的“纯孝”。南洞有小龛350多个,该洞是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这是我国正史中唯一明确记载开窟缘由、过程及用工等内容的皇家石窟工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496年),由宦官刘腾主持开凿,是为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营建的功德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宾阳中洞,又称宾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雄伟、最富丽堂皇的一个佛洞,是北魏迁都洛阳后,世宗皇帝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营建的二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摩崖三佛龛,雕凿有三坐佛、四立佛共七尊造像,石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故称摩崖三佛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珍珠泉,位于龙门西山中部锣鼓洞南边上方约2米处,泉口呈圆穴状,直径约1米,水底有细泡自石穴中涌出,状若串珠,故曰珍珠泉之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锣鼓泉,位于龙门西山中部偏北之山岩上,有溶洞数个,泉水自洞悬流而下,如用物堵塞洞口,洞内水声若锣鼓声,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洛阳牡丹石,又名牡丹玉,因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的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故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伊水对岸的香山寺遥遥相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15000尊4厘米的小佛像而得名,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680)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511、512号窟双窟(唐),南北二窟并列,故名。二窟前室布局统一。北洞刻“三世佛”题材,南洞正壁主尊为弥勒,胁侍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刻十佛。双窑洞窟组合与造像题材是当时唐高宗与武则天并称“二圣”政治史实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557窟又称清明寺、双狮洞,位于龙门石窟西山中部万佛洞下,因窟门有“清明寺比丘尼八正敬造”而得名,此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是龙门石窟唐代开凿的较有代表性的中型洞窟之一,洞窟内外众多造像题记反映了唐高宗初年关中大移民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老龙洞是就着自然溶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有大小佛龛两百多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莲花洞,又称伊阙洞,开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因窟顶雕有一朵硕大高浮雕莲花而得名。洞内正壁主像为释迦牟尼游说像,在龙门石窟中,释迦牟尼作为立像,仅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鱼跃龙门便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奉先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洞窟,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那尊最大的佛像就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为梵文音泽,意为“光明普照”。这尊卢舍那佛通高17.14米,她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作俯视态,其形态像智者的询问、长者的关切、母亲的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间,虚幻到现实的转变反映了佛教艺术上的折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烧洞,北魏开凿。火烧洞是北魏内部空间最大的洞窟,该洞窟的开凿传说是火烧而成,现窟内造像己损毁严重。火烧洞以独特的窟楣浮雕和飞天残像闻名,是龙门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作司洞,唐代洞窟,因洞内北壁下部刻有“东京八作司石匠十一人”而得名,窟底部雕有八位乐传舞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门石窟是中华石刻艺术璀璨明珠,是中华石刻艺术之瑰宝,它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宏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石刻造像,更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智慧和宗教情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对佛教文化的虔诚信仰,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对生活和美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游览完龙门石窟天色己喑淡下来,我们来到景区停车场,但见远处的天空呈现出一片绚丽的霞光,在此时此刻,我不禁有所联想: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佛光普照大地……。</p> <p class="ql-block">(部分洞窟的介绍来自网上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