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和毛泽东

素心雅生Axor

<p class="ql-block">梁漱溟一一"中国最后一个大儒"</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月,梁漱溟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自重庆经武汉到达北京。其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莫斯科。3月10月,毛主席和周总理访苏归国时,梁漱溟也到火车站迎接。他被统战部安排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队伍中的头一个。所以毛泽东一下火车就发现了梁。便大声打起招呼:“梁先生,你也到了北京,我们又见面了!你身体可好?家眷都来了吗?改日来我家做客,长谈,再来一个通宵也成!”梁漱溟虽然是个大学问家,应酬的话却不怎么会说,只是笑着,赶紧握手。11日公宴,梁漱溟应邀出席。席间,毛泽东走到梁的坐席,见梁吃素,又不饮酒,便笑着说:“梁先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并当场约梁漱溟于次日去中南海颐年堂自己居处做客,梁漱溟当即应允。</p><p class="ql-block"> 12日下午,毛泽东派出的汽车将梁漱溟接进中南海颐年堂,毛泽东早已在院中迎候。</p><p class="ql-block"> 入座后,毛泽东问梁漱溟对国事有何意见。梁漱溟随口答道:“如今中共得了天下,上下一片欢腾。但得天下易而治天下难,这也可算中国的古训吧。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的中国,要长治久安,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要说1953年以前,毛泽东对梁漱溟却是尊敬有加的,凡事都愿听听这位知名思想家的意见。有空的时候,便约他来长谈。为了使梁漱溟能安心生活、写作,毛泽东把梁一家安排到颐和园居住。</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交谈一般都在晚上,但1952年8月7日的谈话,却在下午1时开始,谈话内容也有所变化。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学习苏联“老大哥”,梁漱溟最感兴趣的就是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他向毛泽东提出去苏联做这方面的学术研究。</p><p class="ql-block"> 但毛泽东不赞成:“这不合适。要么你去游历一番,参观参观;要么,派你去进修这门学问。你的情况这两种都不是。人家会发问:中国的什么单位派这么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先生去搞什么研究?人家不好理解。”毛泽东还是坚持他原先的设想:“像你这种情况,我看应该在国内各地继续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你愿意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喜欢调查什么就调查什么。我可以通知各地负责同志,要他们给你提供一切照料和方便。”</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说可以考虑。</p> <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接连开了两个会,前后有10天时间。先是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后转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8日,政协副主席周恩来做了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梁漱溟在小组讨论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午,召开大会,各小组汇报讨论情况。梁漱溟所在小组由章伯钧汇报,其中包括梁漱溟的发言。第二天的会议应是由个人作大会发言。汇报会结束后,周恩来对梁漱溟说:“梁先生,明天的大会你也说一说,好不好?”</p><p class="ql-block"> 梁一口答应:“好。”</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大会发言踊跃,梁漱溟便写条子给周恩来,说会议应尽量让外地来的人多发言,在北京的人说话机会多,而且今天大会就要结束,他的发言改为书面发言即可。周恩来答复说:为让大家能充分发表意见,会期要延长一天,你明天可以在大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 9月11日午后大会上,梁漱溟即席发言。这次发言与前面讲的不太一样,讲很既长又有条理,看来梁漱溟做了认真思索。他讲的重点是农民或乡村问题。毛泽东在发言中谈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对梁漱溟的意见没有点名,但坐在下面的梁漱溟却听出是冲他而来。他不禁有些吃惊,他很感委屈,便在下面开始给毛泽东写信。信的大意是说,听了主席的一番话,明白实为我昨日的讲话而发。但我不能领受主席的批评,我不仅不反对总路线,而且是拥护总路线的。主席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是不妥当的。不仅我本人受屈,而且会波及他人,谁还敢对领导党贡献肺腑之言呢?希望主席给我机会当面复述一遍这原来的发言而后指教。</p><p class="ql-block"> 13日上午,梁漱溟将信当面交给毛泽东。毛泽东约他当晚谈话。是晚,在怀仁堂京剧晚会之前约20分钟,梁漱溟见到了毛泽东。他当即要求解除对他的误会。但毛泽东则坚持认为他是反对总路线之人,只是不得自明或不承认而已。二人言语频频冲突,结果不欢而散。最后,梁漱溟仍不肯作罢,他要求有机会复述自己的观点,让公众评议。</p><p class="ql-block"> 9月16日,梁漱溟终于有机会在大会上陈述前两天的发言内容,当天并无不良反应。但梁漱溟在发言中标榜自己是“有骨气的人”,而港台一些新闻机构也以此大为蛊惑,再加上梁漱溟以为民请命的身分自居,重提那令人颇不顺耳的“九天九地”之说,这些,不能不引起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反感,以后的会议发展到大家语言针锋相对言辞激烈。</p><p class="ql-block"> 会后,一场批判梁漱溟的风潮迅速刮了起来,而且调子越来越高。毛泽东以一篇《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作为此事的总结。尽管毛泽东与梁漱溟多年的交情一风吹散,但毛泽东明确表示:梁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后来梁漱溟向毛泽东写信,请求长假,闭门思过。毛泽东没有直接回信。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派人告诉梁,今后需出席会议和活动,通知照发,参不参加自便。自此以后,几十年中他再没有公开露面。也许正因为如此,“右派”的帽子也没有戴在他头上。</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红卫兵抄了他的家,将他祖辈保存的字画书稿长袍马褂之类在院中付之一炬。即使搬进低暗潮湿的小南房,夜深人静之时,他重起写起被红卫兵扔进火堆中的书稿《儒佛异同论》。</p><p class="ql-block"> 红卫兵命令梁漱溟自动减低工资,并找到政协财务科,将他的工资减到几十元生活费。梁漱溟食素,花费有限,并不觉拮据。可第二月,却又全数发了几百元,还补发了上个月被扣的。梁漱溟问为何不扣了,回答说,是上级的通知。直到1970年,梁漱溟才得知,是周恩来的关照,对梁漱溟、杜聿明等人,不应扣发工资。</p> <p class="ql-block">  梁漱溟也许不知道,在梁漱溟与毛泽东争论最激烈的3天里,会议空气如同爆炸一般,无人敢为缓颊。怎么办?周恩来想出一个想使梁平静下来的人,于是他先给上海打电话,找到沈尹默先生,再托他赶赴杭州邀马一浮先生到北京,规劝梁漱溟勉为自我检讨,以缓和气氛,化解僵局。尽管效果不多,可周恩来毕竟尽了心。所以,晚年之时,当梁漱溟再来回忆这段往事时,便冷静多了:“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毛泽东)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以理解的,没什么。他已故世了,我感到深深寂寞……”</p><p class="ql-block"> 他在回答美国学者艾恺先生提问的“你觉得最伟大的中国人是谁”时,梁漱溟充满感情地说:我觉得也不是太过去,也不是现在,恐怕还是毛泽东。毛泽东实在了不起,恐怕历史上都少有,是世界性的伟大人物。他创造了共产党,没有毛泽东就不能有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个百分之百的事实,周恩来是从前叫做完人──完全的人。不过很巧,他是天生的第二把手,天生的给毛泽东做助手的人。论人是最好了。(详见梁漱溟自述:《忆往谈旧录》)</p><p class="ql-block">梁漱溟逝世于1988年,享年95岁。告别仪式那天,细雨霏霏,转而大雨滂沱,人说此为天意……</p><p class="ql-block">梁漱溟的晚年</p><p class="ql-block">梁漱溟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人,往往展现出一种倔强的气质,但在孩子们眼中,他是一位严肃且不苟言笑,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长者。他的独特气质让人既敬畏又亲近。</p><p class="ql-block">梁培宽回忆起父亲时,曾说:“父亲非常热爱书法,但他最大的兴趣其实是思考问题。”这句话也许是对梁漱溟性格的最佳诠释。梁漱溟自己也曾亲口承认,他对思考问题的兴趣与热情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p> <p class="ql-block">  早年在乡村工作时,梁漱溟曾与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兴趣爱好。当轮到他说话时,他毫不掩饰地说道:“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思考问题。”他接着解释:“你看我坐在那里,似乎什么都不做,但其实我的思想已经飞得很远很远了。”</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的写作生涯也充满了趣事。1955年,他在写作《人心与人生》时,曾自言自语道,如果不把这本书写完,他的心就不会死。然而,书完成的那一刻,他记得自己曾说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毫不犹豫地写道:“如今我可以轻松离世,心无遗憾。”他的学生得知此事后,自然有些担心,认为这是消极的言辞,急忙写信安慰。然而,梁漱溟对这些劝告却非常淡定,他自信地回应:“我是个非凡的人,不需要用常人的标准来看待我的生命与死亡。”他继续说道:“我自认为肩负着使命,而如今使命已完成,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无悔于心。”</p><p class="ql-block"> 这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对生死似乎看得很开,但对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却始终不渝。他的心境,犹如一块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自己和他人的方向。到1975年,梁漱溟已经步入晚年,却依然饱含热情,走在他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这也是为何他被称为“最后的儒家”并不令人意外。</p><p class="ql-block"> 尽管梁漱溟和一些政策之间存在分歧,但他依然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民主与独立的追求方面,始终与党保持一致,坚信要帮助共产党认识旧中国的真实面貌。</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曾在他年轻时投湖自杀。在离开家的那天,他问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变好吗?”梁漱溟回答道:“它会一天比一天好。”为使世界更好,梁漱溟一生都在不断唤醒“国性”,探索真理。</p> <p class="ql-block">  1955年,梁漱溟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同胞回归,实现祖国统一。1956年,他作为全国政协视察团的一员,亲眼目睹毛主席领导下的农民生活逐步改善,内心对毛主席的决策产生了深刻的认同与钦佩。1960年,梁漱溟为纪念毛主席,给自己的孙子取名“梁钦东”,表达了他对毛主席的尊敬。</p><p class="ql-block"> 尽管自1953年以来,梁漱溟与毛主席的见面机会逐渐减少,但毛主席始终关心梁漱溟的动向。梁漱溟也在长期的反思中完成了思想的转变,视毛主席为一生中最钦佩和尊重的人。</p><p class="ql-block"> 1972年12月26日,毛泽东的生日,梁漱溟把自己的一部手稿《中国——理性之国》作为贺礼赠送给毛泽东。1975年,毛泽东在批示材料时提到梁漱溟,表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概是在理解梁漱溟曾经坚持的立场。</p><p class="ql-block"> 1979年,全国第五届政协会议召开时,邓小平当选为政协主席,梁漱溟当选为政协常委,年已85岁。同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梁漱溟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跟随党一起迈上了新的台阶。</p><p class="ql-block"> 翌年,梁漱溟搬到木樨地的新居,家中宾客不断。无论是政协同仁、文化界朋友,还是求学的青年,都常常来访。即使到了高龄,梁漱溟依然热情接待每一位来客,对青年人更是耐心教诲,言辞真诚,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梁漱溟对党实事求是的作风以及改革开放政策表示支持,并逐渐增强了对党的信心。他深知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他晚年,他仍亲自去京郊农村考察,见证了农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他感到非常欣慰,并认为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p><p class="ql-block"> 1986年,93岁的梁漱溟回忆起与毛泽东曾经的争论,深感自己当时的错误,并表达了后悔之情。自毛主席与周总理去世后,梁漱溟感到孤独,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这让他心生空虚与伤感。</p><p class="ql-block"> 1987年10月31日,梁漱溟迎来了94岁寿辰,也正是他从事教育与研究七十周年之际。在北京举行的“梁漱溟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学者们对他一生的文化哲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思想至今仍有深刻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然启发着人们。</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汉学家艾恺曾访问梁漱溟,他注意到梁漱溟的晚年虽然言辞不再清晰,但依旧充满了对社会建设的关切。他认为,梁漱溟是一个伟大的寻求者。艾恺曾问梁漱溟:“您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是什么?”梁漱溟回答:“最重要的事就是为社会奔走,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运动,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这是梁漱溟一生的座右铭。1988年6月23日,95岁的梁漱溟在北京安详辞世。根据《人民日报》1988年7月8日的报道,梁漱溟的葬礼庄严肃穆,李先念等领导人也前来悼念。前来悼念的人数超过四百人,梁漱溟的遗像也极具个人特色,那双清澈的眼睛透过瓜皮帽凝视着众人。</p><p class="ql-block"> 他的墓地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象征着他为国家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梁漱溟的独立精神、知行合一的态度以及他对民众的深切关怀,至今仍在照亮这个时代。他的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在生活中的严谨与刚正不阿,以及毛主席展现的宽容和胸怀,都让人感受到他们身上的伟大人格,这种人格深深感染了梁漱溟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的长子梁培宽,出生于1925年,先后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工作,退休后专注于编辑父亲的文稿。尽管他早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最终还是和父亲一样,选择了与文字打交道。二子梁培恕则从小便与文字结缘,先后从事广播编辑与报社采访工作,并在1984年被调至美国研究所担任副编审,退休后也专心从事父亲文稿的编辑与研究工作。</p><p class="ql-block"> 梁漱溟的子女继承了他对文字与社会的深刻理解,正如他曾寄托的期望——宽容与深情。</p><p class="ql-block">(发布说明:以上图片和文字均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