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儿时这首歌就在耳畔回响,字字句句都诉说着伟人的传奇与荣光,在童稚的心灵里种下了深深的敬仰。岁月流转,这份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从未褪色,反而愈发醇厚。终于,在这一天,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踏上了前往韶山的道路,去寻觅主席儿时生活的痕迹,触摸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起点,去感受一代伟人从这里出发,改变中国命运的力量之源。</p> 毛主席故居 <p class="ql-block"> 在长沙我们报了一日游的团,专程游览毛泽东和刘少奇故居。</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到毛泽东铜像广场,它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坐落在毛泽东纪念馆和毛氏宗祠前,是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献礼工程。</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铜像身躯伟岸,通高10. 1米,象征着十一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周围植有56棵松树,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 </p><p class="ql-block"> 1993年12月20日,江泽民同志专程赴韶山为毛泽东铜像揭幕。据中新网、央视网等媒体报道,揭幕时空中出现了日月同辉的罕见天象,韶山冲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花也在严寒的冬日里竞相怒放。这般景象,仿佛是大自然也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我坚信,这是毛主席的丰功伟绩感天动地,连天地自然都为之动容,以日月同辉、杜鹃盛放的壮丽景象,欢迎他“回到”故里,展现出非凡的光彩 。</p> <p class="ql-block"> 我与爱人手抬着精心准备的花环,怀着无比崇敬与深切追思之情,缓缓走向毛泽东铜像,郑重地将花环敬献于铜像基座前,深深鞠躬,心中满是对这位伟大领袖的缅怀。</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以非凡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缔造了新中国,让中国人民永远地站立起来!我们永远爱您!永远爱祖国!</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来到毛泽东故居,它坐落于韶山市韶山冲上屋场,是毛泽东出生以及度过少年时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故居房屋坐南朝北,整体为土木结构,呈独特的“凹”字型,典型的南方农宅形式。东边区域是毛泽东家的住所,西边则是邻居之家,正中间的堂屋为两家共同使用 ,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门的牌匾上,“毛泽东同志故居”七个大字,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字,笔锋间尽显庄重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走进故居,不允许拍照的规定让每一位参观者都收起相机,大家安静地排着队,沉浸在对伟人过往生活的深深追思之中。在这里,人们静静地端详着主席及其家人曾经居住过的环境,屋内的一桌一椅、一床一柜,皆是岁月的见证者,承载着往昔的生活点滴;再看那些吃住用的生活用品,简单质朴,却让人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每一个角落、每一件物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关于伟人成长的故事,让人心生敬仰。</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故居门前的水塘</p> <p class="ql-block"> 这块石头上刻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毛泽东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三月来到这里,油菜花开得正旺!大片油菜花肆意绽放,浓郁的金黄与故居古朴的土木结构相互映衬,碰撞出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奇妙美感 。</p> 滴水洞 <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来到神秘的滴水洞,它位于韶山西南部,是层峦叠嶂中的一处幽深狭长的山谷,有一号楼、虎歇坪和龙头山三片游览区。我们主要是参观一号楼。</p> <p class="ql-block"> 滴水洞一号楼,是毛泽东主席1966年最后一次回韶山居住的地方,毛泽东主席称之为“西方的一个山洞”,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滴水洞1号楼,北靠虎歇坪,南依龙头山,地势得天独厚。它始建于1960年,1962年竣工,1970年增建了防震室和防空洞。</span>整座建筑呈独特的“丁”字型平房格局,青砖灰瓦的外观质朴无华,与周边的自然景致浑然一体,尽显古朴典雅之美。内部布局精巧,设施完备。</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滴水洞工程代号为“203”,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全程处于高度保密状态。当时,施工人员与当地村民对工程的真实用途一无所知,层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1966年,毛主席曾在此度过了意义非凡的11天。在此期间,他深居简出,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国家命运与未来发展的深邃思考中。由于行程的保密性,外界对他在此的具体工作、生活细节知之甚少,这些未解之谜为这座建筑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离开时,毛主席特意留下“不对外公开滴水洞,以后也不做旅游景点”的嘱托。</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座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建筑,最终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尘封多年的大门开启后,无数人怀着好奇与敬仰之心慕名而来,试图探寻毛主席在此度过的那段神秘岁月,也让这座建筑背后的故事愈发引人遐想 。</p> <p class="ql-block"> 会议室,陈列都乃原物。</p> <p class="ql-block"> 主席的办公桌</p> <p class="ql-block"> 主席的卧室素雅洁净,中间有一张长2.9米、宽1.9米的特制大床,宽大的床一边高一边低,以方便毛泽东躺在床上看书和休息。</p> <p class="ql-block"> 在毛主席的浴室里,崭新的浴袍始终未动,他一直穿着打满73个补丁的睡衣。面对劝说,他说:“等全国人民都穿上了新衣服,我再穿。”朴素的话语,尽显与人民同甘共苦的深厚情怀。</p> <p class="ql-block"> 滴水洞1号楼曾为江青设浴室,可她终未踏入主席家乡,也未曾入住此地,这段未开启的“等待”,成为历史中耐人寻味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给江青写的信。</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在滴水洞期间,写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此诗展现了他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深刻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p> <p class="ql-block"> 走出1号楼,一泓龙泉水映入眼帘。我赶忙以清泉洗手,期许借这方水土的灵气,承伟人精神滋养。此后静心读书、更加热爱生活和热爱祖国。</p> 刘少奇故里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来到刘少奇故里景区,位于长沙市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 我们抵达刘少奇铜像广场,这里于1988年刘少奇诞辰90周年时落成,由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揭幕。广场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四周青松翠柏环抱,氛围庄严肃穆。</p><p class="ql-block"> 广场中央,刘少奇铜像巍然矗立,铜像加底座共高7.1米,既寓意着“七一”党的生日,象征刘少奇一生致力于党的建设,也代表着他享年71岁的光辉人生。铜像由中华全国总工会捐建,刘开渠及弟子程允贤精心制作,生动再现了刘少奇风尘仆仆、日理万机的光辉形象。我们在此鞠躬敬礼,深切缅怀这位伟大的革命元勋,心中满是敬意与感激。</p> <p class="ql-block"> 邓小平亲笔题名“刘少奇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系统地展示介绍刘少奇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馆内设有多个展室和专题展览,共展出刘少奇生前使用过的遗物近800件,以及反映其生平业绩的照片1000余张。</p> <p class="ql-block"> 展览馆主要展现刘少奇同志一生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展览共分九个部分:</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党的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p><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在党中央领导岗位上。</p><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参与创立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p><p class="ql-block">第七部分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p><p class="ql-block">第八部分 党内公认的党建理论家。</p><p class="ql-block">第九部分 人民爱戴的共和国主席。</p> <p class="ql-block"> 1922年8月,刘少奇与毛泽东第一次见面。</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的第一任妻子——何宝珍</p> <p class="ql-block"> 陈毅与刘少奇会面后写下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从革命年代的工人运动、白区斗争到建国初期的治国方略,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刘少奇同志的卓绝贡献。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在百废待兴之际提出的多种用工形式、“两种劳动制度与教育制度”,以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土地改革的远见——当固定工与合同工的构想打破传统桎梏;当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试图弥合城乡鸿沟;当土地制度改革为生产力松绑等等这些超越时代的思考,分明已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雏形。 </p><p class="ql-block"> 站在展厅里,忽然懂得何为“先见之明”,那不是凭空想象的蓝图,而是扎根国情的清醒判断,是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从铜像广场的肃穆到纪念馆的沉思,触动我内心的不仅是他为国家奠基的功勋,更是那份在历史转折处敢为人先的担当——原来今日我们探索的道路,早有先驱在荆棘中踏出了方向,这份跨越时空的思想光芒,正是对“不忘初心”最生动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故居在纪念馆北面约250米处,是一栋坐东朝西的半茅半瓦土木结构农舍,呈对称形的两进两横四合院布局。前临水塘,后倚青山 ,周边环境清幽。故居占地总面积800多平方米,有房屋21间半,其中16间半为瓦房(正堂屋与邻居各半),5间是茅屋。</p><p class="ql-block"> 1898年,刘少奇诞生于此,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如今,它是人们缅怀刘少奇、感受历史记忆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母亲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刘少奇和王光美在东北镜泊湖瀑布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漫步毛泽东、刘少奇故居,历史的重量沉甸甸地压在心头。毛主席满门忠烈,将至亲骨肉化作革命路上的璀璨星火;刘少奇同志则倾尽毕生心血,为新中国的建设披荆斩棘,却在风雨岁月中蒙冤受屈,令人悲怆难平。他们以生命为笔,在华夏大地上书写下不朽的篇章,用热血与信仰铸就民族脊梁。回望来时路,方知今日山河静好来之不易;立足当下,我们更当以先辈为镜,将这份深沉的感动化作前行的力量,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