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绮梦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奔赴拉萨的旅途中,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众生图,我们遇见了形形色色前往拉萨的身影。有骑着摩托的,有骑着自行车的,有推着人力小车的,而最令我动容的,是那些一步一叩首的徒步者,这些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身披尘土,额头沾满风霜,却眼神坚定,步伐执着。每一步都仿佛在与天地对话,每一次叩首都像是将灵魂交付给这片土地。他们不疾不徐,仿佛时间在他们身上失去了意义。我难以理解,在这个追求效率与便捷的时代,为何他们要采取如此艰难的方式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望着这些人渐行渐远的背影,耳边回响起一句话:“西藏缺氧,但不缺信仰”。这一刻,我心中突然升起一股莫名言喻的敬意。这一路,这些人留下的不只是汗水与足迹,还有世俗和勇敢!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梦想从不在于方式是否光鲜,而在于内心的执着与坚持!我想,每一个目睹此情此景的人,都会被深深触动,我们是否也在这一刻,唤醒了内心深处那个属于自己的“信仰”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呼万唤始出来。6月5日,我们历经辛苦如期到达了拉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拉萨市大街的中央,酥油灯的光晕与远处念青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交织成一片朦胧。我脸上岁月沉淀的褶皱里,藏着那被生活暂时封存的向往,此刻,拉萨的风温柔地掀开这层封印。当哈达的绸缎轻拂脖颈,我忽然意识到,那些在地图上反复摩挲的地名,终于不再是铅字的堆砌——我的绮梦之旅,正从西藏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离太阳最近的地方,缓缓铺展成真实可触的壮美长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高处俯瞰,整座城市在阳光下显得宁静而祥和。远处的大昭寺金顶隐约可见,布达拉宫与大昭寺,如同高原上的双子星,照亮了这片土地的文化之路,也点亮了每一位旅行者心中的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萨,藏语意为“圣地”。是西藏自治区首府市。全市下辖3个区、5个县,面积2.964万平方千米。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城,是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圣地。 拉萨海拔3650米,全年多晴朗天气,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被誉为“日光城”,宛若一颗雪域明珠,镶嵌于世界屋脊之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座拥有约80万人口的高原之城,城市规划匠心独具,以布达拉宫为精神核心。老城区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藏式建筑风貌与传统街巷格局,新区以拉萨河为界,道路宽阔,高楼林立,霓虹闪烁,气贯长虹。新旧城区相映成辉,相得益彰,为这座古老城市注入了蓬勃生机与现代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今年恰逢60周年!整个西藏都洋溢着热烈的氛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鲜艳的五星红旗与五彩经幡随风飘扬。藏族同胞身着华丽的传统服饰,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从布达拉宫广场到八廓街,从林立的现代化商圈到充满烟火气的民俗街巷,处处莺歌燕舞,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色。这座高原圣城正以蓬勃的姿态,诉说着60年来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壮丽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萨,因其为信仰的圣地,无数朝圣者纷至沓来,在转经声中净化心灵、寻求安宁;因其拥有壮美无垠的自然风光,令人惊叹于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更因其保留着淳朴浓郁的藏族文化,游客可深入体验传统习俗,品尝酥油茶与糌粑的醇香,聆听悠扬藏歌,共跳热情奔放的锅庄舞。拉萨,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无数人心中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宿,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心驰神往,流连忘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这次旅程中闪耀的文化坐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布达拉宫巍峨耸立于红山之巅,像一位穿越千年的历史守望者,静静诉说着时光的流转。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式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始建于公元631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由红宫、白宫两大部分组成,群楼重叠,气势恢宏。内部供奉着众多佛像和灵塔,珍藏着无数的历史文物,壁画生动地描绘着藏地的历史与传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晚的布达拉宫灯火通明,像一座悬浮在夜空中的宫殿,庄严而神秘。我站在广场上,听着远处传来的诵经声,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仿佛所有的烦恼与疲惫都被这高原的风吹散,只留下一颗澄澈的心,与这片土地共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清晨,我们走进八廓街的小巷,阳光刚刚爬上藏式楼房的彩绘屋檐,空气中飘着酥油茶的香气。一位藏族阿妈坐在门口,手里捻着转经筒,脸上带着高原阳光赋予的红润。她冲我点头微笑,那笑容里没有距离,只有温暖的接纳。我忽然明白,西藏的魅力,不只是高山与圣湖,更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从容与虔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昭寺以其庄严悠久的历史积淀,散发出神秘而圣洁的光芒。它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距今已有1350年历史,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寺内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镀金铜像,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地叩拜,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深深痕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踏入殿中,万盏酥油灯长明,转经筒的吱呀声和诵经声交织,大昭寺不语,却包容一切!在这里,信仰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部分。每一个前来朝拜的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也带走一份心灵的慰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布达拉宫与大昭寺,不只是建筑,它们是信仰的象征,是藏文化的根脉,是高原上永不熄灭的灯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布达拉宫正前方的广场上矗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两者在空间上相互映衬,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意义,成为拉萨城市景观中极具代表性的组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凝望着纪念碑,我郑重地向它敬了个礼。这座高37米的纪念碑,以珠穆朗玛峰为形,灰白的碑身上,一条金红玻璃带宛如哈达般闪耀。碑前的青铜群雕《高原之春》和《光明之路》,凝固了农奴解放时的欢腾与筑路战士的坚韧期望,每一道刻痕都像是历史的低语,我仿佛听见了时光深处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终结了黑暗的农奴制,开启了西藏现代化的征程。这座丰碑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未来的启航标。它提醒着我们:唯有铭记来路,才能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繁荣,激励后来者继续书写雪域高原的崭新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到一地,必须要去博物馆,这是我们旅游的要求。走进西藏博物馆,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注脚,引领我们追溯着西藏的往昔与今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旧西藏展区,那段黑暗的历史如乌云般压来。封建农奴制的残酷让人心惊,三大领主掌控着一切,农奴们却一无所有。他们没有人身自由,被随意买卖、转让,农奴只是“会说话的工具”;繁重的乌拉差役与高利贷,将他们压得喘不过气,终生背负债务,生活陷入赤贫。农奴主们还设立监狱和私牢,挖眼、割舌、砍手等酷刑令人发指,拉萨街头那些伤残的人,就是这野蛮制度的悲惨见证。政教合一的统治下,宗教神权禁锢着农奴的思想,让他们在痛苦中麻木、在绝望中挣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着那些泛黄的契约、斑驳的枷锁、褪色的农具,我仿佛听见了历史深处的叹息。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曾经鲜活生命的见证。它们默默诉说着一段段被压迫的岁月,也提醒着我们自由与尊严的来之不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目光转入新西藏展区,阳光仿佛穿透了玻璃,洒在每一张笑脸和每一幅画面中。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西藏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百万农奴挣脱了千年的枷锁,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成为自己的主人。他们手中握着土地证,眼中闪烁着光芒。农奴翻身解放了,曾经被束缚的双脚,如今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曾经被压抑的声音,如今响亮地诉说着自己的未来。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藏的发展速度更是令人惊叹,一条条公路蜿蜒进山,一条条铁路穿越雪原,国家电网星罗棋布,学校和医院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教育改变了命运,医疗守护了生命,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也照亮了今天。 走出博物馆,我心中仍翻涌着震撼与感动。旧西藏的苦难仿佛是一场梦魇,而新西藏的幸福却真实地展现在眼前。没有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这片土地上的自由与尊严。当下,亿万人民的笑容,是祖国大地最美的风景,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答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拉萨是我们在这次行程中,驻住时间最长的地方!6月8日,带着对拉萨的眷恋与不舍,我们踏上了归航的征途。沿着318国道一路西行,从拉萨至日喀则,萨嗄,措勤、改则。从改则穿过羌塘216国道就到了新疆民丰县境内,全程约1400多公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羌塘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海拔大多在5000米,百公里之内鸟无人烟,是人类生命的禁区!所以,亦被称为:羌塘无人区。其独特的高海拔赋予了它不同于别处的独特景致。广袤的草原与天际相连;远处的雪山连绵起伏。高原湖泊星罗棋布,有大小湖泊200多个,因此,它也是我国湖泊面积最大,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完整保留了大自然原始的生态面貌,奇特的高原地貌令人惊叹!面对茫茫荒原,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这里的景色,只能用心灵感知它的庄严、寂寞和深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车行至216国道羌塘无人区的路口处时,路旁一幢别致的建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解放军进藏第一先遣队纪念馆》。这里没有喧嚣,只有风雪的低语,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比这片无人区更震撼的生命史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推开纪念馆厚重的木门,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泛黄的羊皮袄、锈迹斑斑的马灯、磨得发亮的行军水壶,静静地陈列着,时光被拉回到了那一艰苦卓绝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给进藏大部队探明方向,做好前期准备工作,1950年新疆部队派出了一支,由汉、回、藏、哈萨克等7个民族共136人组成的先遣队。风大,雪急,恶寒,没有充足的补给,战士们嚼着掺着石子的青稞面,几乎全队和马匹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更可怕的是,由于缺医少药,部队死亡人数一天天增多,最多时先遣队一天举办过11场追悼会,63名先遣队战士牺牲在藏北高原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先遣队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翻越昆仑山,用牦牛驮着病号,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垭口,剩下的73名指战员硬是用血肉之躯踏出了一条进藏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1月30日,西北军区党委授予先遣队“进藏英雄先遣队”称号,新疆军区给先遗队全体指战员记一等功。毛主席得知后连呼三遍“盖世英雄”,高度称赞了先遣队的英雄壮举!接着,毛主席特邀先遣队全体指战员,登天安门参加春节庆祝活动!王震将军手握着毛主席的邀请电报激动热泪盈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展柜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让我驻足——“阿妈,等解放了西藏,我就回家……”泛黄的信纸上,字迹被泪水晕染得模糊,写信的战士却永远留在了唐古拉山的风雪中。那一刻,我泪流满面仿佛看见了他坐在帐篷里,借着微弱的灯光写下这封信,眼神中满是对家的思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解说员讲述 “牦牛烈士”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为保障物资运输,先遣队驱赶着万头牦牛穿越无人区。在翻越冈底斯山脉时,积雪没过牛背,数千头牦牛失足坠入冰裂缝隙。幸存的牦牛却依然倔强前行,直到力竭倒在离目的地仅十里的雪原上。这些不会说话的生灵,用生命为进藏之路铺就了希望的通道。这些“牦牛烈士”,它们没有名字,没有墓穴,但它们却筑起了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它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馆内的电子沙盘如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将那段进军路线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蜿蜒于雪山与荒原之间的红色轨迹,仿佛是先遣队员们用热血绘就的信仰图腾。我凝视沙盘上标注着的行军路线图,心头猛然一震:原来我们即将穿越的百里无人区,正是七十年前,解放军进藏先遣队开辟的生命之路!今日我们驱车穿越的艰难,与当年战士们徒步跋涉的壮举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他们肩上背负的不仅是沉重的行囊,更是解放百万农奴的历史使命;他们所战胜的,不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更是人类对极限的恐惧与怯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幕幕鲜活的史料和进藏路上,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故事,令我心潮难平,几欲落泪。站在沙盘与地图前,我仿佛听见风雪中脚步的回响,那是一种穿透时光的声音,低沉却坚定。我不禁想象,若我生于那个年代,是否也能如他们一般,用双脚丈量这片无人敢涉足的荒原?他们没有地图,没有现代装备,只有一颗赤诚的心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如今仍在沙盘的光影中闪烁,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忽然明白,我们今天的“穿越”,更像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致敬。那一个个标注在海拔拔6000米以上的宿营地,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而是一个个用生命与意志刻下的印记。它们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在明知艰难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前行。那段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照亮了今天,也必将指引我们走向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离开纪念馆时,我们一行八人神情肃穆,向着那座镌刻着“解放军进藏第一先遣队”的纪念石碑庄严敬礼。我回头凝望那幢建筑,它静默伫立在风中,宛如一位历经沧桑却始终坚守的守望者。那段历史或许已被岁月掩埋,但只要有人铭记,它就不会被风雪侵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家默默登车,目光扫过车内一应俱全的装备:氧气瓶、矿泉水、各类点心、通讯设备与导航仪器,无不齐全便利。然而,七十余年前的先遣队员们,却只能依靠简陋的指南针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踏上那条充满未知与生死的征途。这种跨越时空的鲜明对比,让我对“英雄”二字有了更深的体悟——真正的英雄,并非无所畏惧,而是在明知前路艰险之时,仍选择为信仰与理想奋不顾身、义无反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望着眼前一望无垠、绵延千里的戈壁无人区,耳畔仿佛回荡着先遣队员们穿越时空的脚步声。他们用双脚丈量的不仅是高原的极限海拔,更是信仰与精神的至高境界。这片被先遣精神浸润过的土地,如今在我眼中,已不再是荒凉的旷野,而是一座由热血铸就的不朽丰碑。我们的车缓缓驶入无人区,碾过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在低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那些不屈的背影、坚定的信念、炽热的梦想,穿越时空,化作无形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继续前行,无惧风雪,不负初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16羌塘无人区国道长达820公里,蜿蜒穿行于高原冻土之上,路面因季节更替而起伏不平,一个个“炮弹坑”如岁月的伤痕镶嵌其中。车辆颠簸前行,每一次剧烈的震动都在提醒我们:这不仅是一次旅程,更是一场与荒野的深度对话。车轮碾过沉寂千年的荒原,仿佛唤醒了这片土地的古老记忆。藏羚羊警觉的眼神中透出荒野赋予的灵慧,在远处草甸间轻盈跃动;野狼影掠过山丘,转瞬隐没于岩石之间;藏野驴奔腾而过,扬起的尘土勾勒出自由的轨迹。这些高原生灵的出现,为苍凉的无人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气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令人震撼的是,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旷野中,竟还有徒步穿越无人区的行者。有人一步一叩拜,向着拉萨朝圣前行;有人是对极限执着挑战,朝着新疆边界无畏跋涉。他们背着沉重的行囊,一步一丈量地踏过砾石遍布的荒原。帽檐下,是被高原烈日灼伤的脸庞。他们与呼啸的狂风对峙,与稀薄的氧气抗争。当我们的车缓缓驶过,彼此点头致意的瞬间,仿佛灵魂深处对生命意义的共同叩问悄然交汇,久久不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道路在羌塘荒原上无尽地延伸,四周弥漫着无尽的苍凉与孤寂。它是探险者心中渴望而不及的圣地,它是地球上最独特恐怖的超级荒原。这里没有信号,没有补给站,只有彼此和远方。除了车轮滚动的声音和呼啸而过的风声,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们的车辆,在这片广袤的荒野中孤独前行。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变得格外清晰。远处的湖光山色,倒映在蓝天白云,微风拂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光影摇曳,美得令人心醉,笼罩在此情此景之下,我们的惊愕与孤寂,疲惫与艰辛,又都在这一瞬间烟消云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段穿越天路的经历, 我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奇,在与恶劣环境的对抗中,收获了勇气与坚韧。那些灵动的野生动物、执着徒步的人,特别是解放军第一先遣队回荡在旷野的脚步声,都成为这段旅行叙事里最动人的注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段荒野壮歌的旅程,教会我们懂得,最美的风景,往往藏在最艰难的路途中;最深的感悟,常常来自最朴素的瞬间。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带着这份记忆,继续前行,无论前方是荒野,还是归途。它像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歌,旋律悠长,回荡在心头。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成为人生中最难忘的篇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月12日,我们安全抵达了目的地——新疆库尔勒市。这场跨越近3800多公里、历时半个多月的旅程,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生必须去一次西藏,人生才无憾。这句话,曾在我心中回响过无数次。起初想实现这个梦想时,我也曾犹豫,怕身体不适,怕高原反应,怕自己终究只是一个“想走却不敢走”的人。可从最初决定启程的那一刻起,内心便种下了一颗不安分的种子。它在日复一日的期待与准备中悄然发芽,最终随着车轮滚滚,延伸成一条通往追梦的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夜幕低垂,我静静地伫立在这如水的夜色,思绪象脱缰之马,在回忆的原野上肆意驰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此次西藏之行,是我人生旅程中,最令人感慨万千的一次。一路上的绮丽风光,以及西藏所给予我的独特印象,皆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迫不及待地将这段如梦似幻的体验分享给你。愿你也能在属于自己的征途上,去追寻那份深藏于心底的向往,去奔赴心中神圣的“拉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张钢城)2025年6月2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