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夫我在少年时期,与许多同龄人一样,都有一个当英雄豪杰的梦。梦想有朝一日,能策马扬鞭,驰骋疆场。而如今年近耄耋,梦想不再,豪情归零!但爱马、惜马、慕马情怀犹甚,尤其崇尚“汗血宝马”那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一往无前的“骏马精神”!</p><p class="ql-block"> 马是奔腾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生命诗篇。马是远古时代由人类先祖把野马驯服而来,在人类文明的黎明时分,马与人类相遇后,便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共生传奇。马不仅是交通工具、战争武器和劳动伙伴,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与文化的载体。从甲骨文的"马"字到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图,从《诗经》中的"四牡騑騑"到蒙古长调里的马头琴声,马的形象已经深深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基因里,成为一部奔腾不息的生命诗篇。</p><p class="ql-block"> 马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农业革命时期,马取代了牛成为更高效的耕作伙伴;在战争史上,骑兵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形态;在交通领域,马车让人类活动半径成倍扩大。拿破仑曾说:"军队靠胃行军",但同样可以说,军队靠马匹征服。成吉思汗的铁骑横扫欧亚大陆,亚历山大的伙伴骑兵所向披靡,这些历史篇章都留下了深深的马蹄印记。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指出,马在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扮演了核心角色。马不仅是生产工具,更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骑士精神由此衍生,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轨迹。</p><p class="ql-block"> 马与人类情感之间建立了独特而深刻的联系。在游牧民族文化中,马被视为家庭成员;在中国古代诗词里,马常常寄托着诗人的豪情壮志或失意落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写尽了边塞将士的豪迈;"古道西风瘦马"则道尽了游子的凄凉。蒙古族有句谚语:"马是男人的翅膀",表达了人与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英国作家安娜·塞维尔在《黑骏马》中,通过一匹马的视角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百态,让读者感受到马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世界。这种跨物种的情感联结,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中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社会,马虽然已经退出了主要的生产和交通领域,但其文化象征意义却历久弥新。赛马运动体现了人类对速度与美的永恒追求;马术表演展示了人与动物合作的最高境界;而"老马识途"、"马到成功"等成语则继续丰富着汉语的表达。法国哲学家伯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提出"生命冲动"的概念,认为生命本质上是一种不断创造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马作为生命力的象征,依然在激励着现代人追求自由、力量与优雅。在电影《奔腾年代》中,一匹受伤的小马和三位失意者共同创造了奇迹,这个故事正是马与人类精神共鸣的现代诠释。</p><p class="ql-block"> 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马的形象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动物范畴,成为人类文明的隐喻和象征。它代表着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既需要被驯服以服务人类,又始终保持某种不可完全驯化的野性;它体现了力量与优雅的完美结合——既有爆发性的速度,又有流畅和谐的动作;它诉说着合作与共生的永恒命题——人类与马互相成就,共同书写历史。当我们在博物馆凝视古代战马雕塑,在草原聆听牧民的马头琴声,在画廊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时,实际上是在阅读一部关于勇气、忠诚与美的生命诗篇。这部长诗没有结尾,因为马的精神已经融入人类文明的血脉,将继续奔腾下去。尤其是在当下许多艺术作品与艺术镜头中,骏马与美女同框,展示了一种新的艺术时尚。这是一种力量与柔美,野性与优雅,神韵与风韵的完美统一。它是骏马精神,骏马文化在新时代的拓展。</p><p class="ql-block"> 下面请欣赏老夫制作的小视频《骏马神韵 骑士英姿》。(视频中的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屏。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