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与濒危物种的保护(十一)

心若冰清

<p class="ql-block"><b>栖息地破坏、气候变化、非法捕猎等因素,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保护濒危物种不仅是拯救某个物种,更是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网络。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可能成为改变生态命运的关键。</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11日,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宠物豚鼠展开幕,本次展出约160只纯种豚鼠,由来自荷兰的动物专家对它们进行健康、行为、皮毛状况等方面的评分。豚鼠又称荷兰猪,原产自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带入西方国家,因长相小巧可爱、性情温驯成为受欢迎的饲养宠物品种,成年体长可达25厘米、体重1200克,平均寿命4至5年,主要以青草为食。</b><b style="font-size:18px;">专家评委正在检查不同品种的豚鼠。</b></p> <p class="ql-block"><b>两只中华白海豚在广西三娘湾海域游弋。三娘湾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湾沿岸,该地区栖息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为350至450只,被誉为「中华白海豚之乡」。中华白海豚分布于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热带及温带沿岸海域,成年体长2至3.5米,肤色呈纯白或粉红色,寿命约40岁,是中国唯一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海洋鲸豚物种。受人类活动和栖息地丧失等威胁,野生中华白海豚全球种群数量仅约6000只,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一只获救的走私大猩猩幼崽在饲养设施里向外张望。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海关人员在2024年12月22日截获这只准备被转运至泰国的非法走私大猩猩幼崽。调查显示走私者原计划将这只大猩猩从尼日利亚经土耳其中转至泰国。目前它已经被送至动物园接受康复治疗,体重增长至10.4公斤,预计将在它康复后送归非洲原栖息地。</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13日,德国斯图加特威廉玛动物园宣布2025年德国动物园年度动物为「犰狳」。德国动物物种和种群保护协会从2016年开始评选「德国动物园年度动物」,旨在呼吁人们关注未被重视的濒危动物物种。犰狳在地球上生活近6000万年,是现存最古老的哺乳动物群体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包含23个物种,主要面临威胁包括盗猎、交通事故和栖息地丧失等。</b><b style="font-size:18px;">动物园饲养的南方三带犰狳。</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14日,荷兰欧维汉兹动物园</b><b style="font-size:18px;">出生6个月的大熊猫幼崽「朗月」首次公开亮相。</b><b>这只大熊猫幼崽出生于2024年7月12日,是旅荷大熊猫「星雅」和「武雯」诞下的第2只幼崽,</b><b style="font-size:18px;">通过 DNA 鉴定确认「朗月」的性别为雌性,</b><b>目前正在适应新环境。动物园方表示「朗月」的「朗」取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名字,同时代表希望、光明和智慧,「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根据中荷大熊猫合作协议,「朗月」将在年满4岁后返回中国。</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15日,德国马格德堡动物园宣布将让希腊阿提卡动物园引进的1岁半雌性小熊猫「娜米」与园内6岁的雄性小熊猫「布莱恩」进行配种繁育,从而促进园内小熊猫种群的基因多样性,</b><b style="font-size:18px;">2只合笼饲养的小熊猫在树枝上玩耍。</b><b>小熊猫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西南部地区,受栖息地破坏和盗猎威胁,现存野生数量不足1万只,已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印尼</b><b style="font-size:18px;">西苏门答腊省</b><b>林业工作人员正在测量一株盛开的「阿诺尔特大花草」。「阿诺尔特大花草」又称「大王花」,是世界已知单朵花最大的植物,花朵盛开直径可达1米。这种植物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热带雨林中,通过寄生在特定藤本植物上吸取养分维生,花期最长可持续1周,能够散发类似腐肉的气味吸引昆虫传粉。受生长环境破坏和森林砍伐威胁,大王花已被列为极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23日,泰国警方向坦桑尼亚送返一批非法走私入境的濒危陆龟,包括射纹龟、饼干龟和阿尔达布拉象龟等品种。本次反走私行动共查获116只陆龟,破获一个15人规模的跨国野生动物走私团伙。国际刑警组织指出野生动物走私已经成为有组织犯罪集团的重要牟利手段,2023年全球非法野生动物制品贸易规模高达200亿美元。</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23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举行新春活动展示总计25只2024年新生大熊猫幼崽。这些新生幼崽大多出生于2024年6月底至9月初,雌性大熊猫通常每年2至5月进入发情期,6至9月间产崽。目前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到757只,野外种群数量近1900只。</b><b style="font-size:18px;">卧龙神树坪基地</b><b>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024级熊猫宝宝集体亮相。</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23日,</b><b style="font-size:18px;">澳大利亚悉尼皇家植物园</b><b>培育的</b><b style="font-size:18px;">一株罕见「巨魔芋」</b><b>时隔15年首次开花,花序高达1.6米,预计花期持续1至2天。巨魔芋原产于印尼西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是全球单体花序最大的植物,一生仅开花3至4次,开花时会散发类似腐肉的气味吸引昆虫传粉。受森林砍伐和环境破坏影响,野生巨魔芋数量已不到1000株,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1月24日,旅美雄性大熊猫「宝力」和雌性大熊猫「青宝」经过100天检疫隔离及新环境适应期后正式与美国公众见面。这2只大熊猫于2024年10月乘专机抵达华盛顿国家动物园,预计将在美国生活10年。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将从1月25日起举行电影放映会、音乐表演和春节主题庆祝活动,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19点直播大熊猫的日常生活。</b></p> <p class="ql-block"><b>阿穆尔豹猫亦被称为西伯利亚豹猫,是亚洲豹猫的北方亚种,已被列入《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红皮书》的濒危物种名单。阿穆尔豹猫成年身长45至75厘米,最大体重达7公斤,主要以小型啮齿动物和鸟类为食,皮毛比豹猫其他亚种颜色更浅,在北方野外中拥有极强的伪装和保暖能力。</b><b style="font-size:18px;">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一只阿穆尔豹猫在雪地中觅食。</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3日,伦敦动物园宣布从智利引进的达尔文蛙成功孵化出33只幼蛙。达尔文蛙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小型陆栖蛙类,1834年由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首次发现记录而得名。雄性达尔文蛙会将雌蛙产下的蛙卵含在声囊中孵化,直至蝌蚪变态为成体后再将幼蛙吐出。由于原生栖息地遭到致命壶菌感染,智利南部达尔文蛙种群数量在过去一年内骤减达90%,面临灭绝威胁。</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4日,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野生动物保护与狩猎局将一只在当地村庄附近捕获的西伯利亚虎</b><b style="font-size:18px;">在佩戴 GPS 定位环后</b><b>放归至人口稀疏的自然栖息地。西伯利亚虎又称阿穆尔虎或东北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其中俄罗斯境内约有750只,占比超过90%。受栖息地破坏和人类偷猎威胁,西伯利亚虎已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7日,巴西亚马逊联邦大学团队在贝鲁里伊瓜波-阿库河开展「黄点河龟」种群恢复放生工作,该项目迄今已持续10年,累计向野外放生超过7万只幼年黄点河龟。黄点河龟生活于南美洲北部河流和湖泊,主要以水果、植物和鱼类为食,成年身长达45厘米,是南美洲体型最大的河龟物种之一。受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捞影响,该物种已进入易危状态。</b></p> <p class="ql-block"><b>斯里兰卡野生动物保护部报告显示2024年该国共录得388起大象死亡事件,绝大多数致死原因与人象冲突相关,包括中毒、枪击、触电、陷阱、交通事故等。全年人象冲突共导致155人丧生。斯里兰卡是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区,境内生活着约7000只野生大象。</b><b style="font-size:18px;">一群野生大象在斯里兰卡波隆纳鲁沃郊区垃圾场里觅食。</b></p> <p class="ql-block"><b>西安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全球唯一人工圈养棕色大熊猫「七仔」正在吃竹子。秦岭大熊猫是大熊猫现存2个亚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陕西秦岭山区,特点是头骨更圆更小、牙齿较大,拥有更强的野外生存能力。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是全球第三大熊猫繁育基地,总面积达287.4公顷,目前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到49只,野外种群数量增至345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18.5%。</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14日,伦敦动物园宣布园内5岁倭蜂猴被麻醉后首次接受牙科手术,成功拔除一颗导致牙龈肿胀的断牙,目前已进入消炎康复阶段。倭蜂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原猴类,主要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东部和中国南部的热带森林,以果实和昆虫为食,成年体长约20厘米,体重450克。受栖息地丧失和非法宠物贸易威胁,倭蜂猴野外种群数量自1990年代以来下降逾50%,已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16日,</b><b style="font-size:18px;">斯里兰卡</b><b>品纳维拉大象孤儿院迎来成立50周年纪念日,园区内的68只大象获得菠萝、香蕉、蜜瓜、黄瓜制作的水果宴作为庆祝。品纳维拉大象孤儿院由斯里兰卡野生动物局于1975年设立,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象孤儿院,专门收养无家可归、脱离象群、身受重伤或患有疾病的幼象,迄今已成功救助并养育76只大象,目前园内大象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仅18个月。</b><b style="font-size:18px;">工作人员正在帮助大象洗澡。</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17日,印度海龟保护部门宣布2025年太平洋丽龟筑巢季正式开始,首日约有1万1390只雌海龟在鲁什库利亚海滩登陆产卵,平均每窝诞下100至150枚海龟蛋,预计需要45至50天孵化。鲁什库利亚海滩是印度最主要的海龟筑巢地之一,当地政府已经限制游客进入海龟筑巢区域。太平洋丽龟是现存体型最小的海龟,成年体重约45公斤,主要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热带与温带海域。</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17日,德国叙尔特岛出现</b><b style="font-size:18px;">被冲上沙滩死去的抹香鲸,</b><b>经肢解后被送至兽医进行检验。这是一只年轻的雄性抹香鲸,体长14.3米,重10至15吨,推测可能是受船舶噪音干扰而迷失方向误入浅海,初步检查发现鲸鱼胃内存在大量塑料,具体死亡原因不明。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成年体长可达20米,重50吨。</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6日至3月12日,土耳其国家南极科考队访问南极洲开展第9次考察任务,本次科考队由来自土耳其、澳大利亚、哥伦比亚、韩国和马来西亚的20名科学工作者组成,计划实施19个科研项目,涵盖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2月中旬南极海冰面积仅207万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均值减少-29%。土耳其国家南极科考队公布一张南极洲迪斯默尔岛考察照片,一群巴布亚企鹅正在从冰山上跃入水中。</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20日凌晨,斯里兰卡一列客运列车在该国中部一座野生动物保护区附近撞上象群并发生脱轨,造成至少2只成年大象和4只幼象死亡,列车上无人受伤。这是斯里兰卡迄今最严重的一起列车撞大象事故,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2只被撞伤的大象正在接受救治。斯里兰卡境内栖息着约7000只野生大象,受森林砍伐和栖息地破坏影响,野象被迫靠近人类生活区寻找食物和水源,2024年该国至少9只大象遭列车撞击死亡。</b><b style="font-size:18px;">一只遭列车撞伤的成年大象在铁轨边守护着一只死去的小象。</b></p> <p class="ql-block"><b>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鲨鱼捕捞国家和鱼翅出口国,该国海域生活着116种鲨鱼,约三分之一为濒危及易危物种。印尼渔业每年鲨鱼捕捞量超过10万吨,遭到捕捞最多的7种鲨鱼包括蓝鲨、叶鳞吞噬鲨、短鳍鲭鲨、虎鲨、大锤头鲨、丝鲨和远洋长尾鲨,鱼翅主要出口地为日本和中国香港。受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全球公海鲨鱼数量过去50年已减少超过70%。</b><b style="font-size:18px;">龙目岛渔民正在晾晒鲨鱼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菲律宾宠物博览会在马尼拉 SMX 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从2025年2月21日持续至23日,展出宠物类别包括猫、狗、鸟类、观赏鱼、爬行动物及珍稀小型哺乳动物等。菲律宾民调显示该国约64%家庭饲养宠物,最常见的宠物选择依次为狗、猫、鸡、鸟和鱼。2024年菲律宾宠物行业产值为1.08亿美元,过去5年增幅近一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23日,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宣布扩大季节性临时雇工名额至7700人,此举旨在弥补大规模裁员造成的人力短缺问题。美国政府2月中旬下令解雇国家公园管理局约1000名试用期雇员,占该机构员工总数约5%,涉及岗位主要为检票员、清洁工和日常运营维护人员。该机构主要管理黄石公园、大峡谷公园在内的433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产,辖区面积达33.8万平方公里,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25亿人次。</b><b style="font-size:18px;">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两只北美驼鹿正在觅食。</b></p> <p class="ql-block"><b>哥伦比亚警方在一次打击非法动物交易行动中救出</b><b style="font-size:18px;">一只红吼猴幼崽,</b><b>这只出生约4个月的红吼猴幼崽,因其无法返回自然栖息地而被送至动物保护机构</b><b style="font-size:18px;">洛斯奥卡罗斯生态公园</b><b>饲养。红吼猴是一种分布在南美洲西北部的新世界猴,毛发呈深红褐色,主要以树叶为食。这种灵长类动物拥有发达的下颌骨并且能够发出巨大的吼声,声音最远传播距离可达5公里。</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2月27日,</b><b style="font-size:18px;">巴西圣保罗水族馆,第一只在拉丁美洲出生的北极熊幼崽与母亲一同亮相。</b><b>这只雌性北极熊出生于2024年11月17日,目前体重已从400克增至约6千克。2月27日是国际北极熊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当天发布报告指出,受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导致的栖息地萎缩影响,全球北极熊种群可能至2050年将减少30%以上。</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4日,美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 Colossal Biosciences 宣布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培育出38只具有猛犸象特征的长毛鼠。这种新物种共有8处基因经过编辑修改,其中7处基因影响毛发生长,1处基因影响体脂率,全身覆盖长约5厘米的黄褐色毛发,拥有更强的御寒能力。该公司宣布目标于2028年培育出具有猛犸象特征的亚洲象,最终目标是复活猛犸象和渡渡鸟等已灭绝物种。</b><b style="font-size:18px;">科学家展示一对基因改造技术培育的新物种「长毛猛犸鼠」。</b></p> <p class="ql-block"><b>德国卡尔斯鲁厄动物园,一只4个月大的北极熊幼崽在馆舍内玩耍。这只雄性幼崽出生于2024年11月2日,是该园过去33年来首只新生北极熊幼崽,父母分别是24岁的 Kap 和8岁的 Nuka。园方已开启公开征名活动,预计幼崽将从2025年3月12日起向公众开放参观。受气候变化威胁,全球野生北极熊仅存2万至2.5万只,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8日,澳大利亚东海岸遭遇1974年以来首个热带气旋「阿尔弗雷德」侵袭,最大风速超过每小时100公里,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达848毫米。暴雨强风引发的灾害造成至少1人死亡,超过33万户家庭和企业断电,逾1280所学校停课。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向每位受灾者发放1000澳元(约合632美元)援助补贴。</b><b style="font-size:18px;">拜伦湾野生动物医院,一只在热带气旋灾害中受伤的考拉正在接受治疗。</b></p> <p class="ql-block"><b>一群印度太平洋宽吻海豚在</b><b style="font-size:18px;">韩国</b><b>济州岛附近海域游弋。印度太平洋宽吻海豚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近岸海域,成年体长可达2.6米,体重200公斤。该物种受栖息地破坏、海洋污染和人类捕鱼活动等威胁,已被列为近危物种。韩国济州岛周边海域生活着约120只印度太平洋宽吻海豚。济州岛政府计划授予区域内的海豚种群以「生态法人」地位,以提高对这一物种的保护级别。</b></p> <p class="ql-block"><b>印尼</b><b style="font-size:18px;">廖内省</b><b>米纳斯大象训练中心,一只获得救助的孤儿野生苏门答腊象躺在草地上休息。这只约2个月大的雄性幼象于2025年3月10日在一座棕榈种植园内被发现,疑似与母象失散,因此被送至米纳斯大象训练中心接受照料。苏门答腊象是亚洲象的亚种之一,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受人类盗猎和栖息地破坏威胁,野生苏门答腊象数量仅存约2400至28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12日,新加坡亚洲雨林探险园正式面向公众开业,这是亚洲第一家以「雨林探险」为特色的动物园,设置雨林、峡谷、喀斯特、瀑布、岩洞、树冠、水坑等8个不同自然特征的主题区,共展示36种动物,其中近四分之三属于近濒危物种,例如黑叶猴、菲律宾斑鹿、马来虎等。</b><b style="font-size:18px;">开放首日,游客们正在和一对白臀叶猴合影。</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12日,印尼自然资源保护局在</b><b style="font-size:18px;">西苏门答腊</b><b>省阿甘县成功诱捕一只疑似在捕兽陷阱中误伤左前腿的野生苏门答腊虎,目前这只老虎已被送至武吉丁宜野生动物公园进行治疗。苏门答腊虎是现存体型最小、最稀有的老虎亚种之一,野外仅余约4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13日,泰国各地政府举办大象自助餐和祈福仪式庆祝一年一度的「国家大象日」。该节日设立于1998年,旨在提高民众对大象的保护意识。目前泰国境内共设有69个亚洲象保护区,野生大象数量约为3100至3600只。人类盗猎、人象冲突和栖息地萎缩仍是野生大象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b><b style="font-size:18px;">阿瑜陀耶皇家象园举行蔬果宴庆祝「国家大象日」。</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16日,莫斯科动物园为旅俄大熊猫「丁丁」一家三口准备了水果、竹笋和纸板玩具庆祝「大熊猫日」,</b><b style="font-size:18px;">「丁丁」与幼崽「喀秋莎」在木滑梯上玩耍</b><b>。中国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全球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增至约1900只,圈养种群数量达757只。中国自1994年以来累计与20个国家开展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成功繁育幼崽71只,目前旅外大熊猫共计44只,旅居在俄罗斯、日本、美国、西班牙等15个国家。</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18日,德国</b><b style="font-size:18px;">黑森州克伦贝格</b><b>欧宝动物园新</b><b style="font-size:18px;">出生1周的网纹长颈鹿幼崽</b><b>正式与公众见面。这只雌性幼崽出生于3月10日,身高1.6米,是该园自1984年以来诞生的第一只长颈鹿。</b></p> <p class="ql-block"><b>网纹长颈鹿是长颈鹿现有9个亚种之一,原产自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受栖息地丧失威胁,野外仅存约1.1万只,已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20日,旅德大熊猫幼崽双胞胎「梦好」和「梦甜」开始每日进行1小时户外活动,园方专门为它们搭建了新的木制攀爬架,并在架子下方铺设树皮以确保安全。这2只大熊猫幼崽出生于2024年8月22日,是德国境内诞生的第二对大熊猫。根据中德大熊猫租借协议,「梦好」和「梦甜」将在柏林生活2至4年后返回中国。</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22日,香港首对大熊猫龙凤胎幼崽「家姐」和「细佬」开始与妈妈「盈盈」一起接受公众参观,目前大熊猫馆采取限流限时参观,每日接待3000名游客,每次限制40人一组参观3分钟。这对大熊猫龙凤胎幼崽出生于2024年8月15日,目前体重均已超过12公斤,饮食主要以母乳和人工调配乳汁为主。</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3月24日,哥伦比亚</b><b style="font-size:18px;">38岁</b><b>最后一只圈养黑猩猩「Yoko」</b><b style="font-size:18px;">即将</b><b>被送至巴西圣保罗州保护区进行野放安置。「Yoko」是一只由毒贩饲养长大的黑猩猩,2017年被哥伦比亚警方解救,它性格温顺,会使用刀叉、进行绘画,爱好看电视、踢球,喜欢吃糖果和鸡肉。黑猩猩原产自非洲西部及中部,野外平均寿命40岁,圈养环境可生活至60岁。受栖息地破坏与人类盗猎威胁,黑猩猩已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广东清远长隆森林王国,保育员正在照顾一只黑丛尾猴幼崽。这只黑丛尾猴出生于2025年3月7日,因无法获得母乳而由保育团队进行人工育幼和24小时轮班照料。该幼崽需要每天喂食6次,每顿提供6毫升奶水,目前它的体重已增长至229克。黑丛尾猴主要分布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受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威胁,野生种群数量不足2500只,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秘鲁海洋研究所工作人员展示一条「约氏黑角安康」,这是一种深海安康鱼类,分布在热带至温带海洋水深2000米处,长有锋利的尖牙,主要以甲壳类和小型鱼类为食,雄性体长仅3厘米,雌性则可达20厘米。秘鲁沿海地区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域之一,海岸线长达3800公里,海底最深7000米,已知物种包括1081种鱼类、1128种软体动物、602种海藻和518种甲壳类动物。</b></p> <p class="ql-block"><b>英国</b><b style="font-size:18px;">埃塞克斯郡</b><b>切斯特动物园举办「非洲之心」主题区预览活动,一只非洲牛箱头蛙正在称重。非洲牛箱头蛙分布于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以昆虫和小型动物为食,雄蛙身长可达25厘米,重1.4公斤,是非洲体型最大的蛙种之一。切斯特动物园「非洲之心」主题展区将于2025年4月5日正式开放,这将是该动物园最大的主题区,占地面积达9公顷,共展示57个物种,包括细纹斑马、东部黑犀牛、薄饼龟、白头秃鹫等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美国</b><b style="font-size:18px;">加州</b><b>圣佩德罗海洋哺乳动物护理中心,软骨藻酸中毒的海狮正在接受治疗。软骨藻酸是硅藻代谢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可通过食物链蓄积到贝类、鱼类及蟹类中,海狮食用后可能出现抽搐、方向判断障碍、脑损伤等中毒症状,严重情况甚至引发死亡。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引起海洋温度持续上升,加州沿岸藻类出现爆发性增长,圣佩德罗海洋哺乳动物护理中心推测2023年超过1000只加州海狮因软骨藻酸中毒而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印度阿萨姆邦</b><b>一只受伤的大象卧倒在泥地上。这只人工圈养的大象数天前穿越一条高速公路时被行驶的车辆撞伤。印度境内生活着近3万只大象,占全球大象总数的60%。印度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至2024年该国有528只大象非自然死亡,主要死因包括触电、交通事故、盗猎、投毒等,报告大象死亡事件最多的地区分别是奥里萨邦、卡纳塔克邦和阿萨姆邦。</b></p> <p class="ql-block"><b>哥伦比亚波哥大植物园举办第6届食虫植物展,访客们正在观赏捕蝇草展区。本次展览共呈现超过500种食虫植物,包括捕蝇草、猪笼草、毛毡苔、太阳瓶子草等,重点展示这类植物如何通过香味、颜色和陷阱诱捕猎物,同时举办一系列食虫植物主题的讲座和教育活动,展期从2025年4月4日持续至6日。全球已知约有860种食虫植物,其中四分之一因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非法采集等因素威胁而濒临灭绝。</b></p> <p class="ql-block"><b>两只江豚在</b><b style="font-size:18px;">湖北宜昌</b><b>长江葛洲坝水域游弋。长江江豚是世界上唯一的淡水江豚亚种,仅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一带,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中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只,比2017年增长23.42%,其中鄱阳湖流域分布约492只、洞庭湖流域约162只,湖北宜昌以下的长江干流及部分支流约595只。</b></p> <p class="ql-block"><b>南非野生动物法医学院培训中心,一名法医系学生参加盗猎犯罪现场调查的模拟训练。这座法医培训中心建成于2022年,是全球第一家野生动物法医教育机构,专为护林员、兽医、执法人员等动物保护相关人士提供法医技能培训,从而加强对盗猎野生动物犯罪的打击力度,课程内容包括保护犯罪现场、收集证据、庭审辩论等。2023年南非境内约有500只野生犀牛被盗猎捕杀,其中仅36起案件被法院定罪。</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4月23日,卧龙神树坪基地的大熊猫「荷风」和「兰韵」搭乘专机历经约10小时飞行抵达维也纳,正式入住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开启10年旅居生活。雄性大熊猫「荷风」出生于2020年8月27日,性格活泼好动;雌性大熊猫「兰韵」出生于2020年7月29日,性格乖巧温柔。美泉宫动物园大熊猫场馆目前已经完成改造升级,增设攀爬架、栖息架、假山和洞穴等设施,并配备室内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这2只新大熊猫预计于5月中旬正式与公众见面。</b></p> <p class="ql-block"><b>印尼</b><b style="font-size:18px;">中爪哇省</b><b>梭罗野生动物园,新出生的孟加拉虎三胞胎幼崽正在喝奶。这3只孟加拉虎幼崽出生于2024年12月29日,梭罗野生动物园目前共饲养6只孟加拉虎。孟加拉虎又称印度虎,是现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老虎亚种,受人类盗猎和栖息地减少威胁,全球野生孟加拉虎数量仅余约2600只,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2日,哥伦比亚执法部门通报破获一起野生动物非法走私案,共逮捕2名外国犯罪嫌疑人并查获2只卷尾猴和4只绒顶柽柳猴幼崽。这批遭到非法走私的幼猴出生约2个月,获救时处于严重脱水和营养不良状态,其中2只已经死亡,幸存的4只被紧急送至动物医院接受救治。卷尾猴和绒顶柽柳猴均属于哥伦比亚特有的极危物种。</b><b style="font-size:18px;">哥伦比亚动物医护人员正在照料一只获得解救的卷尾猴幼崽。</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3日,泰国海关在素万那普机场仓库检获402片鲨鱼鳍,总重约102公斤,估价超过200万泰铢(约合6万美元)。这批来自中美洲的鲨鱼鳍被伪装为「干鱼」报关,原计划经泰国走私至中国。亚洲是鲨鱼鳍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公斤价格高达1200美元。全球每年约有7300万条鲨鱼因鱼翅贸易被捕杀。</b><b style="font-size:18px;">泰国北榄府海关展示一批新查获的走私鲨鱼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14日,维也纳美泉宫动物园在新升级的大熊猫馆为旅奥大熊猫「荷风」和「兰韵」举行欢迎仪式,奥地利总统与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共同出席。这对大熊猫2020年出生于中国四川,2025年4月23日赴奥地利旅居,预计将在美泉宫动物园生活10年。美泉宫动物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动物园之一,迄今已有超过270年历史。</b></p> <p class="ql-block"><b>布吕热莱特。2025年5月14日,</b><b style="font-size:18px;">中国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的3只川金丝猴抵达比利时天堂动物园,</b><b>物园迎来3只秦岭川金丝猴,成为欧洲第一个饲养该濒危物种的动物园。这3只金丝猴为1雄2雌,预计经过1个月检疫隔离后正式与公众见面。根据中比合作协议,这批金丝猴将在比利时生活10年,所生幼崽满5岁时返回中国。川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濒危动物,亦是5种金丝猴中唯一拥有金黄色皮毛的物种,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省,现存种群数量约2.5万只。</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14日,印度拉贾斯坦邦、北方邦、比哈尔邦、贾坎德邦、中央邦等多地气温升至42℃以上,甘戈纳加尔观测站录得最高气温45.1℃,比往年正常水平高出3.4℃。印度气象局预测5月该国大部分地区都将面临超常高温天气,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比历年同期多出1至4天。</b><b style="font-size:18px;">阿里波尔动物园,一只老虎在水池中消暑降温。</b></p> <p class="ql-block"><b>日本和歌山白滨冒险大世界,旅日大熊猫「枫浜」正在吃竹子。和歌山白滨冒险大世界与中国签署的大熊猫租借协议将于2025年8月到期,园内饲养的24岁高龄雌性大熊猫「良浜」及其3只幼崽定于6月底返回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8岁的「结浜」、6岁的「彩浜」和4岁的「枫浜」将在归国后参与大熊猫繁殖计划。届时日本境内饲养的大熊猫仅剩东京上野动物园的「晓晓」和「蕾蕾」。</b></p> <p class="ql-block"><b>津巴布韦万基国家公园,动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正在给一只野生大象佩戴 GPS 定位项圈,该设备能够实时追踪和预警野象群活动行踪,避免发生人象冲突事件。津巴布韦境内生活着约10万只大象,气候变暖及干旱天气正在进一步加剧人类与大象之间的冲突。津巴布韦政府已批准每年猎杀200头大象以减少当地大象种群数量。</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18日,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宣布成功完成莱瓦保护区内46只犀牛的追踪器植入工作,本次行动旨在掌握当地野生犀牛种群的个体健康及行踪信息,从而开展更全面的保护工作。拯救犀牛国际组织报告显示肯尼亚境内野生犀牛数量在过去4年增长31%,目前总数达到2100只,其中黑犀牛1059只,白犀牛1041只。</b><b style="font-size:18px;">肯尼亚野生动物管理局工作人员在莱瓦野生动物保护区为一只注射镇静剂的野生雌性白犀牛植入追踪定位装置。</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16日,斯里兰卡兽医专家团队对园内2只感染结核病的大象姐妹进行治疗。这2只患病大象目前正在接受强化药物治疗,每天需要服用至少400粒药物,目前治疗进展顺利,预计2个月后转入常规用药和健康监测阶段。园方暂时限制游客靠近大象,以减轻大象康复期间受到的心理压力。</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13日,一辆载有5000升工业染料的卡车在巴西圣保罗州容迪亚伊市的郁金香植物园附近发生车祸,泄漏的染料流入周边河流和水域,导致当地栖息的鸭、鹅、水豚和水生生物被染为蓝色。调查报告显示事故泄漏染料是一种以醋酸为原料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目前只能通过大量稀释的方式净化遭污染水体。</b><b style="font-size:18px;">动物保护人员正在清除一只白鹅身上的蓝色染料。</b></p> <p class="ql-block"><b>红鹦鹉是印尼特有的物种,仅分布于印尼马鲁古群岛的热带森林,以花蜜、水果和昆虫为食,成年身长约30厘米,羽毛以红色为主,缀有少量蓝色和黑色。</b><b style="font-size:18px;">亚齐省一座动物园饲养的马鲁古红鹦鹉。</b><b>印尼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该国境内生活着地球17%以上物种,包括515种哺乳动物、600种爬行动物和1519种鸟类。</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22日,香港海洋公园宣布5月27日起向公众开放参观熊猫馆的新生活空间和延展高地区域,园方表示大熊猫将在新空间探索更丰富多样的栖息地,帮助幼崽学习攀爬更高的山坡及树木。大熊猫龙凤胎幼崽「家姐」和「细佬」出生于2024年8月15日,是首对在中国香港出生的大熊猫,目前体重已超过21公斤,开始尝试进食竹叶。</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24日,肯尼亚政府启动新一轮黑犀牛迁移行动,目标将奥佩杰塔、莱瓦和纳库鲁保护区的21只黑犀牛迁移至塞格拉保护区,包括11只雌犀牛和10只雄犀牛。本轮迁移行动预计持续18天,共耗费1400万肯尼亚先令(约合10.8万美元)。肯尼亚境内目前共有1059只黑犀牛,该国政府希望在2037年提高黑犀牛数量至2000只以上。</b><b style="font-size:18px;">莱基皮亚一只被注射镇静剂的黑犀牛正在被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局工作人员安抚。</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5月26日,旅日大熊猫「良浜」及其幼崽「结浜」、「彩浜」和「枫浜」</b><b style="font-size:18px;">归国前最后一次在室外与公众见面。</b><b>开始进入归国前的室内隔离检疫期,预计6月28日乘专机返回中国。</b><b style="font-size:18px;">日本和歌山</b><b>白滨冒险大世界自1994年起与中方开展大熊猫保护合作,迄今成功繁育17只大熊猫,成为海外自然繁育大熊猫数量最多的动物园。现年24岁的雌性大熊猫「良浜」是在该园出生的第一只大熊猫,迄今育有7胎10仔,返回中国后将在医疗条件更为完善的环境中度过晚年。</b></p> <p class="ql-block"><b>法国科西嘉岛龟类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照顾2只新孵化的三龙骨幼龟。这是欧洲首次在人工饲养环境下成功孵化三龙骨龟,2只幼龟分别孵化于5月19日和6月1日,目前体重约9克。三龙骨龟是一种原产于印度、尼泊尔和孟加拉国的濒危淡水龟类,因龟甲上有3条淡褐色纵条纹而得名,成年体长约20厘米,主要以鱼虾和蠕虫为食。受栖息地破坏、非法贸易和人类活动威胁,三龙骨龟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肯尼亚政府于2025年5月24日启动新一轮黑犀牛迁移行动,目标将奥佩杰塔、莱瓦和纳库鲁保护区的21只黑犀牛迁移至塞格拉保护区,包括11只雌犀牛和10只雄犀牛。本轮迁移行动预计持续18天,耗费1400万肯尼亚先令(约合10.8万美元)。肯尼亚境内目前共有1059只黑犀牛,该国政府希望在2037年将黑犀牛种群数量恢复至2000只以上。</b><b style="font-size:18px;">纳库鲁野生动物管理局工作人员正在转移一只被注射镇静剂的黑犀牛。</b></p> <p class="ql-block"><b>欧洲深山锹形虫是欧洲体型最大的锹形虫,广泛分布于欧洲西部地区,这种甲虫的幼虫需要3至7年时间化蛹,成虫以花蜜和树液为食,羽化后寿命仅数周。欧洲深山锹形虫具有性别二态性,雄虫体型更大且有形似鹿角的红色上颚,体长可达10.4厘米。受栖息地丧失等威胁,欧洲深山锹形虫已被列为近危物种。</b><b style="font-size:18px;">德国勃兰登堡州一只雄性欧洲深山锹形虫趴在橡树树枝上。</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7日,澳大利亚鲸豚救助和研究组织在悉尼港邻近海域发现一只被渔网缠绕的成年座头鲸,这条鲸鱼体长约8米,左侧胸鳍被浮标绳索缠住,目前正朝着季节迁徙路线的相反方向游弋。渔网缠绕是鲸鱼非自然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国际捕鲸委员会估计全球每年超过30万只鲸鱼和海豚死于渔网缠绕。</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7日,</b><b style="font-size:18px;">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城市公园举办「猫咪之旅」猫咪巡游慈善活动</b><b>,当地社区居民携带自己的宠物猫与公众互动,整个活动路线长达4公里,所得收益将捐赠给流浪猫救助领养机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报告显示全球约有2.2亿只家养猫和4.8亿只流浪猫。</b><b style="font-size:18px;">一只宠物猫正在与参与者互动。</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10日,卢旺达政府宣布完成迄今最大规模的一次犀牛人工迁移行动,成功将南非私人养殖地的70只白犀牛转移至卢旺达阿卡盖拉国家公园。本次迁移行动共耗时7天,总行程超过3400公里。非洲公园基金会计划在10年内将2000只人工圈养的白犀牛重新引入野外环境,从而提高白犀牛的野外种群数量。</b><b style="font-size:18px;">一群新迁移的白犀牛在草地上觅食。</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12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动物园新出生的一对西伯利亚虎双胞胎接受首次体检和疫苗接种。这2只幼虎出生于4月13日,性别为一雄一雌,体重达到9.2千克和8.4千克。这是布达佩斯动物园时隔12年首次迎来老虎幼崽,其父母为8岁雄虎「达瑞斯」和3岁雌虎「艾格尼丝」。西伯利亚虎又称阿穆尔虎或东北虎,是现存体型最大的老虎亚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野外数量约500只,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15日,</b><b style="font-size:18px;">加拉帕戈斯象龟</b><b>「Goliath」迎来135岁生日并庆祝自己首个父亲节。这只象龟自1981年入住迈阿密动物园后40余年未繁育后代,2025年1月与一只约85岁雌龟成功交配,首只幼龟于6月4日孵化。这是迈阿密动物园首次成功孵化加拉帕戈斯象龟,该物种目前野外数量仅约2万只,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b style="font-size:18px;">135岁高龄的加拉帕戈斯象龟与它繁育的第一只幼龟见面。</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15日,</b><b style="font-size:18px;">比利时归国大熊猫「宝弟」和「宝妹」入住温州动物园后首次与公众见面,</b><b>这对大熊猫2019年8月出生于比利时,2024年底返回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025年6月7日入住温州动物园。这是温州动物园5年来首次迎来大熊猫,新大熊猫馆开馆首日参观人数达到6661人次,比日常水平增长3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17日,土耳其生态研究协会宣布安塔利亚地区迎来红海龟筑巢季,当地沙滩已发现1500个海龟产卵巢穴,预计7月中旬迎来第一批孵化出壳的幼龟。安塔利亚海滩是地中海最重要的红海龟筑巢区之一,受气候变化影响本年度海龟筑巢数量预计将比2024年减少约三分之一。红海龟广泛分布于全球温带和热带海域,寿命可达70年,受人类渔具和栖息地破坏威胁已被列为易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19日,南非动物保护组织捐赠的10只黑犀牛经过48小时公路运输成功转移至莫桑比克齐纳韦国家公园。这批黑犀牛中5只为雄性,5只为雌性。齐纳韦国家公园是莫桑比克目前唯一拥有犀牛种群的国家保护区,2022年迄今已从外国引入47只犀牛,旨在建立具有繁殖潜力的犀牛种群。黑犀牛是犀科现存5个亚种之一,受人类盗猎和栖息地减少威胁野外种群数量仅余约6400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b style="font-size:18px;">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省动物保护组织成员正在转移一只被注射镇静剂的黑犀牛。</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3日,美国科学家团队发表研究报告指出,太平洋北部海域的虎鲸会使用海藻帮助同伴擦洗身体,每次持续时间最短1分19秒,最长12分4秒。</b><b style="font-size:18px;">萨利希海两只南部定居型虎鲸利用海藻相互擦洗身体。</b><b>这是人类首次发现海洋哺乳动物存在制作和使用工具的行为,推测该行为具有清洁卫生和社交互动的双重功能。南部定居型虎鲸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海岸,现存野外种群数量仅约74只,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3日,日本奄美海洋生物研究会会长在鹿儿岛县奄美大岛附近海域水下3米处发现约20头抹香鲸,其中4至5头鲸鱼处于站立睡觉的状态。抹香鲸是世界上最大的齿鲸,广泛分布于赤道至高纬度地区海域。抹香鲸每天只需要睡眠7%时间,每次睡眠持续仅10-15分钟,睡眠时保持头朝上的直立姿势能够更容易察觉周边危险。</b></p> <p class="ql-block"><b>缅甸温嘎波大象营地,一名兽医正在照料一只受伤的幼象。这只10个月大的雄性幼象名为「Kyaw Pearl」,2024年8月26日出生在温嘎波大象营地,因被母象意外踢中而导致脊柱受伤。这只幼象因年龄过小无法接受脊柱手术,目前仅能服用消炎药、止痛药,并通过辅助器械进行复健治疗。温嘎波大象营地由缅甸林业局于2016年建立,主要为幼象孤儿和年迈大象提供庇护所。</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7日,</b><b style="font-size:18px;">日本和歌山</b><b>白滨冒险大世界为旅日大熊猫「良浜」及其幼崽「结浜」、「彩浜」和「枫浜」举行欢送仪式,现场播放3只大熊猫幼崽的成长纪录片,当天共有约3500位民众前往告别,开园前排队等待人数达到1400人。这4只大熊猫将于6月28日乘专机返回中国四川省,届时日本境内生活的大熊猫仅剩东京上野动物园的「晓晓」和「蕾蕾」。</b><b style="font-size:18px;">「良浜」归国前最后一天与公众见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斯里兰卡</b><b>霍洛帕塔纳大象营建立于2015年,专门集中管理对人类有攻击行为的野生大象,营地占地面积997公顷,可容纳40只大象。</b><b style="font-size:18px;">动物保护人员准备将一只野生大象转移至霍洛帕塔纳国家公园。</b><b>斯里兰卡野生大象正面临严重的栖息地减少危机,该国环境部数据显示2015至2024年人象冲突事件共造成1195人和3484只大象死亡。</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9日,</b><b style="font-size:18px;">墨西哥城查普尔特佩克动物园,拉丁美洲唯一圈养大熊猫「欣欣」迎来35岁生日。</b><b>墨西哥环境部和查普尔特佩克动物园为35岁雌性大熊猫「欣欣」举行生日庆祝活动,园方特别为它准备了苹果、胡萝卜、竹子制作的水果蛋糕。「欣欣」出生于1990年7月1日,是中国政府赠予墨西哥的2只大熊猫「迎迎」和「贝贝」的后代,目前它的年龄为35岁,相当于人类110岁左右,是中国境外目前最高寿的大熊猫。</b></p> <p class="ql-block"><b>2025年6月29日,德国柏林植物园种植的珍稀植物「巨魔芋」时隔7年首次开花,花序高达2.36米,预计花期将持续3天。巨魔芋原产于印尼西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是全球单体花序最大的植物,每4至10年开花一次,开花时会散发类似腐肉的气味吸引昆虫传粉。受森林砍伐和环境破坏影响,野生巨魔芋数量已不到1000株,被列为濒危物种。</b></p> <p class="ql-block"><b>保护濒危物种的重要性无法估量,它关乎到地球生态平衡的维护和人类自身的未来发展。</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