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3.31号两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几天后的4.4号又逢今年的清明节,因为在市里医院陪护女儿待产也就没有回去扫墓,晚上看到侄女发过来的《怀念祖母》不禁勾起许多回忆和往事…想老娘念老爹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 《怀念祖母》</p><p class="ql-block"> 有谁能理解这种被文字戳中的感觉呢~,突然一个急刹,我一下子就清醒过来,只见整车人的上半身都齐刷刷向前倾探,旁边老太更是快趴了下去,我下意识伸手扶了一把。司机摇下车窗对着外面一通乱喷,车外的刹车灯映得玻璃窗猩红一片。明天就是清明节,小长假前的晚高峰总是格外拥堵,这一路不知还要走多久。</p><p class="ql-block"> 老太连声道谢,我实在疲于应对,口罩下面挤出一个笑容作为回应。但老太仍不罢休,又与我搭话:“小姑娘多大了,有20没有?”我有些无奈:“我都30了。”感觉自己有点过于冷淡,于是在回问一句弥补一下:“您多大年纪了?”这老太太似乎就等着我这句呢,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哎呀我75了,腿脚还可以,这不出门坐公交买个菜……”</p><p class="ql-block">75岁了啊,那年,我奶奶也是这个年纪。</p><p class="ql-block">思绪飘远…</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1935年生人,跟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很像,包括奶奶年轻时候的照片也神似忽必烈,所以我一直认为我家祖上应该有蒙古血统。奶奶曾看着我和弟弟说:“咱们的下巴都是一个样的,都是圆下巴。”书里说,蒙古人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圆脸圆下巴,所以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奶奶文化程度不高,我印象中听奶奶聊起过,读到小学二三年级时因为一点小事,她就没再上学了。但是奶奶一直是个好学的老太太,而且记性很好。戴着老花镜看书看报,有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会问我,但同样的字从不问第二遍。08年的夏天电视里热播奥运会,后来过了很久看某个电视剧,奶奶指着里面一个小个子说:“梦,你看这个人像不像龙清泉?”“啊,谁?”“龙清泉啊,就那个奥运会举重冠军!”我不由惊叹:“奶奶你连这都记得?奥运冠军那么多,而且过了那么久了,我早都忘记这个人了。”</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都比较重视后辈的教育,虽然自己水平有限不能亲自教授,但也尽可能提供好的环境。我听父亲说,少年时爷爷骑车带他去镇上买书,爷爷并不懂,就由父亲自行挑选。二老向来勤俭,却不在这方面节约。农村的生活是真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怎么用电灯,天色一黑就要睡觉,家里也没有别的电器,小时候我随奶奶到村里交电费,一个月用了还不到一度电,不用交了直接被人家打发回家了。但后来我晚上要看书写作业,奶奶却说:“开灯开灯,孩子要学习。”当年,爸爸和小爸考上师范时,爷爷奶奶都请人搭台唱戏,每每谈及此事,奶奶都满脸骄傲的神情。奶奶还时常跟我说起,堂屋家孩子考了什么学校、西屋家孩子考了什么学校,言语之间,有羡慕,也有期待。</p><p class="ql-block"> 奶奶家里姊妹共三人,奶奶是老大,她很看重他们之间的感情。老姨(奶奶的妹妹)随军远赴新疆,老姐妹多年难见一面,我从小就知道我们家在新疆有亲人,但是在一个非常遥远的地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奶奶和爷爷曾两次去新疆看望老姨一家。那时候的交通远不如现在便利,换乘多次,到达新疆和田需要奔波半月之久。前些年上学时,我坐一夜火车硬座尚如骨头散架,长子到和田这么远的路程,年过六旬的爷爷和奶奶竟然能够坚持下来,足以见亲情可抵旅途漫漫。而且,那时新疆比内地发达,物资也更丰富些,去时爷爷奶奶恨不得把家里种的粮食都带去,让妹妹一家尝尝家乡味;回时又恨不得把当地所见的都背回来,行囊之多,更增旅途之艰。能够想象吗?我现在在北京盖的被子里,装的还是当年奶奶他们从新疆背回的棉花,这棉花的年头可能比我年龄都大。再说回老舅(奶奶的弟弟),他们之间可能有什么我不知道的矛盾,奶奶在世时我也从未见过这位老舅,但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谈起:“我就这么一个兄弟,现在搞得不来往了…”每当此时奶奶总是泪眼婆娑。他们姐弟间僵化的关系,也成了奶奶终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而在村里,奶奶也是远近闻名的热心大娘,乐善好施,邻里之间有什么困难,奶奶总是倾心相助;谁家办红白喜事,需要村中老人前去“坐阵”时,也时常看到奶奶的身影,我从小跟着奶奶东奔西走,也多次见到那样的“大场面”。这些年,己经世事,我回头想来,在一个乡土社会中,能够像奶奶一样与众乡亲相处融洽、在其中广泛地留下这样的好名声和一定程度的威望,其情商和智慧,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上高中后,我到市里读书,差不多一个月回家一次,跟家人团聚的时间便骤减了。不过妈妈每周会去市里陪我三、四天,我内心也没那么孤单。高二的冬天,有一周妈妈一直推说家里有事走不开,没去市里看我,那段时间我苦于成绩滑坡,并没有多想什么。过了几天妈妈突然喊我回家,我一进门就问:“怎么了?”妈妈说:“唉,你奶奶去世了。”我愣了一秒,哇地一声就哭了出来。那是我第一次经历亲人去世,这件事对于我来说是无法想象无法接受的。奶奶是农历十月十六日离开的,那正是我十六岁生日前一天。妈妈说,奶奶离世没什么征兆,前一天精神很好,妈妈去医院看望她时,奶奶还问:“梦没回来?”说到这里,我们都泣不成声。</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上说,走出亲人去世的阴霾最长需要半年。对于我,我感觉远不止半年。那段日子,我经常在没人的地方泪流满面,夜晚噩梦连连,后来又多次梦到奶奶死而复生。很多年后,我都不愿意回忆那些片段,还有很多年,路上碰到岁数大的老太太,我都不愿出于礼貌地喊人家一声“奶奶”,因为我心目中的奶奶就只有一个。</p><p class="ql-block"> 天难遂人愿。有时候我想,如果奶奶再多坚持两年,就能看到我考上大学,这样就不用老羡慕堂屋和西屋两家了;如果再再多坚持两年,就能看到蛋蛋出生,四世同堂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只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人生长恨水长东。</p><p class="ql-block"> 从奶奶去世的2010年,到如今,已经十五年了。这十五年间,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辈们买房了、买车了、职位升迁了、家里渐渐宽裕起来了;我们这一辈,升学了、就业了、结婚了、生儿育女了。下一辈孩子们已经在茁壮成长了,生活越发蒸蒸日上了。这一切,很难不说,都受到了爷爷奶奶的庇佑。二老在另一个世界,一定也是欣慰的。</p><p class="ql-block"> 我亦飘零久!老屋庭前的杂草,想必已郁郁葱葱了。身处他乡,遥寄哀思。直此清明时节,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祖母。</p> <p class="ql-block"> 以上是侄女写的她祖母~也就是俺的娘,多少年了一直苦于文笔有限,文字表达跟不上心里的分量,总觉得哪些华丽的词藻才能配的上笔下的娘,殊不知哪些碎片场景才是最动人最珍贵的念想……侄女恰恰是把奶奶日常生活中的平凡样子写出来了…读着读着就想起娘的背影,或是坐在门口做针线活儿时抬头笑的样子,<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谁能理解这种被文字戳中的感觉呢~</span>说不出的怀念被文字一勾,眼泪就先替心说话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