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旧刻松月纹茶则

立雪听松山房

<p class="ql-block">前几天购藏的一件老茶则,规格:宽约6cm,高约17.5cm,重69g。日本匠人笑山刀(刻),老竹茶则,精竹料,整料,竹色温润,松月纹,手彫,下刀凌厉而老辣,文字与画面皆洒脱自然,颇有天趣自得之妙,有年代使用痕迹,经岁月磨砺后更显雅致。</p> <p class="ql-block">茶则作为茶道六用之一,唐代已有明确记载,陆羽在《茶经》中解释“则”为“量也,准也,度也”,强调其作为量具的标准化功能。竹刻茶则通过竹材天然纹理与雕刻工艺,既保留传统茶具的实用性,又融入艺术审美。 ‌</p> <p class="ql-block">陆羽《茶经·四之器》:“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茶则的用途,就是用以将茶从茶叶罐中舀出,然后倒入茶壶、或茶盏中。则字的用法较为古典,意为准则、原则、法则的意思,本义是标准、模范。则字古文字中作从鼎,从刀,而不是现代从贝从刀,是个会意字,其实是用刀在刻鼎的泥模的意思,也就是在制作铸造用模子,于是由此衍生为模式或标准之意。则字动名词两可,准则、原则都是名词,而秦诏版“法度量、则不壹”,就是作为动词用,意思是规范那些不统一的度量标准。</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竹雕(刻)茶则以嘉定竹刻最为著名,嘉定竹刻的创始人是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的朱鹤。朱鹤字子鸣,号松邻,居于嘉定县“清浦镇”。他精通书画、金石和木刻,又与一些文人和艺术家交往颇多。在他们交流和互动中,产生了艺术灵感,试着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深刻、透雕为主要技法的嘉定竹刻。</p> <p class="ql-block">艺人以刀代笔,将书、画、诗、文、印诸种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以新的生命,使竹刻作品获得了书卷之气和金石品味,风雅绝俗。嘉定竹刻的形制多适合文人口味,其品种有以竹筒和竹片制成的笔筒、香筒(薰)、臂搁、插屏、抱对等,也有以竹根刻成的人物、山水、草木、走兽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代初期,嘉定竹刻被列为贡品,为皇室所珍爱。康熙至嘉庆时期,嘉定竹刻艺术家辈出,出现了吴之璠、封锡禄、施天章、顾珏等大师。乾隆、嘉庆时期,又出现了周颢、王之羽、邓孚嘉、王梅邻等代表人物。竹人大都精于书画,技法新颖,流派纷呈。明清之际,李流芳、钱大昕等文人学者也曾先后介入竹刻,嘉定竹刻的审美和品位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也进入了全盛与高峰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