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老者永嘉二日自驾游

树华

<h3>7月2日上午,在白鹿洲公园水心轩常聚的十二位老者乘3辆自备车开始永嘉二日自驾游,途经枫林大门台村、北坑景区、鹤盛大山底村、蓬溪村、云岭乡南陳温泉小镇、鹤盛石桅岩、红枫古道、鹤盛源头村、岩坦镇林坑古村。<br>宿陈岙村“农夫人家”。</h3> <h3>大门台村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当属清朝末年被称作“永嘉先生”的徐定超(1845—1918)。御史祠(始建于民国24年)就是专门为纪念他而建,其门口对联:“御史楼台高百尺,谏官祠宇壮千秋”,乃教育家蔡元培所写。现该祠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br>徐定超(1845-1918)是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先驱,政治上深受“戊成变法”影响,但他认为“国家改革合于古史,惟积弊太深,操之过急必生变端,反为不利”。在前清都察院御史任上尽监察职责,敢于也善于去多次弹劾清廷亲贵权奸和贪官污吏,致使十来顶“花翎”落地,而成为名垂千秋的一代谏官。1911年11月,家乡父老推举他为温州军政分府首任都督。不论在位或主动辞官后,为稳定社会、造就人才、海洋安全、志书编纂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是一位与时俱进,始终以人民利益为重,临危受命,功成即退,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德高望重辛亥革命老前辈。</h3> <h3>一楼中堂挂“大义凛然”匾,右侧挂“永嘉先生”画像。</h3> <h3>二楼中堂,挂蒋中正“风节凛然”匾。</h3> <h3>念祖桥系徐定超所建</h3> <h3>北坑景区,属永嘉枫林镇,山高林密,谷幽天兰,流水潺潺,瀑布罗立,东、西、北均有瀑布,水势可观。</h3> <h3>北坑回程后入住陈岙“农夫人家”。中餐欢饮。</h3> <h3>午睡后趋車去大山底村,大山底村在五百多米高的群山叠丛中。汽車弯弯绕绕驰了好久,才到达大山底村。</h3> <h3>本次出游策划者蒋丁伟,其母親解放前参加革命,因某种原因解放初时受到不公正待遇,蒋丁伟从哺乳期满即离开娘亲,在深山里随外公外婆生活,住在祠堂,稍大即参与山地劳作,种啥吃啥,可见他童年、少年时期极其艰辛。直至外婆、外公去世,才回到娘亲身边。70年支边,他成了知青。<br>多年艰难困苦,也养成了丁伟勤劳节俭的好习惯。<br><br><br></h3> <h3>这座高悬在台阶上的房子就是蒋丁伟少年起居生活的老祠堂。笑魇如花的老者就是蒋丁伟,现他儿子学而有成,是大公司的白领,儿媳中央音乐学院毕业,钢琴国际大赛得金奖,现担任音乐教師,长期外带钢琴学生。孙女六岁,市里、省里、全国儿童钢琴比赛皆有名次。</h3> <h3>现今,在大山底村仍有少数留守老者,他们以采摘棕叶为业,晒干出售,收入甚微,生活困苦。</h3> <h3>从大山底村下来,沿着山路或栈道往下走,</h3> <h3>快到蓬溪村时一条瀑布展现在眼前,据说丰水期时水势壮观。</h3> <h3>次晨六时,“农夫人家”的老板邀众人乘机动竹筏游陳岙溪。溪光山影映照得老叟们神彩焕发。</h3> <h3>次日上午先去南陳温泉小镇,因温泉仍在整建中,尚末开放,我们仅在南陳村逛了一会儿。</h3> <h3>此古井是明朝年间留存至今的水井,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井深约20米,是当年此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井。</h3> <h3>说是红楓古道,見到的是溪畔枫林。</h3> <h3>石桅岩景区,位于浙江省永嘉县鹤盛镇,三面环溪成峡,相对高度306米,堪称&quot;浙南天柱&quot;、“华夏之冠”。具有雄、奇、险、秀。</h3> <h3>去屿北古村的途中竟目睹岩峯碏头瀑布。</h3> <h3>屿北古村,因村南有一座名为屿山的树木葱茏的山峰而得名,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和独特文化的地方。村内主要以汪氏聚居为主,屿北村始建于唐代。</h3> <h3>《温州古村落》中说,自南宋以来屿北村出过1位状元、8位进士、30位贡生和庠生,是永嘉耕读文化的一个标本。</h3> <h3>屿北武装起义纪念碑亭于1985年建成。著名书法家任政书写碑名:“屿北武装起义纪念碑”。曾任中共瓯北县委书记、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政委的胡景瑊撰写了碑记。亭的正面镌刻原浙江省委书记王芳题写的亭名:“屿北武装起义纪念亭”。</h3> <h3>寨墙以大鹅卵石砌筑,有寨门。寨墙外有一条3米左右宽的护寨河,</h3> <h3>在这古老的屿北村,石子路的缝隙里游走着读书人的墨迹,檐角风铃震颤的每一声,都是古村基因链里永不褪色的共振。</h3> <h3>屿头村这里曾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状元——汪应辰的避世之地。<br>尚书祠为纪念汪氏历代先祖而建。</h3> <h3>永嘉源头村位于楠溪江上游,历史上舴艋舟行至此地便无法继续溯流而上,因此被称为“源头村”。同时,村前岩坦溪的澄澈水流与周边山水相得益彰,形成了一幅“源头活水”的诗意画面。因此,源头村的名字既体现了其作为楠溪江水路运输的尽头,也描绘了一幅优美的自然景象。<br>源头村的楊梅、老梅馄饨.麦饼让人们情有独钟。</h3> <h3>林坑先民以耕种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也许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生活。</h3> <h3>赵群力纪念馆,赵群力是中国航拍的先驱,在林坑村拍摄《寻找远逝的家园》时遇难。</h3> <h3>有人颂诗林坑,似感贴切:<br>深山隐古屋,<br>读种自无忧。<br>依势成村落,<br>沿溪听水流。<br>鸡闲随处觅,<br>鸭碌傍波搜。<br>白鸟悠悠下,<br>林烟淡淡愁。<br>日斜云杳霭,<br>欲住不能留。</h3> <h3>同游者陳立宁先生抒文:<br>拜读树华楠溪游美篇[强]同感<br>人类祖先是依托石头一步步走过来的,史前文明就是新老石器的变迁史。屿北古石寨人将石文化研磨的像鹅卵石那么光鲜,留下一座石头打造的古村堡。怜摄影外行的我都不忍离去。<br>从独木舟-竹排-舴艋舟一路前行,源头村以其独具魅力的舴艋舟成就了楠溪江流动的音符。李清照曾叹:“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不知易安居士是否坐过楠溪舴艋舟到时想愁都难也。<br>为追寻大山古村之美,凤凰台副台长赵群力先生因工殉职把自己永远留在林坑大山之中。从大山底村走出来的丁伟学弟带领我们这班七八十岁的老小孩步履蹒跚学走徐霞客当年的路。<br>唉,啃麦饼爬山嶺的日子已成过往,可源头村梅记馄饨汤配麦饼我还想再来一碗。   2025.7.5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