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是一款面向中老年用户的图文创作与兴趣社交平台,定位于满足“不惑后”群体的深度表达需求,以低操作门槛和兴趣社区为核心特征,被称为“中老年人的私人公众号”。</p><p class="ql-block">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各个领域,已广泛应用于新闻、广告、文学、影视等领域。新闻报道实现高效生成,文学创作通过模仿人类风格提供新思路,影视制作中AI生成动画内容解决画风一致性问题,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近期,美篇也引入对AI创作的支持(如图),这无疑是一个顺应技术潮流的重要举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篇编辑支持AI创作与制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 然而,在是否接纳AI创作这一问题上,美篇内部也存在分歧。近期某美友圈征文活动引入“朱雀AI检测”来甄别原创性(其准确性暂且不论),就挫伤了不少参与者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汇聚众多创作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兴趣社区而言,是否有必要像出版刊物那样追求极致的严谨、高度的学术性或专业性?在我看来,这类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贴近生活、连接大众,强调内容的分享性与互动性。因此,支持 AI 创作不仅顺应时代发展,更能为平台自身以及广大创作者注入新活力,创造多赢局面。</p><p class="ql-block"> 从创作理念与价值层面来看,文学创作的本质是表达人类的情感、思想与对世界的认知。AI 创作并非是对人类创作的取代,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创作方式。它能够基于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算法,生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或许在情感深度和人性洞察上与人类创作有所不同,但它们同样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例如,一些 AI 创作的诗歌,虽然可能缺乏人类诗人那种细腻的情感起伏,但却能在独特的意象组合和语言表达中展现出别样的美感,为文学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维度。美篇作为一个文学平台,其使命之一便是鼓励和包容各种形式的创作,AI 创作无疑是丰富平台文学内涵的重要力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朱雀AI检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在创作效率与灵感激发方面,AI 创作具有显著的优势。对于许多创作者而言,灵感的枯竭和创作瓶颈是常有的难题。AI 可以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的文本,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创意启发。创作者可以将 AI 生成的内容作为参考,从中汲取灵感,进而创作出更具深度和个性的作品。比如,一位小说作者在构思情节时遇到困难,通过与 AI 对话,获取一些情节发展的建议和创意片段,从而打破思维定式,顺利推进创作。此外,AI 还能够快速完成一些基础性的写作任务,如撰写大纲、生成初稿等,让创作者能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之中,提高创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从平台发展与用户需求角度而言,支持 AI 创作有助于美篇吸引更多元化的用户群体。随着 AI 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尝试 AI 创作。美篇若能积极拥抱这一趋势,为 AI 创作者提供展示的平台和机会,无疑会吸引更多对新技术感兴趣的创作者加入。这不仅能够扩大平台的用户规模,还能促进不同创作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平台的创作活力。同时,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能够欣赏到 AI 创作的作品,也丰富了他们的阅读体验,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平台的粘性和满意度。更重要的是,引入AI创作是打破内容同质化、提升平台整体创作层次的关键一步。</p><p class="ql-block"> 对于有的美友圈利用朱雀AI检测来甄别美篇作品原创的做法,我持明确的保留态度,甚至认为这可能走向初衷的反面,并对平台的创作生态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该文参照《红军长征记》《陈树湘传》史料所记,<span class="ql-cursor"></span>被朱雀检测为100%AI浓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诚然,维护原创内容的纯净度、保护创作者权益是平台的重要责任。然而,过度依赖或机械套用AI检测工具(如朱雀AI)作为原创性的唯一评判标准,存在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1. 技术本身的局限性与误判风险。首先,AI检测工具并非万能法官,它可能将饱含人类独特思考、情感沉淀甚至刻意模仿某种风格的“高原创性”作品,误判为AI生成。譬如,若人工智能大量学习我个人简洁唯美的创作风格,其生成文本可能在特征上与我的作品高度趋同,导致我后续饱含情感的真实创作,反而被工具误判为“AI仿制品”。这种“李逵遇李鬼,反被疑为鬼”的窘境,是对创作者心血的不公与打击。反之,工具也可能无法识别那些经过人工深度润色、重组或精心引导生成的“AI优化作品”,使其以“原创”身份蒙混过关。</p><p class="ql-block"> 其次,原创性定义的复杂性与工具的本质盲区。原创性的核心远非简单的“非AI生成”标签,而是涵盖思想的独特性、表达的个性化、情感的真诚度、视角的新颖性等多维价值。朱雀AI等工具仅能分析文本的表层统计特征,却无法触及创作的本质——灵魂与思想的注入。我曾与一位推崇AI写作的创作者探讨此问题。她认为:“AI生成的作品若显稚嫩,继续修改完善即可。”而我坚持认为:由AI生成的文本往往缺乏情感与灵魂的厚度。但关键在于,若作者对AI初稿进行深度重构,融入个人洞见与生命体验,其最终作品的文学价值,完全可能超越一篇思想平庸、表达陈旧的“纯手工”记叙文。遗憾的是,AI检测工具既无法量化这种“灵魂注入”的程度,更无力评判思想深度的高低。它将复杂的原创性简化为两个标签(人/AI),实则暴露了其评判维度的贫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2. 对创作形式和创新的压制。当前许多有前瞻性的创作者正积极尝试“人机协同”模式,即:利用AI激发灵感、突破瓶颈、辅助完成初稿或特定环节,再融入自己的深度思考与艺术加工。武断地用检测工具将此类融合性作品“一棍子打死”,贴上“非原创”标签,无异于粗暴地扼杀这种有益的创新实践,迫使创作者退回单一、封闭的手工模式,与技术进步背道而驰。另外,过分强调“非AI”即“真原创”,很容易在无形中强化对传统、保守写作形式的偏好。我明显感到,部分美友圈无形中固化了某种“小学生记叙文”式的单一审美标准。这种倾向,固然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受众,但若以此作为衡量所有创作的唯一标尺,甚至排斥其他更具思想深度、形式创新或实验性的作品,无异于画地为牢。它不仅会阻碍个体创作者的成长与突破,让那些渴望探索更复杂题材、更精妙表达的作者感到束缚与挫败。会窒息整个平台生态的活力与可能性,使内容趋于扁平,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和分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长此以往,期待“有成长有进步”的作者,确实可能面临“永远止步于记叙文”的困境。而对那些尝试新颖结构、实验性语言、跨文体融合的作品(无论是否借助AI)产生排斥。这与美篇吸引多元化用户、提升创作层次的愿景是相悖的。它可能让平台重回我担忧的“止步于记叙文”的困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3. 对创作者信任与积极性的伤害。首先制造“有罪推定”的氛围:大范围使用AI检测工具进行原创性筛查,尤其当结果被公开或用于限制作品展示时,会在创作者社区中营造一种“不被信任”甚至“被监视”的氛围。美篇创作者需要的是鼓励、支持和展示的舞台,而非时刻担忧自己的心血之作会被冰冷的算法误判、质疑甚至“污名化”。这种环境会严重挫伤创作热情,尤其对那些勇于尝试新方法、新风格的作者。其次忽视创作过程的复杂性:原创性的认定应关注创作意图和最终成果的独特性贡献,而非简单粗暴地检查“生产工具”。一篇完全由作者独立构思、辛苦码字的作品,可能因行文流畅而被误判。一篇在AI辅助下诞生但凝结了作者独特思想与审美的佳作,却被否定其价值,这忽视了创作过程的多样性和智力投入的实质。因此,依赖朱雀AI检测作为原创性仲裁者,非但不能有效净化环境,反而可能:误伤无辜,制造冤案,损害平台公正性;抑制了创作形式的创新与“人机协同”的探索;强化内容同质化,阻碍平台向更高层次、更多元化发展;破坏创作者与平台之间的信任基石,冷却创作热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更值得倡导的是:建立更加人性化、多元化、注重实质贡献的原创评价与激励机制。这可以包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一是强调创作者声明与透明度:鼓励作者主动标注创作中AI的使用程度和方式(如“AI辅助灵感”、“AI生成初稿+深度修改”、“纯手工创作”),让读者在知情的前提下自行评判价值,而非由兴趣社区一刀切地“定罪”。二是侧重作品本身的质量与独特性:无论是否借助工具,最终评判应回归作品本身的思想深度、情感浓度、表达技巧、创新价值等核心维度。建立更完善的、由人工(编辑、资深创作者、社区)参与的评审或推荐机制,结合读者反馈,综合评估作品价值。三是提供教育与引导:平台应积极引导用户理解AI创作的伦理边界(如禁止完全抄袭、需注明关键性AI贡献),普及“人机协同”的合理方法,而非简单地挥舞“检测”大棒进行威慑。</p><p class="ql-block"> 归根结底,美篇的繁荣在于激发并容纳多样化的创造力。将复杂的原创性问题简单托付给尚不完美的AI检测工具,不仅技术上不可靠,理念上更是一种对创作自由与创新精神的束缚。这与拥抱AI技术以拓宽创作疆域、提升平台活力的初衷,实在南辕北辙。我们需要的不是“AI警察”,而是能理解创作复杂性、尊重多元实践、激发无限可能的智慧平台治理。</p><p class="ql-block"> 总之,美篇支持 AI 创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能够丰富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涵,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还能促进平台的多元化发展,满足用户的需求。我们应当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 AI 创作的到来,积极探索其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共同推动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 行文至此,不禁联想到一个与创作评价相关的个人困境。去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住院手术,让我遗憾地错过了中国作家协会的入会申报。当今年重整旗鼓准备申报时,却发现悄然增加了一项新的硬性标准:需提供1至2部独立著作的出版证明。这本是衡量创作者积累的常规尺度,却因我个人的际遇成为了难以逾越的门槛——我此前出版的散文集《沁心橘子水》,因其出版社恰已倒闭。这直接导致了一个技术性困境:在依赖线上提交、系统认证的申报流程中,我无法提供有效的、可被官方系统核验的出版证明文件。出版社的消失,仿佛也将我那部凝结心血的作品在某种“官方认证”的数字化链条中悄然抹去。这是题外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却也折射出当下生态转型中的某种普遍性阵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字:凌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美篇号:49975297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片:来自美篇或网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背景音乐:人间第一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