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地延安,以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独特位置而闻名天下。小时候知道延安应该是始于“老三篇”、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诗人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长大后尽管在西安求学四年,但限于当时的经济和交通条件,仍然没有机会朝圣延安。直到2013年国庆节,回西安参加同学会后,才第一次<span style="font-size:18px;">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span>十年后的2023年国庆节后,又一次回西安参加同学会,再一次走进延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胸外科医生。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4月东渡黄河前往晋察冀边区。他带着战地医疗队转战多个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中抢救了成千上万的伤病员。1939年10月29日,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涞源摩天岭抢救伤员时,手指感染造成败血症医治无效,最终于1939年11月12日不幸逝世。延安各界于12月1日为其举行了追悼大会,毛泽东同志于12月21日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思德(1915年4月21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1933年12月参加红军,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愚公移山》一文是1945年6月1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闭幕词,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并称为老三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北连榆林,南接关中,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是关中连接漠北的要冲。延安不仅是革命圣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的陵寝就安卧在延安境内的桥山之巅,被炎黄子孙尊称为“人文初袓”。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战略地位,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铁马的悲壮史剧。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经历了抗日战争、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历史选择了延安</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10月10日,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突围出江西瑞金,拉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序幕。原本计划是一路向西,穿越湖南,抵达湘西,与贺龙、萧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共同建立湘鄂西根据地。然而才走出瑞金后仅仅一个多月的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当鲜血染红了江水时,理想便被现实砸碎。尽管最终突破了国民党30万大军构筑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仅此一役就减员一大半,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的中央红军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决择,继续往西,前头是绝路;原地固守,后面是追兵。原计划去湘西,没戏;想去川西草地,生存条件恶劣;进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又发生战略分歧。直到了1935年9月18日,中央红军部队已经行进至甘肃南部的小镇哈达铺。在这个小驿站,红军从缴获的《大公报》里发现,远在陕北的红二十五军仍在坚持斗争,刘志丹、谢子长已经建立了苏维埃根据地。消息一出,9月27日,中央红军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做出北上陕北的重大决策。因为相比起南方军阀林立的重兵围剿,陕北地处西北边陲,中央控制薄弱,地方军阀割据,空隙多、压力小,正好适合作为战略喘息之地。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进入陕北吴起镇,与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师,历时368天的长征宣告胜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延安铸就了辉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安时期指的是中共中央在陕北的13年,具体指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起县),落户“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这近13年时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人在陕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9月,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全体成员合影。前排从左向右依次是康生、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项英和王明;后排依次是陈云、博古、彭德怀、刘少奇、周恩来和张闻天。</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三年波澜壮阔的延安岁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中的辉煌史诗,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伟大篇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先后驻在延安的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地,在窑洞里指挥了抗日战争敌后战场,领导了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筹备并召开了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东方红》从延安诞生,传唱全国。为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5月,毛主席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骑自行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中共七大主席台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安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最艰苦却最富有朝气的时期。那时候的延安,可不是现在这样繁华。说句实在话,就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粗粮,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前来投奔。从1937年至1945年期间,约4万知识分子投奔延安,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占70%以上。这些青年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延安精神</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回望峥嵘岁月,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探索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延安精神。一路走来,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成为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镜头下珍贵的历史瞬间</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毛泽东、周恩来、秦邦宪、朱德在延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12月,中共代表周恩来出色地完成调停西安事变的重大使命后,乘飞机返回延安,毛泽东率众亲往机场迎接,并在飞机场合影留念。左三起:秦邦宪、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萧劲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8月,周恩来与国民党进行五次谈判后回到延安。与毛泽东、朱德、林伯渠在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6年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朱德与夫人康克清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周恩来与夫人邓颖超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8年刘少奇与夫人王光美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任弼时与夫人陈琮英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在延安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毛泽东与夫人江青在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7年12月,我军最高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在延安召开了一次极为重要的军事会议,会议期间领导人合影留念。左起:张闻天、康生、周恩来、凯丰、王明、毛泽东、任弼时、张国焘。</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在延安参加六中全会的部分高级将领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彭德怀、朱德、叶剑英、聂荣臻、陈毅五位开国元帅在延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纪念七七事变大会上,左起朱德、毛泽东、刘少奇、聂荣臻、林彪。</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朱德、贺龙、徐向前在延安机场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朱德与“延安五老”中的四老董必武(1886年生)、林伯渠(1886年生)、吴玉章(1878年生)谢觉哉(1884年生)合(缺徐特立)在延安合影。缺徐特立(1877年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4年三位“伟人夫人”在延安的合影。左起:浦安修(彭德怀的夫人)、邓颖超(周恩来的夫人)、康克清(朱德的夫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6年3月4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延安机场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7年毛泽东离开延安转战陕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延安革命遗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宝塔山</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在山上可鸟瞰延安整个城区。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明代建筑。平面呈八角形,九层,高约44米,楼阁式砖塔。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这座古塔成为革命圣地的标志和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务院将延安宝塔归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安革命旧址之中。1953年版第二套人民币二元券正面图案为"延安宝塔山"。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颁授的独立自由勋章,核心图案就是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家岭革命旧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北杨家岭村,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1947年3月所在地。旧址整体坐东向西,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20多个中央机关在此生活战斗10余年。1947年胡宗南轰炸延安城,这里的许多建筑遭到破坏,全国解放后陆续修复,直到1953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枣园革命旧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枣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43年10月~1947年3月的所在地,1943年10月,中央书记处成员由杨家岭先后移住这里,继续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抗日民族战争向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家坪革命旧址</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37年1月开始,这里就是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司令部(后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同志住过的地方。王家坪革命旧址原为南北两院,南院为政治部,北院为司令部。南院有这里最大的建筑——军委礼堂。这是一座土木石结构的平瓦房,整个礼堂可容纳500多人开会。绕过军委礼堂向东是毛泽东同志会客室旧址。北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有军委会议室,朱德同志经常在此召开重要会议,后院住朱德、彭德怀等领导人。王家坪旧址占地60多亩,1956年修复,1959年开放参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阶上的磨痕记录着过往,窑洞前的老树见证了沧桑。走过延安的红色地标,才真正读懂:信仰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千万人用热血书写的答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5px;">注:部分图片资料来自网络。2025年7月3日于四川西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