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东方哈佛

一剪梅

<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一剪梅</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 :7171022</b></p> <p class="ql-block"><b>  说起曾经的东方哈佛——上海圣约翰大学,现在鲜有人知,但在圣约翰大学七十多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在中国近代史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叱咤风云的人物。</b></p> <p class="ql-block"><b>  看过电影《我的1919》,陈道明主演的顾维钧</b><b style="font-size:18px;">为维护中华民族的权益</b><b>在巴黎和会拒绝签字,就山东主权归属问题据理力争,那掷地有声的发问振聋发聩,让人难忘。</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图片来自电影海报</i></p> <p class="ql-block"><b>  这样的圣约翰大学校友何止顾维钧一人!下面是部分知名校友:</b></p><p class="ql-block"><b>施肇基(政治家,外交家)</b></p><p class="ql-block"><b>宋子文(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b></p><p class="ql-block"><b>荣毅仁(红色资本家,国家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邹韬奋(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b></p><p class="ql-block"><b>周有光(汉语拼音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林语堂(文学家,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主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张爱玲(中国近现代最富盛名的女作家之一)邹文怀(香港电影教父,香港嘉禾集团创始人)潘序伦(中国现代会计之父)</b></p><p class="ql-block"><b>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大师)</b></p><p class="ql-block"><b>经叔平(老上海商业巨子,民生银行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史久镛(原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大法官)</b></p><p class="ql-block"><b>黄嘉华(外交家,原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委员</b></p><p class="ql-block"><b>容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吴宓(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b></p><p class="ql-block"><b>吴宗锡(评弹界里程碑式的人物)</b></p><p class="ql-block"><b>吴肇光(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郁知非(中国血液病学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郭迪(中国儿童保健学科奠基人)</b></p><p class="ql-block"><b>颜福庆(上海医科大学和中华医学会创始人……</b></p> <p class="ql-block"><b>  正是基于对先贤的崇敬,曾追寻前辈的足迹,和一群画友去圣约翰大学旧址(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参观。时隔两年还是很怀念,今年趁着劳动节特地二度重游圣约翰大学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我从学校正门步入校园,踏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旧址的瞬间,梧桐树影在老建筑的墙面上摇曳,时光仿佛在此刻重叠。一条笔直的林荫大路直通韬奋楼。 韬奋楼前是纪念坊。1929年,曹家渡众商民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而修建了一座牌坊。1955年牌坊曾被拆除,1992年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校友荣毅仁先生亲自为牌坊揭牌。</b></p> <p class="ql-block"><b>  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正面,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 北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中联语为:“命中西於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背面横额为:“光与真理”。是学校校训。</b></p> <p class="ql-block"><b>  过了纪念坊就是韬奋楼,始建于1894年,是个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建筑,其设计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特点,两层砖木结构,墙体以青砖为主,配以局部红砖线条和拱券,歇山屋顶上配以传统的蝴蝶瓦,以钟塔展开的两进合院式日字形四合院平面布局,墙身则是连续的西式圆拱外廊,形成相通的连廊,是当年年轻学子课外交谈、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想象着曾经的学子们,后来近代史上那些风云人物,在课余或课间,或倚靠在栏杆上,或漫步在走廊里,讨论着学术问题,谈论着理想未来,如何改变</b><b style="font-size:18px;">国家命运,</b><b>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型)。这是圣约翰大学最早落成的主体建筑,成为了中西合璧在建筑领域的开创性尝试。</b></p> <p class="ql-block"><b>  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为纪念圣约翰大学创始人施约瑟——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而命名。1879年,施约瑟将原辖培雅书院(1865年)和度恩书院(1866年)合并而成圣约翰书院,在沪西梵皇渡购买土地奠基动工建立,于当年9月1日开学并招入第一期学生。1951年为了纪念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对于这样的更名,地下有知的邹韬奋不知作何感想,亦不知道是否心安。</b></p> <p class="ql-block"><b>  据说当年怀施堂钟楼哥特式建筑顶端的尖塔,曾是苏州河畔最醒目的地标。当年,悠扬的钟声不仅是上下课的信号,更成为无数青年学子精神觉醒的号角。</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韬奋楼正在维修,上次隔着紧闭的铁艺大门,我看到了院子正中邹韬奋的坐像。</b></p> <p class="ql-block"><b>  从怀施堂移步向东,紧挨着的是格致楼,格致楼是在当时施约瑟办公居住的别墅原址上修建的,1899年竣工,又称科学楼,是中国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第一座校舍。格致相当于科学课,专门教授近代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和化学,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个方法和中国古代哲学的格致(格物致知)很类似,故名格致,中西兼备,楼为格致楼。此外还有神学课室,三楼为医学系课室。</b></p> <p class="ql-block"><b>  从外观上看,格致楼为三层砖木结构,西侧墙面与怀施楼相似,仿佛在默默呼应着彼此的历史渊源。南立面呈城堡式,给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感觉,岁月的痕迹更增添了它古老的韵味。建筑采用中式大屋顶,屋檐飞扬起翘,灵动而优雅,如飞鸟展翅,彰显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底层是公共廊,落地长窗整齐排列,阳光透过窗户洒入,照亮了走廊的每一个角落。二三层则用玻璃弧拱窗全封闭,既保证了室内的采光,又增添了建筑的整体美感。三层楼呈U字形,中部装有玻璃天窗,晴朗的日子里,自然阳光倾泻而下,为楼内带来温暖与光明。转角处建有圆柱形塔楼。西式的建筑立面上罩以中式风格的瓦顶,形制与怀施堂相仿。</b></p> <p class="ql-block">  从怀施堂往南走就到体育室,1919年落成,原名顾斐德体育室,为纪念圣约翰体育运动的发起者,1915年去世的顾斐德教授而命名。</p> <p class="ql-block"><b>  校长卜舫济首先推行的是语言,全英文授课。除此之外,体育也是重点推行的科目。他在校内开设了网球、足球、划船等多项体育运动。最早创办国内学校体育运动会,最早进行军训,组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林语堂曾开玩笑说: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我若上公立大学,是不会得到的。我学打网球,参加足球校队,是学校划船队的队长。……最出色的是,我创造了学校一英里赛跑的记录。”</b></p> <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座更具中国传统特点的建筑,两层混合结构,门口是石鼓,楼顶四角为曲线形,四方各有烟囱竖立,飞檐翘角的中式大屋顶下是简洁的红砖立面,红色木制窗格。据说当年体育室底层东侧为游泳池,上架玻璃天棚,长约18.29米,宽约6.10米,池底和四壁均用白色瓷砖砌成,在当时非常罕见,是上海第一个学校室内游泳池。林语堂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倘若说圣约翰大学给我什么好处,那就是给了我健康的肺”。在约大读书时,林语堂是名副其实的运动狂人,他学打网球、棒球,参加足球队,还是划船队的队长。他提到,自己如果不是在约大读书,不会这样进行有系统的体育运动。</b></p> <p class="ql-block"><b>  1935年,圣约翰大学于体育室北侧建造新的校舍作为学生寝室,取“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称为“树人堂”。式样更趋简化。虽仍有中式大屋顶,进口处有中式挑檐,但整体立面没有什么特别的扮饰,尤其是简练的矩形大窗使这幢建筑更显现代简约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从树人堂继续向南就是建成于1925年的西门堂,纪念鼎力支持圣约翰大学教育事业的旅沪商人西门。</b></p><p class="ql-block"><b> 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呈四合院式格局。立面主体是青砖,勾勒白线,细部以红砖扮饰,色彩分明,整体依旧延续外廊式风格,窗上加弧形拱券,巧妙的搭配使沉重的砖木结构变得轻盈雅致。除主体建筑外,还建有小会堂和膳堂各一处。</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西门堂(东风楼)</i></p> <p class="ql-block"><b>  西门堂原为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部校舍,初中部划归圣约翰青年会中学办理而外迁。后因高中部学生逐年增多,西门堂已难以敷用,遂新建“树人堂”。 文革时期,西门堂更名为东风楼。</b></p> <p class="ql-block"><b>  继续往里走,走到苏州河转湾处26号,27号楼是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中国奥委会的前身,可以说这里是中国奥委会的发源地。1932年沈嗣良任团长带领刘长春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沈嗣良191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之后又留在这所大学担任了体育部主任。1924年沈嗣良从美国学成归来, 被聘为圣约翰大学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并当选为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名誉总干事。</b></p> <p class="ql-block"><b>  西面与怀施堂并排的是1904年建成的思颜堂,为了纪念为创办圣约翰书院呕心沥血的圣约翰大学第二任校长中国籍牧师颜永京先生。其子颜惠庆曾任北洋政府总理是圣约翰的校友。</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思颜堂</i></p> <p class="ql-block"><b>  思颜堂也是砖木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为券廊式风格,券顶饰以红色的装饰线,券角处的砖柱雕刻精致,券间围网格状护栏。建筑平面呈“U”型,二层屋顶上设大阳台。西侧三层为学生宿舍,东侧二楼设有大会堂。</b></p> <p class="ql-block"><b>  1913年2月1日,在圣约翰大学的学期结束仪式上,孙中山先生应邀就是在这里发表演讲,盛赞美国教会传教的同时兴办教育,并对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寄予厚望。现如今建筑的墙壁上还立有中山先生演讲的纪念性石牌。</b></p> <p class="ql-block"><b>  格致楼东南隅是思孟堂,苏州河岸边,1919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平面长方形灰砖外墙,屋顶四角做挑檐,铺蝴蝶瓦。</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思孟堂</i></p> <p class="ql-block"><b>  之所以命名</b><b style="font-size:18px;">思孟堂,是为纪念</b><b>1907年为营救一个落水的中国朋友不幸溺水身亡的圣约翰大学教师孟嘉德牧师,以示缅怀。</b></p> <p class="ql-block"><b>  大楼建成后,在一层的楼梯旁设置了一块纪念孟嘉德的铜牌,现在建筑的一隅还保留当年的奠基石。</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思孟堂慢行到苏州河畔,沿着步道缓缓前行,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画卷。河水清澈,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美景,微风拂过,河面泛起层层涟漪,闪烁着微光。</b></p> <p class="ql-block"><b>  步道另一侧,是圣约翰大学百年历史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透过花架看到的青砖墙,红砖围边的拱形窗,飞檐翘角的思孟楼像童话里走出的古堡。而边上的格致楼的拱形窗在阳光下光影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体育楼红墙青瓦、飞檐翘角,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楼旁一方小景宛如遗落人间的静谧诗章。方形和圆形铺就的小路,圆形图案恰似时光的眼眸,凝视着过往与今朝。中央是小桥,四周绿植蓬勃生长,花朵明艳夺目,红花似燃烧的热情;绿叶则生机盎然,如流淌的活力。红院墙本有个太阳门,现在被封住,留了一个月型透窗,设计独特。</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沿着河边步行,看到一小广场,目光瞬间被地面上“圣约翰”的标识所吸引。古朴的字体,静静嵌于地面之上,似是在无声诉说着往昔辉煌。周边无论是红墙建筑还是青砖建筑都庄重典雅。拱形窗户透着历史韵味,历经岁月仍不减当年风采。绿树悄然伫立,投下斑驳树影,与艳丽盛放的红花相映成趣。这里的每一寸景致,与历史交织,仿佛时光在此放慢脚步,让人沉浸于那悠远而动人的故事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沿途还有各种花卉植物,满墙的玫瑰竞相开放,花香四溢,五彩斑斓的花朵与古老的建筑相互映衬,美不胜收。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花朵轻轻摇曳,似在低吟着校园的故事。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是静谧与活力的碰撞,每一眼都是时光沉淀的美,每一处都散发着独属于圣约翰的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从苏河步道,我们又折回到校园,走到了斐蔚堂(六三楼)。</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斐蔚堂(六三楼)</i></p> <p class="ql-block"><b>  1939年,圣约翰大学校友和师生为纪念学校神学科主任郭斐蔚主教,捐资修建了一座中西合璧钢结构,立面没有过多装饰,屋顶为青瓦歇山顶的建筑斐蔚堂,其最富特色的是四角挑檐的烟囱,独具一格。</b></p> <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为纪念学校师生在1925年“五卅惨案”中反帝爱国运动,将斐蔚堂改名为“六三楼”</p><p class="ql-block"><b> 1925年,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圣约翰大学的师生向校方提出要停课,集会降半旗,悼念惨案中遇难的中国同胞。美籍校方明确拒绝了学生的请愿,学生与校方发生激烈冲突。6月3日,师生们在斐蔚堂前升挂中华民国国旗,到大会堂集会,会毕返回旗杆处国旗已被撤去。师生们非常失望,大呼中华万岁,553名学生和包括孟宪承在内的17名爱国教员登报宣誓永远与约大脱离关系,愤然离校。离校的师生,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b><b style="font-size:18px;">组建了光华大学,</b><b>取中华民族如“日月光华”之意,约大师生“六三”壮举,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高尚的民族气节。</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老图书馆</i></p> <p class="ql-block"><b>  “六三楼”西侧是老图书馆(俗称“红楼”)曾为圣约翰大学图书馆,馆藏法律古籍书量全国首屈一指。</b></p> <p class="ql-block"><b>  “六三楼”前面是4号楼(行政楼),英籍兆丰洋行大班勤努·霍格于</b><b style="font-size:18px;">1863年</b><b>建造,原名霍格别墅。</b><b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由圣约翰购入用作大学办公室及校长住宅,</b><b>因在约大校舍中排列第四,故称四号楼。</b></p> <p class="ql-block"><b>  四号楼同样中式屋顶,屋檐飞扬起翘,鲜见的黄墙,还有廊桥和红色窗格环绕,极为雅致。</b></p> <p class="ql-block"><b>  回程林荫路边一座不显眼的老楼竟然是同仁楼——圣约翰医学院教学医院同仁医院在校门内侧设义诊所。</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同仁楼</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回程我们去了离校门最近的交谊楼。1919年11月,学校举行四十周年校庆,校友为纪念圣玛利亚女中首任校长、卜舫济(Pott.FLIauks)校长已故中国结发夫人黄素娥,决定发起捐建一座新交谊楼。学校五十周年校庆时落成开放。</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交谊楼</i></p> <p class="ql-block"><b>  卜航济任圣约翰校长达53年之久,1886年,22岁的卜舫济从神学院一毕业就到中国宣教。卜舫济为了快速适环境,掌握中文和习俗,他戴瓜皮帽,穿长袍马褂、寿字鞋,自留长辫子,融嘉定民居生活,并与中国姑娘黄素娥结婚。</b></p> <p class="ql-block"><b>  交谊楼为中西合璧风格。上下二层,底层为水刷石墙面,设有西式的拱廊,二层和屋顶为明显的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建筑上层分大、小交谊厅各一间。大交厅除了用以交谊、会议、文娱活动以外,还可进行篮球比赛,厅的四周上端筑有看台,东、西、北有数排长木板座位,约能容300人就坐,南还设有放映间。下层设有大厅,共有11个房间,供学生文体社团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还是重要的红色地标——“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1949年5月27日是上海解放日,5月26日凌晨,陈毅总司令带着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交谊室作为宿营地。选择这里许是交通便利和约大学生地下党组织当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的原因。</b></p> <p class="ql-block"><b>  阳光倾斜而下,时间在这些古老建筑上留下了刻度。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销,理学院(数理化和生物系)、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外文、中(部分)、历史系加之前新闻系并入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并入交通大学;医学院参与组建上海第二医学院;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政治系和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圣约翰大学从此消失,但它培养出的众多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其精神与文化却像种子一样在各个院校里延续。圣约翰大学就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但它留下的光芒,永远照亮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这次游览,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寻,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对这所百年名校充满了敬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