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缔造现代: 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 超过五十位艺术巨匠汇聚一堂,百余件奥赛博物馆馆藏杰作悉数亮相,这是浦东美术馆与奥赛博物馆精诚合作的结晶。全面呈现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特别凸显绘画与雕塑展品在社会及政治层面的意涵。在向库尔贝、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纳尔等杰出艺术家致敬的同时,亦揭示奥赛博物馆近四十年前的创立在国际博物馆界所引发的革命性影响。</p><p class="ql-block"> 198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奥赛博物馆</span>由火车站改造而成为全新展览机构,以其独树一帜的理念引发了诸多深度讨论;此后其他博物馆纷纷效仿,使这场因奥赛激起的讨论愈发热烈。艺术作品因此不再自我封闭,而是主动照亮孕育并赋予其意义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中国素来对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青睐有加,“缔造现代”期望借由奥赛博物馆的珍贵馆藏,将这份对“真实”的钟情延展至那个时代更多不同的艺术表达之中。</p><p class="ql-block"> 6月21日,一个雨天的周六,欣然来到浦东滨江大道,参观浦东美术馆,这座美术馆每当在浦西外滩观赏浦东陆家嘴夜景时,都会看到浦江对面浦东美术馆霓虹灯火通明,21日如愿参观,同时赞叹浦东美术馆的标志性空间——镜厅。</p> <p class="ql-block"> 浦东美术馆大厅的宣传牌</p> <p class="ql-block"> 展览说明书, 以梵高画作《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为背景图。</p> <p class="ql-block"> 美术馆大厅展览画作宣传牌</p> <p class="ql-block"> 浦东美术馆总服务台墙面电子显示屏</p> <p class="ql-block"> 文森特.梵高 《自画像》,1887年。</p> <p class="ql-block"> 参观者需排队依次拍《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 梵高画作《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拍梵高画作《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的参观者人头攒动。</p> <p class="ql-block"> 克劳德·莫奈 《路易﹣若阿基姆·戈迪贝尔先生的夫人》,1868年,布面油画,1951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保罗.高更 《布列塔尼的农妇》,1894年,布面油画。1973年马克斯和罗茜·卡加诺维奇捐赠。</p> <p class="ql-block"> 保罗.高更《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1891年,布面油画,1923年维塔利伯爵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 早在1889年8月,高更就向埃米尔·贝尔纳坦露了自己“追寻未知的强烈渴望”。最终,他选择前往塔希提岛,并于1891年6月抵达。他的首次旅居历时两年,其间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高更对当地居民及其传统,乃至毛利艺术的遗存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其画作并未直接反映当地的殖民状况,但也没有滑向那种未来明信片上常见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化。在这幅画中,黄色的沙滩和写意式的潟湖波浪之间,有两个沉默的女人,一个穿着当地的帕雷欧裹身裙,另一个穿着一种由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高更还从德拉克洛瓦描绘后宫场景的画作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舞台化的人物布局,用以意指一种深入内心的隔绝感。</p> <p class="ql-block"> 保罗·高更 《艺术家肖像》(正面);《威廉·莫拉尔肖像》(背面),1893-1894年。</p> <p class="ql-block"> 保罗、高更 《艺术家肖像》(正面):《威廉·莫拉尔肖像》(背面),1893-1894年,双面布面油画,1966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从塔希提岛归来后,如同他职业生涯每一个重要阶段,高更绘制了这幅自画像。画中的他面容疲惫,身穿当地民俗服装!其申还以键像翻转的形式纳入了他不久前完成的杰作《死亡的幽灵在洼视》。这幅自画像还展现了高更位于蒙帕纳斯中心地带维饮托利路上的画室兼公寓的景象。墙壁按照梵高的建议涂上了黄色,墙面装饰的塔希堤岛主题画作色彩绚丽。值得注意的是,这幅自画像的背面还给有高里的邻居。瓦格纳的追随者﹣﹣音乐家威廉·莫拉尔的肖像。画中的莫拉尔神情恍惚,背景以蓝色为基调﹣﹣这种表现手法似手预示了1901年华"蓝色时期"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亨利·萨马里》,1889年,纸板油画,1947年雅克·拉罗什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 <p class="ql-block"> 夏尔·莫兰 《红发年轻女子肖像》,1889年,布面油画,1988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保罗.吉古 《洗衣妇》,1860年,布面油画,1912年保罗·罗森贝格捐赠。</p> <p class="ql-block"> 路易·安克坦 《街上的女人》,约1890年,布面油画,1935年路易·安克坦遗孀捐赠。</p> <p class="ql-block"> 路易·安克坦 《亨利.萨马里》,约1890年,布面油画,2010年购得。</p><p class="ql-block"> 1888年,在谈到路易·安克坦(1861-1932年)的绘画作品时,评论家埃德蒙· 杜雅尔丹提出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美学概念:“画家的创作将会趋近于逐格绘画,类似掐丝珐琅,其技法可称为'分隔法'。“杜雅尔丹使用"分隔主义”一词时,借鉴了珐琅和彩绘玻璃的视觉效果。安克坦很可能是经由密友图卢兹﹣劳特累克结识了亨利·萨马里。这幅肖像堪称萨马里形象的典范之作,画面由平整的色块构成,几乎没有体积感和阴影效果,展现了这位戏剧世家成员的优雅气质。那双极具穿透力的蓝眼睛,让人想起其姨妈﹣﹣马德莱娜·布罗昂在保罗·博德里笔下的模样(展出于第一单元)。劳特累克于1889年为萨马里绘制的法兰西喜剧院舞台肖像,同样在本展区呈现。</p> <p class="ql-block"> 《1814年法国战役》埃内斯特·梅索尼埃1864年木板油画。</p> <p class="ql-block">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地中海》,1984年,青铜,1986年迪娜.维耶尼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 马约尔(1861-1944年)致力于重拾并革新古代传统雕塑的语言。他最著名的作品《地中海》象征了他口中的"拉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为一种阳光、感性,甚至带有情色意味的艺术追求,以此塑造的身体既是肉欲而真实的,也是理想化的。《地中海》在1905年秋季沙龙展上亮相时,使用了一个中性的标题《女人》,但它无疑表达了内省,甚至忧郁的主题。这座雕塑最初由马约尔亲手以石材雕刻而成,后被转雕为大理石版本。最后,在曾担任艺术家模特并成为其遗嘱执行人的迪娜·维耶尼的推动下,这件作品在1984年获得了新生,拥有了这件铜铸版本。</p> <p class="ql-block"> 皮埃尔.博纳尔 《梳妆》,1914年,布面油画,1922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 让﹣莱昂.热罗姆《玩斗鸡的希腊年轻人》,1846年,布面油画,1873年购得。</p><p class="ql-block"> 像米勒、马奈、莫奈这些现在非常有名的画家,都曾因不按老方法画画而被拒绝参展过。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呢?</p> <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 《维纳斯的诞生》,1863年,布面油画,原为拿破仑三世私人收藏,1879年经司法裁定转归法国国家博物馆管理。</p><p class="ql-block">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1823-1889年)于1845年获得罗马大奖第二名。长久以来,他被视为最典型且备受批评的"陈腐学院派画家"。尽管反对当时的现实主义,但他也在传统主义的框架内有所创新。卡巴内尔的画作风格交替呈现出两种面貌:时而承袭拉斐尔或米开朗基罗,力量感十足;时而流露出18世纪早期艺术的余音,满是感官诱惑。1863年官方沙龙展上引起轰动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便沿袭这第二条脉络,甚至模仿了那种由蓝、白、粉组合的配色。许多评论家认为,这幅画展现的是基本的生理感官,而非灵魂的高贵热情。本应端庄典雅地从海沫中浮现的女神,在画中却在海沫中辗转,全靠那经典的塑形与细腻的笔触,才抵消了她姿态的“不妥”。</p> <p class="ql-block"> 让﹣巴蒂斯特.卡尔波《玛蒂尔德公主》,1862年,大理石,1905年玛蒂尔德公主遗赠。</p> <p class="ql-block"> 保罗.博德里 《马德莱娜.布罗昂》,1860年,布面油画 1900年画中人遗赠。</p> <p class="ql-block"> 莱昂.博纳 《帕斯卡夫人》,1874年,布面油画,1915年购得。</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的莱昂·博纳(1833-1922年)是埃德加·德加的挚友。他创作了近600幅肖像,描绘对象涵盖政要、金融巨头和艺术名流。画中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通常一目了然,其画作规格与人物地位息息相。这幅尺寸极大的作品描绘了帕斯卡夫人﹣﹣一位金融家的遗孀,也是享有盛名的女演员,她与小仲马、福楼拜和莫泊桑交情深厚。画中的帕斯卡夫人身着镶有黑色皮草的白色缎面长裙,双眼炯炯,目光深邃,手臂姿态威严,被左拉赞为"壮丽无比"。头上的冠饰更是加深了她留给观众的印象﹣﹣她不仅是舞台上的女王,还是1875年官方沙龙展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 古斯塔夫·库尔贝 《皮埃尔﹣约瑟夫·蒲鲁东》,1865年,布面油画,1958年埃马纽埃尔·福雷﹣弗勒米埃的夫人与苏珊·埃内吉小姐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罗丹 《维克多·雨果》,1897年,青铜,1906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现代雕塑奠基者的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自青年时代起便对维克多·雨果满怀敬仰。1883年,罗丹终于见到了这位诗人。这次会面促使罗丹创作了他的第一尊雨果胸像,并与朱尔.达卢胸像(亦在本次展览中呈现)一同亮相于1884年官方沙龙展。在那件雕塑中,雨果苍老的面容得到了升华:神情坚毅,目光锐利,额头宽展,身着紧扣的现代风格服装。本次展出的版本与最初的胸像大为不同,其蓝本是1885年雨果去世后罗丹为其设计的纪念碑。由于功能转变,雕像的外观亦随之演变。雨果的胸膛充满英雄气概,象征着毫不动摇的力量;低垂的头颅与紧闭的双眼,则反映出雨果深邃活跃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 </p><p class="ql-block">《朱尔.达卢》</p><p class="ql-block">约1883年</p><p class="ql-block">镀色青铜,铸造而成</p><p class="ql-block">1906年由法国政府购得</p> <p class="ql-block">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 《春天》,1857年,布面油画,1856年法国政府委托绘制并购买。</p><p class="ql-block"> 与泰奥多尔·卢梭一样,多比尼 (1817-1878年) 也对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的影响来自其经验主义的风格,以及自19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商业成功。全景式构图突破了传统绘画的限制,将自然的力量引入画面之中。《春天》展现了万物复苏、生命绽放的季节,麦苗仍是绿色,苹果树已然开花。1857年,有人将这幅毫无矫饰的画作与乔治·桑洋溢着乡村质朴魅力的小说相提并论。小说家兼记者埃德蒙·阿布总结道:"多比尼先生的这幅画,就像透过窗户看到的春之微笑。</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雷诺阿 《尚罗赛的塞纳河畔》,1876年,布面油画,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II 从现实主义到自然主义 </p><p class="ql-block"> 现实主义继承了“真实生活”的浪漫主义传统,这一点在杜米埃的《克里斯潘和斯卡潘》中生动展现﹣﹣艺术家以戏谑的姿态描绘了两位演员的舞台形象。在绘画和雕塑领域,现实主义发展出多种表达形式。最初的现实主义画家们,如库尔贝、米勒,始终恪守原则。一大批艺术家虽与这些先辈并肩,积极响应“客观性”这一要求,但在具体实践中则会作出调整,使画作更温和地融入传统规范的框架。要理解这一点,只需对比亚历山大·法尔吉埃的《摔跤手》与库尔贝1853年完成的同主题画作,后者显得更为激烈。官方沙龙展相欢迎这种温和保守的现实主义,尤其重视记录乡间风情的作品﹣﹣因为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一部分乡村世界可能就此消失。从乡村主题到东方场景,从现代享乐到偏远地区保存较好的宗教仪式,描绘现实世界的画家们也扩大着题材范围。</p><p class="ql-block"> 19世纪70年代末,具有社会意义的大型画作迅速兴起。1879年,当共和主义者获得选举胜利之后,此类画作更是大量涌入公共空间。当时的法国政府成员茹费理倡导自然主义绘画,这一主张与左拉的"自然主义小说" 相呼应。该流派有时会讽刺共和国的动荡不定(例如玛丽·巴什基尔采夫的《一次碰头》),但更多的是赞美普通民众,这些人物体现了劳动、家庭和博爱的价值观。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一些艺术作品更加直白,或揭露社会不公,或表达政治诉求。然而,对贫困者和无产阶级命运的同情,常常不过是一种体面的感伤情怀罢了。</p> <p class="ql-block"> 泰奥多尔·卢梭 《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1849年,布面油画,1910年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 <p class="ql-block">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 《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1876年,布面油画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p class="ql-block">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年)师从夏尔·格莱尔,这位画家既遵从古典传统,又对外光派风景画实践持开放态度。他的画室青睐更明亮的色调,正是在这里,西斯莱结识了莫奈和雷诺阿。他的早期绘画受到米勒、库尔贝和卢梭等人的影响。尽管首次向官方沙龙提交参展画作时遭到拒绝,西斯莱在1868年获得了接纳并大受好评。第一次印象派展览举办期间,他笔下的恬淡作品中那常被描述为"英式风格"的细腻空气感,便吸引了许多目光。在1874年底至次年春季期间,西斯莱离开卢沃谢讷,搬到了马尔利勒鲁瓦,与他的大家庭在那里住了两年。在这幅画中,他以轻快敞亮的非戏剧化方式描绘了1876年春天那场可怕的洪水。</p><p class="ql-block"> 在你的印象中,发洪水通常是什么样的场景? 毕沙罗曾在信中说到: “西斯莱有一些作品罕见且动人,其中有一幅《洪水》堪称杰作。”1876年,塞纳河发大水淹没了马尔利港,西斯莱那时就住在附近,于是他画了好几幅大水过后的风景。以前的艺术家们会把洪水描绘成可怕的灾难,然而西斯莱似乎更爱画水面波光粼粼的样子,柔和的颜色让画面看起来安静又放松。</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正站在画面中的那条小船上,你最想做什么?</p> <p class="ql-block"> 爱德华.马奈 《埃米尔.左拉》,1868年,布面油画,1918年埃米尔.左拉的夫人保留用益权的捐赠。</p><p class="ql-block"> 这幅肖像展现了画中人与马奈之间的意气相投。年轻的左拉一心想凭自己最早的几部小说以及犀利的报刊文章一举成名,在1866年的官方沙龙展期间,他曾为备受争议的马奈辩护。同时,左拉尖锐批判卡巴内尔的艺术,坚称唯有现实主义美学才能契合当下的需要。1867年的世界博览会巩固了二人的友谊,于是马奈创作了这幅左拉的肖像,并于1868年的官方沙龙上展出。画作展示的左拉,既是文学的创作者,也是马奈的捍卫者:侧面姿态让人想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像,而沐浴在光线中的宽阔前额则象征着左拉非凡的写作能力。屏风来自马奈的画室,反映了巴黎先锋派对日本主义艺术风格的推崇。此外,这幅画还致敬了委拉斯开兹的《巴克斯的胜利》和马奈最具争议性的《奥林匹亚》。</p> <p class="ql-block"> 爱德华·马奈《女人和扇子》,1873-1874年,布面油画,1930年埃内斯特.鲁阿尔夫妇捐赠。</p><p class="ql-block"> 1873年末,马奈开始频繁出入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的沙龙,她常把各界人士集聚一堂。1874年初,马奈开始在位于圣彼得堡街4号的画室为妮娜德·卡利亚斯绘制肖像。画中的妮娜身穿阿尔及利亚风情的服装,悠闲地斜躺在沙发上,姿态宛如戈雅笔下的自由女性。她直视观众,面孔展现出难以言喻的表情,介于魅惑的微笑与感伤的娇嗔之间。一只可爱的白狗俏皮地呼应了《奥林匹亚》中的黑猫。背景中的日式风格延续了《埃米尔·左拉》肖像画中的屏风元素。马奈的书信记录表明,这幅"充满幻想的人物"未完成状态是他有意为之的,其创作初衷并非为了参加官方沙龙展。</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中藏着一些来自遥远东方的灵感﹣﹣背景里漂亮的团扇!1853年日本的港口重新开放,日本版画开始进入法国,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还举办了大型的日本传统艺术展。艺术家们开始从日本版画里学习新东西,比如大胆的裁剪、平面的图案和明亮的色彩,扇子、屏风、和服、武士等元素也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 你能够在旁边《埃米尔·左拉》的画像里找到更多的日本元素吗?</p> <p class="ql-block"> 阿尔贝.贝纳尔 《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1886年,布面油画1921年罗歇·茹尔丹先生的夫人捐赠。</p><p class="ql-block"> 十九世纪后半段,法国裙子的流行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下面是三种不同时期的裙子风格,按时间顺序排列。你能看出来它们分别对应哪一幅画吗?</p><p class="ql-block">①裙摆宽大,优雅浪漫,柔美庄重的贵族样式。②裙后鼓起,贴身硬挺,装饰堆叠的都市时尚。</p><p class="ql-block">③自然飘逸,轻盈流动,轻松自在又自信舒适。</p><p class="ql-block"> 你觉得哪一幅画里的裙子最好看?哪一条看起来最舒服?</p> <p class="ql-block"> 亨利·热尔韦 《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1879年,布面油画,1906年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捐赠。</p> <p class="ql-block"> 詹姆斯.蒂索 《L.L.小姐肖像画》,1864年,布面油画,1907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p><p class="ql-block"> 詹姆斯·蒂索(1836-1902年)是德加和马奈的好友。1860年前后,蒂索凭借浸染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余韵、散发古朴和感伤色彩的画作声名鹊起。自1864年起,其艺术生涯迎来了一个转折:他开始以辛辣的笔触评判当时的风尚,这一特点贯穿于他的肖像画和风俗画之中。在他笔下,这两种体裁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这幅画中的年轻女子,虽置身与其社会地位相符的环境中,但那挑衅的神态却与传统资产阶级肖像画的惯例和礼仪相去甚远。无论是她稍显随意的坐姿,还是略微侧首显露的风情,都难称端庄。而裙摆间若隐若现的粉色便鞋,更凸显了这位佚名画中人的独立精神。从此以后,无拘无束的巴黎女性成为蒂索画作中的见主题。</p> <p class="ql-block"> 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 《沐浴》,约1873年,布面油画,1926年莱昂.莱尔米特遗赠。</p> <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雷诺阿 《钢琴前的女孩》,1892年,布面油画,1892年法国政府从奥古斯特·雷诺阿处购得。</p><p class="ql-block"> 在诗人马拉美领导的集体倡议下,这幅画作成为雷诺阿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作品。创作完成当年,这幅兼具精致线构与细腻色彩的画作,便正式亮相卢森堡博物馆﹣﹣那时该博物馆专门展示当代艺术。雷诺阿绘制过不下六件类似作品,而本幅画作是其中最为知名的版本,至今仍备受欢迎。它不仅展现了眼前的景象,仿佛还能传递画中的声音,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享受。马奈、德加等画家也喜欢描绘这种感官交织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 III 新绘画与印象派 </p><p class="ql-block"> 1876年第二次印象派展览期间,著名作家兼艺术评论家埃德蒙·迪朗蒂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其中他倾向于使用"新绘画"这种说法。这个词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涵盖自库尔贝以来的所有艺术革新之声。迪朗蒂还提到了其他许多人,如方丹﹣拉图尔、阿尔弗雷德·史蒂文斯、马奈和德加。迪朗蒂认为,这些艺术家打破了"画室与日常生活之间的隔阂"。在他看来,与其强调这些画家之间的差异,不如关注他们的共同点﹣-拒绝将绘画与周围现实割裂开来。从此,绘画必须以"天真""真诚"和"自然"的方式,真实地再现当代的风俗、服饰和时代背景。作为巴尔扎克与左拉的崇拜者,迪朗蒂呼吁画坛发起一场如同法国文学那样重塑整个领域的变革。</p><p class="ql-block"> 参展艺术家(分层)名录</p> <p class="ql-block"> 浦东美术馆镜厅是标志性空间,位于西侧2层和3层,由两面长55米、高度分别为12米和6米的镜面走廊组成,设计灵感源自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的《大玻璃》。 面向黄浦江和浦西外滩,可观赏江景与浦西城市天际线。 </p> <p class="ql-block"> 镜厅留影,背景为镜面反射的浦西外滩历史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每当在浦西外滩观赏浦东陆家嘴夜景时,都会看到浦江对面浦东美术馆霓虹灯火通明(2025.蛇年春节初三摄)。</p> <p class="ql-block"> 浦东美术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