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界碑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活侧记

六石居士

<p class="ql-block">  本次“新疆参访旅行六人团”在确定后期站点时本有两种方案,一是到《西游记》西天取经经过的“火焰山”,这当然很有吸引力;另一个站点是参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戍边屯垦生活区。最后,我选择参访生产建设兵团。这是因为我的二哥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也曾经来过这里,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回老家了。尽管如此,我还是非常希望看看二哥当年在这里的情况。再说,担任我们本次参访旅行的驾驶员兼导游的罗师傅就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情况熟悉,便于向导。</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周的跋涉,我们于2025年7月3日中午到达了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市中心路。</p><p class="ql-block">  烈日当头的十二点,我们的车子停在了东野镇文化广场的前方一角。一块鸡血石质地的扁形石碑映入眼帘。上方红旗高高飘扬,正面“东野文化广场”六个红漆大字在正午的阳光下显得十分醒目。碑阴是竖排的一榜叙说文字,我来不及细读,但拍照留下记忆。</p><p class="ql-block">  从侧面看过去,石碑后面是一组人物造像,正面是女性,左手向后甩,右手托起三维交错轨道圆球;身后一男一女,男的脸朝左方,左肩扛着铁锹,女的脸朝右方,左肩扛着一个圆筒。我不知道这造型具有什么深刻涵义,但从男女比例来看,一男两女,似乎暗含着对于边疆建设而言尤其需要有女性的参与。试想一想,如果仅是一大堆男性,虽然勇武,但却少了点温情,要他们长期坚守乃至安家,确实困难。看一看我们的祖先造字,“安”字宝盖头下面是“女”字,可见自古以来女人对于家庭安顿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或许正是对稀缺女性的特殊需求,东野文化广场有了这样潜移默化的玄妙造型。</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对广场标志性建筑着迷的时候,驾驶员罗师傅走了过来,说起他的家庭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我家祖籍安徽。老爷子于1964年响应国家号召,背着铺盖卷,胸前挂着枪,就在这片戈壁滩上扎了根。”他说话时眼睛眯着,仿佛在树影下寻找辨认着什么。把握方向盘的老茧与他父亲当年握枪的手茧,大约是一样的质地。</p> <p class="ql-block">  突然,有个穿灰布衫的汉子小跑过来,他拍了拍罗师傅的肩膀,而后紧紧握住罗师傅的手,用浓重的带有河南腔调的普通话交谈起来,时而大笑,时而抹眼睛。原来这汉子是罗师傅儿时的玩伴,也就是“发小”。据说这种带着河南腔调的“普通话”是兵团特有的。我猜想,当初应征前来“屯垦戍边”的阿兵哥应该是以河南人居多,于是占据了语言的优势,后来就成为“兵团腔”。</p><p class="ql-block"> 久别重逢,罗师傅与“发小”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心事,但可能是担心冷落在一旁的我,罗师傅转头看着我,向他的“发小”介绍我的情况,说我是著名的“大教授”,那“发小”睁大眼睛竖起大拇指,夸奖一番,而后说:“诺!小时候我们住地窝子,冬天尿盆冰凉冰凉的。”灰布衫汉子拍着罗师傅的背,“你记不记得老连长家的甜瓜?”那“发小”欲言又止,而后笑得前仰后合,我却看见罗师傅偷偷用袖子擦了擦眼角。看样子,罗师傅对此记忆犹新、感触颇深啊!</p><p class="ql-block">  我为了让罗师傅与他的“发小”多多叙谈,就迈开脚步朝树街集市走去。集市沿着马路两侧铺开。维吾尔族大娘的头巾在风里飘成彩旗,她的烤包子摊前围着几个穿迷彩服的年轻人。隔壁摊位上,山东口音的老汉正用皲裂的手掌摩挲着哈密瓜:“这是新培育的品种,比往年甜两度哩。”他掀开草帘子,金黄的瓜肉在阳光下像要流淌出蜜来。</p> <p class="ql-block">  下午一点半,集市最热闹的时候。烤羊排的炭火味混着西瓜的清香直往我的袖口钻。一个戴草帽的维吾尔族老汉在街角乘凉,他的毛驴车上还摆着半车甜瓜。他发现我不时地回头向文化广场的石碑遥望,仿佛看破我心中的秘密:“这碑立的时候我就在,”老汉用生硬的汉语说,“那天还放了鞭炮哩。”他黝黑的手指比划着一串串符号,仿佛是在指代一个时间单位,这时候,我的脑子闪过了刚才拍照时石碑碑阴的落款:“石河子东野镇一二二团场于二〇〇一年十月一日”。于是,我打开手机相册,找到了那幅碑阴文字图片,边走边读(碑文暂略)。</p> <p class="ql-block">  这段碑阴文字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见证了中国新疆地区从动荡到和平的转变,也展现了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1949年国民党部队的起义和随后的改编,标志着新疆和平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这些部队的官兵们,从战士转变为屯垦者,他们用双手和汗水在沙湾县的荒地上开垦出肥沃的农田,为新疆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段文字,我感到无比的激动。这些军垦人不仅在物质上建设了新疆,更在精神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们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没有退缩,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将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绿洲。他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是对个人和集体的肯定,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二二团场的发展历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军垦农场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场,逐步发展成为综合性的经济实体,这背后是无数军垦人辛勤劳动和智慧结晶的体现。东野世纪广场的建成,更是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进步。</p><p class="ql-block"> 展望未来,一二二团场的明天将更加璀璨辉煌。这不仅是对一二二团场军垦人的激励,也是对所有为国家和民族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们的鼓舞。这段历史和文字,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振奋精神,抓住机遇,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点二十分,我们准备离开时,几个“兵四代”小孩,追逐着跑过碑阴,他们的影子短暂地覆盖了那些记载着屯垦岁月的文字。上车前,罗师傅最后望了一眼石碑,它现在看起来就像个巨大的路标,指向过去,也指向未来。</p><p class="ql-block">  车子发动时,仪表盘显示室外温度31℃。那块记载着五十年垦荒史的石碑在后视镜里渐渐缩小,最终变成了戈壁地平线上的一个红点,就像当年老军垦们在这片荒原上留下的第一个脚印。</p><p class="ql-block"> 遥望窗外渐渐远去的东野镇文化广场,心中升起一股灵感,化成“卜算子”词一首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戈壁起丰碑,</p><p class="ql-block"> 屯垦铭青史。 </p><p class="ql-block"> 犹见当年坎土曼,</p><p class="ql-block"> 妙写荒原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杨立苍穹,</p><p class="ql-block"> 瓜果香千里。 </p><p class="ql-block"> 多少青春化绿洲,</p><p class="ql-block"> 血汗融沙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石居士詹石窗写于新疆乌鲁木齐绿洲大饭店,公元2025年7月3日夜23时30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明:碑阴文字由我的两位学生分别用语音转译与图形识别后校对,辨正了其中的两个“以”字当作“已”,合乎行文前后逻辑。美篇审核时做了技术性处理,略去碑阴全文,保留赏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