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拍望丛祠的荷花想到的望丛文化》</p><p class="ql-block">微型小说</p><p class="ql-block">作者越峰</p><p class="ql-block">七月初的清晨,空气中还带着夜雨留下的湿润。越峰背着相机包,穿过望丛祠古朴的大门,直奔后园的荷塘。这是他连续第七年来这里拍摄荷花了,对路线早已烂熟于心。</p><p class="ql-block">"今年来得正好。"越峰蹲在荷塘边,调整着相机参数。粉红色的荷花在晨光中舒展花瓣,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折射出晶莹的光芒。他按下快门,捕捉这转瞬即逝的美。</p><p class="ql-block">荷塘边已经聚集了不少摄影爱好者,长枪短炮对准了盛开的荷花。越峰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叹息声。</p><p class="ql-block">"年年拍花,可有多少人知道这花下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越峰回头,看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望着荷塘出神。老人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手里只拿着一部老旧的胶片相机,与周围装备精良的摄影师们形成鲜明对比。</p><p class="ql-block">"您也来拍荷花?"越峰友善地问道。</p><p class="ql-block">老人微笑着点头:"拍了几十年了。不过我更爱听它们讲故事。"</p><p class="ql-block">越峰好奇地挑眉:"荷花会讲故事?"</p><p class="ql-block">"不是荷花,是这片土地。"老人指向荷塘后方隐约可见的两座陵墓,"望帝和丛帝就长眠在那里,他们的故事比这些荷花更美。"</p><p class="ql-block">越峰虽然常来望丛祠,却从未深入了解过这里的历史。他放下相机,做出倾听的姿态:"能给我讲讲吗?"</p><p class="ql-block">老人的眼睛亮了起来,仿佛等待这一刻已久。</p><p class="ql-block">"很久以前,古蜀国有位贤明的君主叫杜宇,人们尊称他为望帝。"老人的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律,像在吟诵一首古老的诗歌,"他带领百姓与毒蛇猛兽搏斗,教民务农,使蜀地逐渐兴旺起来。"</p><p class="ql-block">越峰不自觉地被吸引,视线从荷花移向远处的陵墓。晨雾中,两座墓冢若隐若现,仿佛真的藏着千年前的秘密。</p><p class="ql-block">"但成都平原地势低洼,每逢雨季便泛滥成灾。"老人继续道,"望帝跋山涉水,终于发现是岷江水流不出去造成的。他带领百姓挖山劈石,引水东流,减轻了水患。"</p><p class="ql-block">越峰想起自己曾在成都市区拍摄的洪水照片,突然对这些古代治水者产生了敬意。</p><p class="ql-block">"更了不起的是,"老人的声音带着崇敬,"望帝发现丞相鳖灵比自己更有治水才能,便主动将王位禅让给他。鳖灵不负所托,疏通巫峡,建立了开明王朝,被尊为丛帝。"</p><p class="ql-block">"禅让王位?"越峰惊讶道,"这在历史上可不多见。"</p><p class="ql-block">老人点头:"所以后人用'德垂揖让'来赞颂望帝的品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每到春天就'不如归去'地啼叫,提醒百姓耕种。"</p><p class="ql-block">越峰突然想起自己去年春天在这里拍摄的一组照片——一只杜鹃鸟停在荷塘边的枯枝上,背景是初绽的荷花。当时他只觉画面凄美,现在想来,竟与这传说奇妙地呼应。</p><p class="ql-block">"您看那边。"老人指向荷塘西侧的一座小楼,"那是'听鹃楼',就是为聆听杜鹃啼鸣而建。望帝化为杜鹃后,仍心系百姓,每到播种季节就不停啼叫,直至口中泣血。那些血滴落在山坡上,化作杜鹃花。"</p><p class="ql-block">越峰心头一震。他翻出相机里存储的照片,找到去年拍的那组"杜鹃泣血"——夕阳下,杜鹃鸟的剪影与荷塘中如血的红莲相映成趣。当时他只觉得色彩对比强烈,现在才明白自己无意中捕捉到了怎样的文化意象。</p><p class="ql-block">"这些荷花,"老人轻抚身旁的一株白荷,"在望丛文化中是纯洁与坚韧的象征。望帝丛帝治水时,百姓们常以荷花相赠,表达敬意。"</p><p class="ql-block">越峰想起自己往年的作品,大多只关注荷花的形态美,却从未思考过它们承载的文化意义。他忽然感到一阵羞愧——作为一个摄影师,他拍下了花朵的表象,却错过了它们背后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年轻人,"老人和蔼地看着他,"你的照片很美,但如果能了解这些美景背后的故事,你的作品会更有深度。"</p><p class="ql-block">越峰惊讶地问:"您看过我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老人神秘地笑了笑:"我在文化研究会的展览上看过你的'杜鹃泣血'系列。我是望丛祠文化研究会的顾问。"</p><p class="ql-block">越峰这才恍然大悟。他正想询问更多关于古蜀文化的事情,老人的手机响了。</p><p class="ql-block">"抱歉,我得去参加一个会议。"老人收起手机,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名片递给越峰,"下周六我们有个关于望丛文化的讲座,如果你有兴趣..."</p><p class="ql-block">"我一定去!"越峰接过名片,上面印着"郫都区望丛文化研究会 顾问 杜远"。</p><p class="ql-block">老人——杜远点点头,转身离去。越峰望着他的背影,又看看手中的名片,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在望丛祠的拍摄有多么肤浅。</p><p class="ql-block">他重新端起相机,但这次不再只关注荷花的形态。他拍摄荷塘与陵墓的呼应,拍摄"听鹃楼"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拍摄那些刻着古老文字的石碑。每一张照片都仿佛在向他诉说一个被遗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当阳光完全驱散晨雾时,越峰坐在"稻荪楼"前的石阶上,翻阅着刚在网上查到的望丛祠资料。他这才知道,祠内保存着司马光诞生碑,附近还有宋代诗人张俞的故居遗址。那首"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诗句,他高中时背过,却不知与这里有关联。</p><p class="ql-block">"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越峰自嘲地摇摇头。他决定不再只是年复一年地拍摄荷花盛开的表象,而要深入挖掘这片土地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离开望丛祠前,越峰特意绕到正门,仔细看那"德垂揖让"、"功在田畴"的匾额。简单的八个字,浓缩了两位古蜀帝王的毕生功绩。他拍下这些匾额,决定以此为起点,开始一个新的摄影系列——"望丛记忆"。</p><p class="ql-block">回家的路上,越峰经过一家书店,毫不犹豫地走了进去。在历史区,他找到了几本关于古蜀文化的书籍。收银员好奇地看着这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抱着一堆历史书。</p><p class="ql-block">"要做研究?"收银员随口问道。</p><p class="ql-block">越峰笑着摇头:"不,是要找回被遗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那天晚上,越峰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即导出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他翻开新买的书籍,开始阅读关于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详细记载。文字间,他仿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两位君王带领百姓治水的场景;听到了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啼鸣;感受到了古蜀先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窗外,一轮明月挂在夜空。越峰想起杜远老人说的话:"了解美景背后的故事,作品会更有深度。"他忽然明白,作为一名摄影师,捕捉光影固然重要,但唯有理解光与影背后的文化脉络,才能真正拍出触动人心的作品。</p><p class="ql-block">他拿起手机,给杜远发了一条短信:"杜老师,感谢您今天的指点。我想参与文化研究会的活动,更深入地学习望丛文化。另外,能否请您做我新摄影项目的文化顾问?"</p><p class="ql-block">发完信息,越峰走到阳台上,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望丛祠方向。他决定明天一早就去图书馆查阅更多资料,为"望丛记忆"系列做好充分准备。</p><p class="ql-block">夜风轻拂,带来淡淡荷香,越峰深吸一口气,感觉自己的艺术生命仿佛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绽放——就像望丛祠那些荷花,根植于深厚的文化淤泥中,却绽放出最纯净的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