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6月16日,亚庇的第九日拍鸟之行,在惬意与惊喜交织中徐徐展开…今天是东马拍鸟之行收官之作:</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们率先踏入城郊的森林公园。园内湿地宛如秘境,树木成荫,一只红头缝叶莺跳上枯木,展示着身姿,似乎在告诉我们,今天遇上红头,势必红运当头了。两只白腹秧鸡在湿地草丛中悠然踱步。因有隐蔽棚,它见不到人,它们与镜头的距离近到几乎撑满画面,这般见不得的“亲密接触”实属难得。此外,还有几种这里常见留鸟穿梭其间,定格它们灵动的身影毫不费力。随后,我们转战另一座湖畔公园。湖心小岛是黑腹蛇鹈的钟爱之地,顺利捕捉到它们优雅的身姿和水中捕鱼场景,只是距离太远了,之后来到古树下,抬头寻找树枝上的鸟儿,瞬间又迎来新的惊喜——巽他啄木鸟正专注凿木取虫喂仔,漂亮的黑翅雀鹎也翩然到访,轻松解锁今日目标鸟种。</p><p class="ql-block"> 上午辗转两座公园,饥肠辘辘时,茶餐厅的美食抚慰了疲惫与味蕾。稍作休憩,下午我们来到一片湿地旁的高脚架木屋居住区。这里虽被视作“贫民窟”,住着被忽视的无身份居民,可孩子们却无忧无虑,活力满满,专注地打着排球,灿烂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个人。不过,我们来到此有另有目的——寻觅国内罕见的棕夜鹭,在这里路边几棵大树上都可清晰看到了棕夜鹭身影,拍摄没有什么困难。</p><p class="ql-block"> 临近傍晚,我们抵达亚庇海滩公园。这里沙软水清,海上娱乐项目精彩纷呈,当地市民携家带口,在此戏水玩沙、静候日落,惬意十足。而我们则将镜头对准林间,珍稀的各式鹦鹉、华贵的各种皇鸠一一入镜,直至夕阳西下,余晖为拍摄之旅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p><p class="ql-block"> 返程,一顿丰盛的海鲜大餐为此次拍鸟之旅画上句点,这是东马最后的一顿晚餐。回顾这次东马拍鸟循婆罗洲岛环行全过程,有收获:天气好,鸟况佳,拍摄顺利,过境无阻碍。有遗憾:蓝斑八仙鸫、绿阔嘴鸟、眼斑孔雀雉未能邂逅。但总体收获超预期。在此,衷心感谢阿贵老师全程悉心规划、专业指导与贴心安排,让这场东马拍鸟之旅充满意义与感动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亚庇的海滩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美女们学划艇</p> <p class="ql-block">简单的球场,小孩们在拍排球,不也乐乎。</p> <p class="ql-block">潮式海鲜餐厅,东马最后一顿晚餐。</p> <p class="ql-block">红头缝叶莺 (英文名:Rufous-tailed Tailorbird,学名:Orthotomus sericeu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缝叶莺属的鸟类。这种典型的缝叶莺拥有上翘的尾巴、长长的喙和活泼的性格。其头顶至尾部呈橙棕色,上下体色分别为灰色和白色。广泛分布在马来半岛至巴拉望(菲律宾西南部)的低地森林边缘和林间空地,偏好灌木丛生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白眉黄臀(tún)鹎(bēi) (英文名:Yellow-vent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goiavier),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东南亚常见,臀部显眼的黄色为其特征,常出现在城市、公园、种植园及开阔森林边缘等地。近年来在老挝沿湄公河及其支流迅速扩散,适应人类环境,数量增长迅速。</p> <p class="ql-block">橄榄褐鹎(bēi) (英文名:Olive-wing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plumos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直译: 橄榄翅鹎,分布于东南亚,包括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其英文名直译为橄榄翅鹎,灰额鹎曾被认为是其亚种之一。橄榄褐鹎体型较大,全身呈暗褐色,翼部有橄榄绿斑块,眼红色,耳羽盖带灰色条纹。</p> <p class="ql-block">红眼褐鹎(bēi) (英文名:Asian Red-eyed Bulbul,学名:Pycnonotus brunneus),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广泛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最显著的特征为淡红色的眼睛和均匀的棕色羽毛。</p> <p class="ql-block">黑翅雀鹎(bēi) (英文名:Common Iora,学名:Aegithina tiphia),是雀形目雀鹎科雀鹎属的鸟类。小型雀形目鸟类,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地区。其特征为橄榄绿色,翼上具黑白条纹,常见于公园、红树林、开阔林地及次生林,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该物种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低山和平坝,尤其是开阔的次生阔叶林、杂木灌丛、村寨庭园附近、路边林木灌丛中生活</p> <p class="ql-block">巽(xùn)他啄木鸟 (英文名:Sunda Pygmy Woodpecker,学名:Yungipicus moluccensis),是䴕形目啄木鸟科Yungipicus的鸟类。属于啄木鸟科。体型较小,长约13厘米,分布于马来半岛、Greater和小巽他群岛,包括Brunei、Indonesia、Malaysia和Singapore。适应性强,常见于多种生境。</p> <p class="ql-block">褐拟啄木鸟 (英文名:Brown Barbet,学名:Caloramphus fuliginosus),是䴕形目拟啄木鸟科褐拟䴕属的独特鸟类。体型中等,约17.5厘米长,体重介于38.5至47.7克之间。以其巨大的喙和鲜红的腿脚著称。分布于婆罗洲的低地和山脚森林。</p> <p class="ql-block">白胸苦恶鸟 (英文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是鹤形目秧鸡科苦恶鸟属的鸟类。又名: 白腹秧鸡。分布广泛,从巴基斯坦、马尔代夫至中国东部,菲律宾,华莱西亚和印尼群岛。体长28-33厘米,成鸟上体蓝灰色,下体白色,尾下覆羽锈色,常在人类住地附近的沼泽、池塘和稻田中活动。</p> <p class="ql-block">黑腹蛇鹈(tí) (英文名:Oriental Darter,学名:Anhinga melanogaster),是鲣鸟目蛇鹈科蛇鹈属的鸟类。体型大(约84厘米),外观类似鸬鹚的水鸟。以南亚和东南亚热带地区的湖泊和河流为栖息地,全球性近危物种。在中国南部仅有一次记录。</p> <p class="ql-block">展翅中黑腹蛇鹈</p> <p class="ql-block">飞行中的黑腹蛇鹈</p> <p class="ql-block">黑腹蛇鹈捕鱼吞鱼</p> <p class="ql-block">棕夜鹭(lù) (英文名:Nankeen Night Heron,学名:Nycticorax caledonicus),是鹈形目鹭科夜鹭属的鸟类。别名: 肉桂夜鹭、红夜鹭,中型涉禽,顶冠黑色,身体栗红色,身长55-65厘米。主要分布于澳洲界,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分布于近水树林、湿地和公园。在台湾有记录。</p> <p class="ql-block">长尾鹦(yīng)鹉(wǔ) (英文名:Long-tailed Parakeet,学名:Psittacula longicauda),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鹦鹉属的鸟类。雄鸟具有黑帽和红脸,而雌鸟缺乏黑帽,红脸较少。</p> <p class="ql-block">雌鸟缺乏黑帽,红脸较少。</p> <p class="ql-block">蓝颈鹦(yīng)鹉(wǔ) (英文名:Blue-naped Parrot,学名:Tanygnathus lucionens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巨嘴鹦鹉属的鸟类。当地称之为pikoy,中型鹦鹉,广泛分布于菲律宾各地。其显著特征为巨大的糖果红喙,以及从上颈背至头后部的天空蓝色斑块。</p> <p class="ql-block">蓝颈鹦(yīng)鹉(wǔ) (英文名:Blue-naped Parrot,学名:Tanygnathus lucionensis),是鹦形目长尾鹦鹉科巨嘴鹦鹉属的鸟类。当地称之为pikoy,中型鹦鹉,广泛分布于菲律宾各地。其显著特征为巨大的糖果红喙,以及从上颈背至头后部的天空蓝色斑块。</p> <p class="ql-block">绿皇鸠(jiū) (英文名:Green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aenea),是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别名: 大绿斑鸠、绿南鸠、大绿鸠、大青咖追,大型的森林鸽类。主要特征为珍珠灰色头部与下体,背部与翅膀呈现深绿色金属光泽。分布范围广泛,从尼泊尔、印度南部至斯里兰卡,向东延伸至中国南部、印尼和菲律宾。在中国大陆,绿皇鸠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斑皇鸠(jiū) (英文名:Pied Imperial Pigeon,学名:Ducula bicolor),是鸽形目鸠鸽科皇鸠属的鸟类。大型、群居的白底黑边鸠鸽科鸟类。分布于东南亚,自缅甸和泰国南部至爪哇,向东至菲律宾和新几内亚的鸟头半岛和Neck地区。常栖息于沿海森林的小岛,偶尔前往大陆觅食和栖息。在分布区内较为常见。</p> <p class="ql-block">红颈绿鸠(jiū) (英文名:Pink-necked Green Pigeon,学名:Treron vernans),是鸽形目鸠鸽科绿鸠属的鸟类。又名: 粉颈绿鸠,常见的东南亚鸟类,分布于缅甸南部至菲律宾及印尼的广大区域。雄鸟以独特的粉紫颈部和橙色胸部著称,雌鸟则呈现较为平淡的绿色调。广泛适应森林、边缘地带及人类改造环境。</p> <p class="ql-block">黑林鸽(gē) (英文名:Black Wood Pigeon,学名:Columba janthina),是鸽形目鸠鸽科鸽属的鸟类。俗名: 黑果鸽、鸦鸽,是东亚最大的鸽属鸟类,重约550克,全长43厘米。分布于日本南部诸岛至琉球、硫黄、小笠原群岛,以及中国大陆山东部分地区。偏好栖息于亚热带常绿林间的小岛上,依赖成熟森林。</p> <p class="ql-block">原鸽(gē) (英文名:Rock Dove,学名:Columba livia),是鸽形目鸠鸽科鸽属的鸟类。又名: 野鸽子、野鸽、脖鸽,直译:岩鸽鸽,原鸽的野生种群分布于欧洲西部至亚洲中部的悬崖和洞穴中,而驯化后的种群遍布全球的城市、农田和谷仓。野生原鸽与野化个体的羽色相对单一,多为淡灰色,带有明显的黑色翼带和颈部的紫色与绿色虹彩。野化和驯养个体羽色丰富多变,从黑色、白色到橙棕色都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