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美篇名: 旅 行 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美篇号:30708095</b></p> <p class="ql-block"> 当踏入5A级风景区蓬莱阁的振扬门(南门),穿过城墙,迎面是一座人间蓬莱的牌楼,两侧为雄伟高大的城墙。实质上,在城墙内拥有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景区,一个是<b>蓬莱水城~古代海防军事基地</b>,一个是<b>道教文化胜境~蓬莱阁</b>。</p> 蓬 莱 水 城 <p class="ql-block"> 蓬莱,古称登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明朝时期在原<b>刀鱼寨</b>的基础上建造了<b>备倭城</b>,后来扩建为<b>水城</b>。水城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海防要塞建筑,包含城墙、小海、敌台、炮台等完整的海防设施,还包括水城小海东西两侧新建的<b>戚继光纪念馆</b>和<b>蓬莱古船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 蓬莱水城城墙始建于北宋时期,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城墙体系雏形形成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抗倭名将戚继光驻守期间(1567~1583年)加固城墙,增设振扬门等防御工事,城墙绕小海因地就势修筑,顶宽8米,高度不一,周长约2200米的夯土包砖城墙体系。</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8米宽的城墙上,俯瞰城墙内外,墙外车水马龙,现代化的城市繁花似锦。墙内绿树成荫,一片寂静,处处古色古香。漫步在城墙或走在水城的步道上,摸一下灰色的砖墙,看一眼像湖泊一样蓝色的小海,迈过许多亭台楼阁,仿佛在复读历史的沧桑和感受历史的厚重,也深切地感受到戚继光等抗倭将士镇守水城的英雄壮举。</p> <p class="ql-block"> 这里曾是明代建立的炮台处,是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设施和遗存古炮。</p> <p class="ql-block"> 从天桥往西北眺望,屹立在悬崖边上的清代灯塔~普照楼等建筑赫然在目,它是蓬莱水城的最高点,也是蓬莱阁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在水城一片宽阔的平浪台中部,耸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b>太平楼</b>,重建于1987年,坐北朝南,门上方悬挂书法家乃正所书的太平楼匾额,还有当代著名画家刘海粟先生于88岁时题写的<b>天风海涛</b>匾额。看到这些历史遗迹和书法匾额,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和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1987年,为纪念戚继光逝世400周年,在太平楼南侧建立一尊戚继光塑像,高4米,身穿戎装,挺胸昂首而立,握剑俯瞰水城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b>从丹崖山顶俯视蓬莱水城</b></p> <p class="ql-block"><b> 戚继光纪念馆:</b>戚继光(1528~1588年)生于山东济宁将门世家,病逝于山东蓬莱,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以平定东南倭患和巩固北方边防著称。</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位于水城小海的东侧,建于1992年6月,2019年6月改建后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220平方米。建筑采用明代海防建筑风格,通过多元展陈形式和丰富文物系统展现其抗倭戍边功绩。</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戚继光纪念馆,借助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游蓬莱阁的一首诗:<b>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不羡群仙浮海日,却思戚帅筑城时。</b></p> <p class="ql-block"><b> 蓬莱古船博物馆:</b>作为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海,在1984年和2005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清淤,共发掘出了四条古船,既有战船,又有货船,既有中国船,又有韩国船,还有大量国家级珍贵文物。由此于2008.7~2009.4在发掘古船遗址上建造了博物馆,是研究我国古代军港、传统造船技术和东方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实物史料。总建筑面积7276平方米。</p> 蓬 莱 阁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位于蓬莱水城西北角的丹崖山上,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历代屡加修茸,没有经过重建,至今仍保持北宋原貌。因<b>八仙过海</b>传说和<b>海市蜃楼</b>奇观而闻名四海,誉为中国五大名楼之一,世称<b>江北第一楼</b>。</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依山傍海而建,以主阁为核心,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几组不同的祠庙殿堂、楼阁、亭坊错落分布,呈现出众星捧月的建筑格局,它们共同组成蓬莱阁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32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96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进入蓬莱阁古建筑群景区,就看到一座坐北朝南的台阶式建筑~<b>弥陀寺</b>,这座寺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明清两代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砖木结构,它是<b>蓬莱阁景区内唯一的佛教寺庙建筑</b>,主供西方三圣及十八罗汉。弥陀寺建造年代早于蓬莱阁道教主体建筑,所以它是景区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爬上蓬莱阁的山坡上,穿过弥陀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八角十六柱拱顶飞檐式木石结构的亭子,这是在清康熙年间,登州地区旱情严重,颗粒无收,于是康熙皇帝下令减免当地百姓赋税,地方官府特意为颂朝廷普免田赋之德而立,碑上镌刻<b>万寿无疆</b>四字,由清乾隆皇帝卸笔题写,从此命名此碑为<b>万民感德碑亭</b>。</p> <p class="ql-block"> 迈进<b>丹崖仙境</b>这座标志性牌坊,传说这是道教的仙境入口,呼应八仙过海的传说。丹崖仙境四字为1964年前国家副主席董必武题写。</p> <p class="ql-block"> 爱国将军冯玉祥于1934年5月在蓬莱阁题写的<b>碧海丹心</b></p> <p class="ql-block"><b> 蓬莱阁</b>: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坐北朝南,阁高15米,重檐八角。底层长14.8米,进深9.6米,四周回廊,明柱16根,正门上方悬挂蓬莱阁巨匾,为清代大书法家铁保题写。蓬莱阁历史上曾有多块名家匾额,但因战火损毁,铁保所题匾额成为现存经原貌修复的唯一原迹。室内的历代遗留诗文、题字、绘画,今皆不存。阁上四周环巧朱赤明廊,可供游人登临远眺,是观赏海市蜃楼奇异景观的最佳位置。</p> <p class="ql-block"><b> 宾日楼:</b>亦称望日楼。建于宋代,为八角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它和吕祖殿南北相接,与普照楼共同组成蓬莱阁标志性建筑群,体现道教文化与海洋景观的高度融合。这里以观赏海上日出闻名,素有<b>日出扶桑</b>之最。</p> <p class="ql-block"><b> 普照楼:</b>位于蓬莱阁东北角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为船舶夜间导航灯塔,三层砖木结构,六边形楼顶配木构斗拱。与宾日楼共同构成蓬莱阁古建筑群标志性景观。现以<b>危楼悬空</b>的独特建筑风貌,成为蓬莱阁核心景观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站在蓬莱阁的丹崖山顶,侧身向下俯视,这海拔50米的红褐色山体受海风浸蚀形成陡峭绝壁,下面就是一望无际的篮色海洋。蓬莱阁与水城共同借助丹崖山的地貌,相互映衬,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人文与自然景观。</p> <p class="ql-block"> 站在水城的平浪台上,仰望丹崖山顶的蓬莱阁,虽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仿佛八仙过海的传说还深藏在蓬莱阁的仙境中,它的仙气永远散不尽,而故事永远讲不完。</p> <p class="ql-block"> 蓬莱阁<b>海天一色</b>石碑,来自明代登莱巡抚袁可立所作《甲子仲夏登暑中楼观海市》诗,由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书写。站在丹崖山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蓝盈盈的天空与蓝色的海洋交相辉映,展现出海天一色的壮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晨曦时刻,从东海岸瞭望人间仙境~蓬莱阁。</p> <p class="ql-block"><b>彩霞洒满天地,蓬莱阁更神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注:2025年5月22日 ViV0 X80拍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