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文图 / 山巅一木<br>拍摄时间/ 2013年3月—2015年5月</div><div>拍摄地点/ 江苏省海门市四甲镇二桥村、头桥村、余合村<br></div> 长江入海口北岸的家乡,是我镜头故事的起点。这片隶属长三角的土地,经济浪潮推着年轻人进城,留下父母辈守望乡土。我在市里工作,回村探望常是匆匆一日,却在某个瞬间惊觉,对长辈精神世界的了解,薄如蝉翼。于是,两年半的假期时光,我把镜头对准四甲镇的留守老人,想记录他们文化生活的 “味儿”,也想探寻藏在乡土里的家国密码。<div><br><b>一、信仰:多元包容的精神根系</b></div><div><br>村里的小庙,是信仰具象化的角落。六七月烧 “青苗香”,陈玉兰一家轮值时,81 岁的老人像孩子般兴奋。清晨五点,她和老伴就着咸菜喝稀粥,饭桌上商量烧香细节的絮语,混着门外孙子手机里的声响,成了我镜头里最鲜活的注脚。</div><div><br>走进庙门,31 尊菩萨(神)排列有序,传统神祇与 “英雄群体” 交融共生。玄天上帝、观音菩萨的香火旁,沈大神(救人军医)、陆大仙(乡间良医)的神像新漆发亮。村民们用最朴素的逻辑供奉:谁护佑过乡亲,谁就该被铭记。这让我想起敦煌壁画里,百姓把历史人物化为神祇的古意 —— 信仰从不是封闭的迷信,而是文化传承的活态载体,包容着对善与美的多元追寻。</div><div><br>陈玉兰在神像前跪拜的身影,让我看见乡土信仰的真实模样:它是庄稼人对自然的敬畏,对 “好人有好报” 的朴素坚守,更藏着中国人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这些被供奉的 “英雄”,何尝不是家国精神的微观映照?千年传承的,是对奉献者的尊崇,对利他精神的信仰,这何尝不是我们民族最本真的 “宗教”?</div><div><br><b>二、谢神:乡土舞台的家国共情</b></div><div><br>农历六月的 “谢神” 戏,是村里的文化盛事。高山乐园的戏台上,安徽芜湖的黄梅戏班子搭台唱戏,台下草凳上坐满白发乡亲。陈玉兰家谢神时,剧团邀她上台祈福,八拜寿、跳家官的古老仪式,在蝉鸣里流淌着时光的厚重。</div><div><br>后台里,28 岁的王庭忙着给父母搭手。这个美容美发师,夏天回村帮衬剧团,父母是团长与副团长,带着五六对中年夫妻,把业余剧团办得热热闹闹。简陋的化妆间里,王庭母亲往脸上扑粉的动作,和城里大剧院后台并无二致 —— 对舞台的敬畏、对传承的执着,不分城乡。</div><div><br>戏演到精彩处,台下老人汗流浃背仍目不转睛;孩子们趴在窗口,看演员水袖翻飞。我突然明白,这乡土戏台,唱的是黄梅戏,传的是文化根脉。“谢神” 谢的不止是神祇,更是对生活的感恩,对传统文化的守护。这一方小舞台,承载着家庭的喜乐,也映照着祖国大地上,无数乡村对文化传承的坚守 —— 家与国,就在这锣鼓丝竹里,紧紧相依。</div><div><br><b>三、祝寿:小家故事的家国映照</b></div><div><br>陈玉兰夫妇八十大寿那日,二桥村的老宅热闹非凡。晚辈们从城里赶回,拎着礼物挤在堂前,老宅外墙的 “寿” 字红得鲜亮。这对老人五十多年前的黑白合影,和如今四世同堂的彩色全家福并排一起放着,岁月在相片里流淌,也在老人笑纹里沉淀。</div><div><br>祝寿宴上,儿女喂的第一口长寿面,孙子电话里的哽咽祝福,让我看见 “家” 最温暖的模样。而陈玉兰退休的大女儿,带着文艺团来祝寿,上海说唱、越剧、黄梅戏轮番上演,村民们搬着板凳听得入迷 —— 小家的寿宴,成了乡村文化的展演场。<br>这一幕,让我想起 “家国同构” 的古老智慧。父母的寿辰,是家庭的节点,也是乡土文化的鲜活呈现。从家庭孝悌,到文化传承,再到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小家的幸福,何尝不是祖国繁荣的微观注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这祝寿的欢声笑语里,家国一体的理念,早已融入血脉。</div><div><br><b>四、休闲:日常里的文化韧性</b></div><div><br>午后的余合村,老人们聚在庙堂打长牌。125 张牌上,铁拐李、白娘子的故事,藏着宋元明清的文化密码。陈玉兰折纸元宝的手,和牌桌上翻飞的纸牌,构成乡土休闲的日常图景。<br>我常蹲在牌桌旁,听老人们讲牌面故事,看他们为一张牌争得脸红,又瞬间笑开。这小小的长牌,是乡土文化的 “活化石”,更是老人精神世界的 “游乐园”。外国人口中的 “中国人没有信仰”,在这牌桌前不攻自破 —— 我们信仰文化传承,信仰家庭温情,信仰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信仰,藏在日常烟火里,坚韧且包容。</div><div><br>拍摄这些画面时,我愈发清晰地看见:家乡农村的文化生活,是家国故事的生动切片。从信仰的多元包容,到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从家庭孝悌的温暖,到日常休闲的文化韧性,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 “家与国” 的深刻联结。</div><div><br>这两年半的拍摄,于我而言,是一场心灵的返乡。我用镜头触摸到乡土文化的温度,也看见 “家国同辉” 的真实模样。祖国的宏大叙事,正藏在这些老人的信仰里、戏台的锣鼓里、祝寿的长寿面里、牌桌的故事里。</div><div><br>当这些照片登上报纸,走出本乡,在上级市和省里展出时,我知道,它们传递的不止是家乡老人的文化生活,更是中国人独特的家国信仰 —— 包容、多元、坚韧,从乡土里生长,向未来延展,这,就是我镜头里的家国 “味儿”,也是《我和我的祖国》最本真的注脚。<br></div> <div>图片说明:本专题分《信仰》、《谢神》、《祝寿》、《休闲》、《出展》五部分。<br></div> <b>【一】信仰</b><br> <b>图片 1:</b>这里几乎每个村都有村民自建的“庙”,六七月份有烧“青苗香”的习俗。在烧“青苗香”的季节里,各村根据村民们申报的情况,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统筹按排轮着烧香,有时一天中需要烧香的人太多排不过来,就按排一家为主其它几户为辅进行烧香,今天轮到陈玉兰一家烧香。陈玉兰今年81岁,一早起来自己打点生活,很兴奋。2013/8/3 6:27 二桥村<br> <b>图片 2:</b>每天早上在家点烛烧香是陈玉兰夫妇必做的功课,蜡烛虽由现代电子蜡烛替代,但香每次买的都是最好的。2013/8/3 6:32 二桥村 <b>图片 3:</b>早餐时,陈玉兰与老伴范国球边吃边商量今天“烧青苗香”的事。2013/8/3 6:39 二桥村<br> <b>图片 4:</b>早餐后,范国球为老伴准备带去的午饭,庙里香火是不能断的,中午不能回家吃饭。2013/8/3 6:49 二桥村<br> <b>图片 5:</b>出发前,陈玉兰在家里的“菩萨”前虔诚跪拜。2013/8/3 6:35 二桥村 <b>图片 6:</b>庙内点烛燃香时,管理员和范国球各代表一方在指定地点燃放炮竹,告知菩萨和村民们——今天的“青苗香”开始点了。烧“青苗香”的地方叫高山乐园,群众都习惯称其“高山庙”。高山庙解放前就有了,毁于文革期间,1997年村委会在原址附近组织筹建了高山乐园,建设过程中,村民们捐钱、捐物热情高涨,仅义务劳动就达一千人次(摘自园内功德碑)。2013/8/3 7:29 余合村 <b>图片 7:</b>村民们烧香拜的佛不是一个特定对象,这里供奉的菩萨(神)共有31位,并在不断增加中,村民们信仰的是一个“英雄群体”。这里既有传统的玄天上帝、文昌大帝、关帝菩萨、大圣菩萨、二魁菩萨、观世音菩萨、土地公婆、阿弥陀佛、雷电风雨四神,也有姜子牙、关平、周仓、华陀,还有当地真实的人物沈大神、陆大仙。这些菩萨作用各不相同,村民们有需求,就到相应的菩萨前请愿。<div><br>沈大神是一名军人,解放前在此驻军时为老百姓看好许多病,是当地不少人的救命恩人;“陆大仙”是本地一位平民医生,早年也在这一带乡村行医,医术高超,医德好。最近,村民们把这两位请进了庙里供奉起来,奉为神医。村民们心中自有一杆称,谁为他们做好事实事,他们永世不忘。在这里宗教只是一种形式,村民们通过这一形式,信仰着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亦真亦幻的英雄人物、道德楷模和身边真真切切的善人善举。2015/2/20 9:31 余合村</div> <b>图片 8:</b>拜雷电风雨四神 2013/8/3 7:31 余合村<br> <b>图片 9:</b>拜土地公婆 2013/8/3 7:32 余合村<br> <b>图片 10:</b>拜周仓 2013/8/3 7:33 余合村<br> <b>图片 11:</b>陆续前来跪拜众神的村民 2013/8/3 8:05 余合村<br> <b>图片 12:</b>礼拜之后,陈玉兰从香案上拿起一只羊角之类的东西,在香上转着圈,口中虔诚地说着心愿。2013/8/3 12:24 余合村<br> <b>图片13:</b>陈玉兰和同宗老弟在高山庙的耳房内津津有味地讲述着各自的信仰。2013/8/3 16:22 余合村 <b>图片 14:</b>陈玉兰请了四个道士正在自己家中办的观音会上“拜忏”。村民们除了有个集体崇拜的场所外,还有一个轮流做庄的“观音会”。观音会一年有三季,分别在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前后。农历二月十九据传是观音菩萨诞辰;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得道日;农历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参加观音会的村民向主办家交几元份子钱,免费吃一至两餐素食,并参加一些宗教仪式,以期达到“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的目的。2013/10/22 9:35 二桥村<br> <b>图片 15:</b>不一会,村里就来了好几位信徒前来敬香,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2013/10/22 10:17 二桥村<br> <b>图片 16:</b>道士正在“拜忏”,愿观音赐福。 2013/10/22 11:04 二桥村 <b>【二】《谢神》</b><br> <b>图片 17:</b>每年从农历六月初一开始,这里都有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谢神”活动,凡一年来家有喜事者大都在这一期间到高山乐园燃香谢神,并请戏班子演台大戏答谢众乡亲,演出费也不贵,每场650元左右。今年来演出的仍然是安徽芜湖的一支业余黄梅戏小剧团,他们刚从邻近的通州演完过来。2013/8/3 15:48 余合村<br> <b>图片 18:</b>因场地紧张,剧团借用庙堂放演出服和道具。谢神活动带有公益性,所以,演出场地和演员住的房屋都是免费的。2013/8/24 12:53 余合村<br> <b>图片 19:</b>今天是陈玉兰一家“谢神”,大戏演出前剧团邀请陈玉兰上台,为其全家祈福。祈福仪式有八仙拜寿、跳家官、跳财神三种。“跳家官”是一种祈福消灾的古老仪式。2013/8/24 14:19 余合村 <b>图片 20:</b>王庭马上要上场了,怕演不好,在幕后诚惶诚恐。今天演出的是文戏《满堂红》。2013/8/24 14:36 余合村<br> <b>图片21:</b>天太热了,剧团收费又低,没有空调设备,演员们很辛苦,个个大汗淋漓,村民们很投入,看的冿冿有味。2013/8/24 15:14 余合村 <b>图片 22:</b>今年又请这个剧团来演。这个剧团由五六对中年夫妻组成,但帅气的小伙王庭例外,他今年才28岁,剧团是他父母组织的,母亲是团长,父亲是团副,他本人从事的是美容美发业,常在上海、苏南等地工作。夏天美容美发生意不好,就跑来给父母帮忙来了。2014/8/3 13:07 余合村<br> <b>图片 23:</b>王庭父母一边化装一边商量演出的事。2014/8/3 13:38 余合村<br> <b>图片 24:</b>王庭父亲既当领导,又当演员和剧务,演出条件艰苦,但演员都很敬业。2014/8/3 13:56 余合村<br> <b>图片 25:</b>演出前谢神人家都要分发喜糖喜烟给前来看戏的乡亲们。2014/8/3 14:02 余合村 <b>图片 26:</b>今天又是陈玉兰家谢神,她格外精神,八十多岁了,一点看不出已有三十五年糖尿病史的样子。2014/8/3 14:41 余合村<br> <b>图片 27:</b>儿子儿媳都上班去了,老人就带着孙子天天来看戏。2014/8/3 14:56 余合村<br> <b>图片28:</b>今天演出的是黄梅戏《龙虎状元》全本。看戏的老人很多,满满一堂。 2014/8/3 15:03 余合村<br> <b>图片 29:</b>台前幕后都是戏,窗外就是菜园子。2014/8/3 15:05 余合村<br> <b>图片 30:</b>大爷十分投入地聊着他对戏曲人物的理解。2014/8/3 15:22 余合村<br> <b>图片 31:</b>剧情曲折,观众入神。2014/8/3 15:33 余合村<br> <b>图片 32:</b>室内坐满了就坐在门外,这里也凉快些。来的都是乡里乡亲上了年纪的老人,有的行动不便坐着电动轮椅也赶来看戏,还有好几位是从几里外的敬老院里来的老人。2014/8/3 15:43 余合村 <b>图片 33:</b>精彩处乡亲们开怀大笑。2014/8/3 16:22 余合村<br> <b>图片 34:</b>头桥村的大圣庙里也经常有演出,今天演出黄梅戏《三女拜寿》,是一展姓人家出资的。2013/10/22 14:02 头桥村 【三】《祝寿》<br> <b>图片 35:</b>今年是陈玉兰夫妇八十大寿,虽不是同月同日生,但考虑到晚辈们回来不便,生日就放在同一天过。今天晚辈们都从城里回来拜寿了。2013/3/6 10:53 二桥村<br> <b>图片 36:</b>平时难得一聚的老伙伴们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事。宅前仅隔几十米远的厂房是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生产车间。2013/3/6 10:25 二桥村<br> <b>图片37:</b>上半部照片是陈玉兰夫妇三十岁那年最小一个儿子出生后一个月做完结扎手术后的纪念照,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城里工作的外甥女和外甥女婿也已到了他们拍这张照片的年纪了。2013/3/6 12:04 二桥村<br> <b>图片38:</b>孙子还在远方上学,打来电话给爷爷奶奶拜寿,奶奶乐开怀,爷爷激动的眼泪都下来了!2013/3/6 13:37 二桥村<br> <b>图片 39:</b>两儿女为父母喂第一筷长寿面,而后大家就可以开吃了。2013/3/6 12:43 二桥村<br> <div><b>图片 40:</b>范国球为午后的演出张罗着。2013/3/6 13:21 二桥村</div> <b>图片 41:</b>大女儿范惠娟去年也退休了,退休后几个好姐妹因共同爱好组建起了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队员们听说范惠娟父母今天生日,都主动前来庆贺。2013/3/6 14:05 二桥村<br> <b>图片42:</b>演出的剧种很多,有上海说唱、越剧、黄梅戏等,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剧种,用这些剧种演出的《玲珑塔》、《五女拜寿》、《红楼梦》等选段老人们都爱听。2013/3/6 14:44 二桥村<br> <b>图片 43:</b>演出就在家门口的空地上。2013/3/6 14:54 二桥村<br> <b>图片 44:</b>晚辈们也积极出来客窜,跳起了现代舞。2013/3/6 14:59 二桥村 <b>图片45:</b>演出期间陈玉兰高兴地拿出糖果亲自分发给左邻右舍和好久不见的老姐妹们。2013/3/6 15:26 二桥村<br> <b>图片46:</b>演出时间很长,一直到傍晚时分。2013/3/6 15:44 二桥村<br> <b>图片 47:</b>虽是业余演出,但节目精彩纷呈。这位已经陶醉在剧情中了,把塑料椅子当鼓情不自禁地敲了起来。2013/3/6 15:52 二桥村<br> <b>图片 48:</b>晚上,生日烟火照亮了天空。2013/3/6 17:50 二桥村<br> <b>图片 49:</b>全家福 2013/3/6 14:28 二桥村 <b>【四】《休闲》</b><br> <b>图片 50:</b>闲暇时分,家乡农村留守老人晚上爱听广播、看电视,白天,主要是下午,以打长牌为主。长牌共125张,玩法多样,变化多端。牌上印有铁拐李,吕洞宾,白娘子,许仙,唐僧,孙悟空,乌龟精,刘海蟾,穆桂英等26个人物故事。长牌不仅仅是一种牌类游戏,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与深刻的人文情怀,起源于元末明初,流行于清代,有着强烈的地域特色,是家乡特有的一种牌类游戏,是老人们最为广泛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2014/8/3 12:54余合村<br> <b>图片 51:</b>戏下午2点才开演,来的早的乡亲们就在庙堂里打起了长牌。长牌有笃子胡、韭菜、八胡头等多种玩法,今天他们玩的是“八胡头”。 2014/8/3 12:57余合村 <b>图片 52:</b>这里是村民们的娱乐场所,有几张桌子供村民们打牌娱乐,桌上有一副长牌,桌的一角有一把蚕豆,蚕豆是用来记输赢的。2014/8/3 7:55余合村<br> <b>图片 53:</b>村民们一般上午在家做家务或干农活,下午休闲时约上几个好友打牌。打牌地点不限,一般在家里居多,这几位村民在高山乐园的大门口打牌,这里有穿堂风,凉快些。2013/8/24 12:48余合村<br> 图片 54:看牌的也很投入。2013/8/3 16:25余合村<br> <b>图片 55:</b>别人打牌,陈玉兰在折元宝。2013/8/3 12:09余合村<br> <b>图片 56:</b>范国球休闲时喜欢听戏曲,电视喜欢戏曲频道,做家务活时听DVD蝶片,外出干活时这只播放器不离身。老伴有三十多年糖尿病史,爱吃点粗粮,范国球就在宅前屋后种了点黑小麦,割麦时还在听越剧。2015/5/17 10:08二桥村 <b>五《出展》</b> <b>1、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展出</b> 图 57:江苏省现代美术馆 图 58:开幕式 图 59:向前来参观者介绍家乡农村照片里的故事 <b>2、在南通市展出</b> 图 60:“那些事、那些人、那些景”影像记忆40年摄影展 图 61:开幕式现场 图 62:家乡农村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b>3、《海门日报》整版刊发</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