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从《醉黄昏》误传中学到的教训 前不久,我在网上刷到一位网友朗读一首诗,题目是《醉黄昏》,署名是中唐的白居易。当时这首诗特别契合我的心境,便也朗读了一遍,剪辑成短视频分享到网上。想不到没过几天,就有网友留言指出,我学习不够认真,说这首诗并非白居易真作,是后人托名之作。我仔细一想,确实如此。 白居易的诗风平易通俗、语言晓畅,擅长以质朴自然的笔触描绘社会现实或人生感悟,比如《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直白沉痛,或《琵琶行》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皆情感鲜明、叙事清晰。而这首《醉黄昏》则更偏向现代语言的凝练与意象化:“我借黄昏一壶酒”开篇即以“借酒”的拟人手法营造诗意,“醉了晚霞凉了秋”通过“醉”与“凉”的对比,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后两句“不知岁月何处去,化作银丝爬上头”虽含时光流逝之叹,但“银丝爬上头”的比喻更接近现代诗的陌生化表达,与白居易“镜中丝发悲来惯”(《叹老》)的直抒胸臆截然不同。全诗结构短小,语言跳跃,情感含蓄,更像是当代人的仿古创作。 我当时怎么就如此马虎,不加思索地人云亦云,导致了以讹传讹?真是对不起关注我的网友们。在此,我向大家郑重道歉。 从这件事,我得到了一个深刻的教训: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任何来源的内容(尤其是涉及知识、文化传承的)都不能轻信盲从。无论碰到什么信息,都要保持独立思考的习惯,认真求证,仔细辨别真伪,避免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