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延安·延安革命纪念馆(一)

海春居士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该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展示历史的博物馆,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   早在1941年11月和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参议会曾两次决定在延安建立陕甘宁边区革命历史博物馆,但由于战争原因未能实现。   全国解放后,西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延安建立延安革命纪念馆。1950年6月6日,延安革命纪念馆(初称延安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在延安南关原陕甘宁边区交际处成立。   延安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7月,原址在南关交际处。经过多次迁移和改扩建,最终于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并正式对外开放。   现在的延安革命纪念馆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于2009年8月28日。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纪念馆前广场正中巍然耸立毛泽东青铜像,名为“高瞻远瞩”。   这座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铜像于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   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   这一形象展现出了毛泽东作为伟大领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象征着他在延安时期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对中国革命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洞察和规划,引领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延安革命纪念馆”馆名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   入馆台阶分为三台,隐喻共产党在延安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   纪念馆展示了从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馆内展出的照片及文物近两千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   纪念馆主体建筑正面两侧有反映地域特色的18孔窑洞造型,每孔窑洞前均有一尊表现不同内容的人物雕塑,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   这些表现不同内容的人物雕塑,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事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象征着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为实现革命目标而共同奋斗的历程。   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以及国际友人在一起的主体群雕。   群雕的核心是五大主席。   主体群雕具有深刻的寓意,体现了政党、领袖与群众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毛泽东思想是全党的指导思想,也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   群雕背景和左右两侧是以黄土色为基调的大幅浮雕。   群雕的背景是延安宝塔山,是延安革命圣地的标志与象征。   群雕左侧浮雕是被誉为华夏第一陵的轩辕黄帝陵,象征着中华民族之根。   群雕右侧浮雕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喻示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