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周三威海晴18/29<br><br>今早6:10下楼,赶往刘公岛。威海市区内直接到刘公岛游客服务中心的旅游线路车,要在7月份旺季后才会有车。现在只好乘坐日常公交。12路到北竹岛站的时间不太长,下车后就有出租车等在大润发超市前的辅路上。一个起步价就够了。这样,不到七点就到了售票厅。售票厅前空无一人,售票时间要到八点以后,我们提前了一个多小时。<br>然而,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前方还有一个门,门前也有曲里拐弯的栅栏路。栅栏路旁边树立一牌,上写“员工通道”。门前有十来个人在排队,互相还聊天打闹。<br>很好奇,上前探问,原来他们都是刘公岛景区的工作人员,在这里等着开门。这种提前一个多小时在门口等着上班的情景是我平生未见的。<br>大楼尽头有块牌子,上写“退役驱逐舰”.那是个小公园,里面停泊着一艘驱逐舰。入内参观要买门票,60岁以上40元。<br><div><br></div> 退役的110导弹驱逐舰 旁边还有一艘渔政船 <div><br></div><div>快到八点时,一辆辆旅游大巴开来,大批旅游团涌进候船大厅。售票大厅外也排起长队。老伴去排队买票,我发现售票厅只有入口没有出口,才了解到从售票大厅到候船大厅有直接通道,赶忙沿着绳路绕进候船大厅。大厅里有安检和检票通道。<br></div><div><br></div> 快八点时的游客中心候船大厅门口 快八点时的员工通道 <div><br></div><div>上岛的船很多,几乎没有停顿就上船了。海鸥围绕着船飞翔。拍上几张照片的功夫,船就靠岸了。<br></div><div><br></div> 火腿肠喂海鸥 刘公岛码头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岛上的观光车有两条线路:1号线停靠东泓炮台、动物园、潜艇和码头这几站。2号线围岛转一圈。对我们而言,尽管坐2号线只需多花五元钱,我们还是选择只看重点。</p><p class="ql-block">炮台本是用于战争之时,在当下的和平年代,却显出优美的风光。</p> 东泓炮台 威海卫海岸炮台布防图 介绍刘公岛保卫战的牌子 <div><br></div><div>此牌上的文字内容:</div><div>“1895年1月30日,日军发起威海卫战役,南岸炮台失守,炮台资敌。2月2日,威海卫城陷落,北岸炮台守军溃散,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派敢死队炸毁了北岸炮台,刘公岛陷入日军海陆重围。<br>自1月30日至2月11日,北洋舰队和刘公岛各炮台浴血奋战,击退了日军八次海陆狂攻。日岛炮台、东泓炮台和南嘴炮台受敌最烈,守军前仆后继,炮位上血肉模糊。率兵防守日岛炮台的“康济”舰管带萨镇冰身先士卒,顽强抗敌,战至2月7日炮台中弹被毁,才奉命撤回刘公岛;当天,鱼雷艇队出逃,“靖远”舰被击沉,刘公岛形势更趋恶化。<br>2月5日夜,日军鱼雷艇进港偷袭,“定远”舰遭受重创;9日,丁汝昌下令炸毁“定远”舰,以免资敌;10日,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悲偾自杀。11日,传来援军不至的消息,刘公岛弹尽援绝,部分兵痞逼迫提督丁汝昌降敌。丁汝昌见败局无可挽回,宁死不降,于12日凌晨以身殉国;护军统领总兵张文宣、署理“镇远”舰管带杨用霖相继自杀殉国。海军水陆营务处道员牛昶昞假借丁汝昌的名义起草投降书,14日,牛昶昞代表刘公岛守军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2月17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威海卫基地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br></div><div><br></div> 旧时兵舍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修复后的当年的兵舍中,是有关炮台和北洋水师的展览。</p><p class="ql-block">兵舍为半地下式建筑,用花岗岩石块砌筑,拱券型顶,是驻守炮台官兵的营房,冬暖夏凉。兵舍共11间,通过2条坑道与上部的炮位连通,炮兵经由坑道可快速到达炮位。</p><p class="ql-block">东泓炮台由北洋护军副营驻守,护军翼长兼副营营官袁雨春,帮带副营兼理左哨哨官张鸿胜。</p> 营官袁雨春和帮带张鸿胜的宿舍。 <div><br></div><div>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br>威海卫与旅顺口,扼守渤海门户,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明代以来,威海卫就是防倭的海防重镇。威海湾港阔水深,冬季不冻,南北两岸东伸入海,刘公岛横踞口门,易于设防,因此被选定为北洋水师驻泊的“根本重地”。<br>1887年,北洋绥巩军8营调防威海卫,次年北洋护军2营调防刘公岛,基地海防工程次第开工建设。至1894年,炮台等防务保障设施相继建成,共耗资白银300多万两。威海卫成为一座防务森严的军港要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曾五度亲临威海卫,勘查海防工程、校阅北洋海军。<br>北洋海防基地炮台等防务设施,均由德国洋员汉纳根设计监造。汉纳根(Von Hanneken, 1855-1925),原德国陆军大尉、工程师。1879-1891年,被聘为北洋海军总教习。1890年,旅顺口基地建成,获清政府三等第一宝星,并赏三品顶戴;1892年威海卫基地建成,获清政府二等第三宝星。甲午战争期间聘为北洋海军总查。<br></div><div><br></div> 阿姆斯特朗地阱炮结构:炮管升起是发射状态;降下装弹状态 <div><br></div><div>在威海卫炮台中,刘公岛北口炮台和日岛炮台属于地阱炮台。前者装备由英国阿姆斯特朗炮厂制造的24厘米口径地阱炮,后者装备由中国江南制造局仿制的20厘米口径阿姆斯特朗式地阱炮。</div><div><br></div> 威海卫基地海陆炮台及配炮表 <div><br></div><div>刘公岛炮台防务体系<br>刘公岛横踞于威海湾中,西距卫城约3.8公里,岛东西长约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制高点旗顶山海拔153.5米。岛将港湾分为南北两口,北口宽约1.6公里,南口宽约4.5公里。<br>刘公岛是北洋海军“根本重地”,建有北洋海军指挥机构及后勤保障设施。1888年,北洋护军统领副将张文宣率护军2营驻防刘公岛,在岛上修建了东泓、黄岛等6座海防炮台,配备12厘米以上口径各型大炮18门,与港湾南北两岸炮台共同构成威海卫基地的防御体系。<br></div><div><br></div><div>威海湾炮台防务体系<br>威海湾南北两岸是基地设防的重点,驻守绥巩军8营。1887年至1893年间,驻军在南口日岛、南北海岸高地及后路要隘修筑炮台等防务设施。建有海防炮台7座、后路陆路炮台4座、水雷营2座、火药库、炮弹单库等,配备20厘米以上口径大炮共42门,与刘公岛各炮台构成对军港南北两口的防御体系。<br>然而,威海卫基地防御存在一个“死穴命门”:海防炮台只能对海防御,难以顾及后路;陆路炮台和配炮数量较少,后路防御极为薄弱。日军在威海卫战役中正是采取后路包抄战术,重兵突破后路防御最薄弱点,然后从后路逐一攻破各海防炮台,使整个军港防御体系彻底崩溃。<br></div><div><br></div> 退役的279号潜艇 <div><br></div><div>看过展览,继续乘坐观光车。动物园闪过,直奔潜艇。对于从未参观过潜艇的我们来说,这里是最大的亮点。年轻时,当兵是每一个男孩子的梦想。那时我就知道因为艇内空间狭窄,潜艇兵只选身材矮小的男兵。<br>进艇后可以真正体验其设备的复杂与空间的狭小。<br></div><div><br></div> 前舱的4具鱼雷发射管 4具鱼雷传送架 鱼雷传送架和通向指挥舱的通道口 <div><br></div><div>前舱是潜艇的主要战斗舱室,装有鱼雷发射管4具。<br></div><div>指挥舱<br>上部:声纳室、海图室、雷达室、鱼雷攻击指挥仪、主罗经、对空潜望镜、指挥潜望镜、雷达天线、无线电收发报天线、柴油机水下工作进气装置、升降舵、方向舵操纵部位、潜浮操纵站、均衡操纵站、高压气站、中压气站、低压气站等。<br>下部:主水泵、往复泵、液压泵、冷藏库、计程仪等<br></div><div><br></div> 失事排水总站 控制阀门组 对空潜望镜 指挥潜望镜 声纳室和海图室 <div><br></div><div>主电机舱是潜艇水下航行的主要动力舱室。<br>装有主电机2台;经航电机2台。另有空气压缩机1台和灭火系统装置,并有床铺6个。<br><br></div> 主电机舱的设备 进入主电机舱 主电机舱通往舰尾舱的通道口 <div><br></div><div>舰尾鱼雷舱是艇尾施放鱼雷、布设水雷的战斗舱室,装备鱼雷发射管2具,533毫米鱼雷2条或沉底水雷4枚。另有水下厕所、尾升降舵、方向舵等。<br></div><div><br></div> 舰尾鱼雷舱 舰尾鱼雷发射管 潜艇尾升降舵 潜艇舰桥,栏杆是为游客参观而加装的 鱼雷如何发射出去?秘密就在这几个凹陷部位。 <div><br></div><div>最后再乘观光车返回码头。<br>尽管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就在码头附近,我们还是选择最后再去参观。<br></div><div><br></div> 刘公岛码头 前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博物馆外观 <div><br></div><div>原本的印象甲午战争就是黄海大海战,实际远没有那么简单。<br>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屡次入侵中国,终于使清政府认识到建设近代海防的紧迫性。通过创办洋务事业,订造先进军舰,筹建近代海军,加强海防建设,增强了海上防务能力。<br></div><div><br></div> 1866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内设前后学堂,专门培养海军驾驶、轮机和舰船制造人才,是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摇篮。 中国在各海防要地修筑炮台,配备从英、德两国进口的先进后膛大炮。图为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大炮正在装船起运。 舰载克虏伯大炮 克虏伯1880式150毫米口径舰炮<br> <div><br></div><div>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长期阴谋,借助朝鲜的农民起义,以保护日本在朝侨民为借口,对出兵朝鲜的清军发起进攻。进而偷袭北洋水师,消灭了清军的海军力量。为了进一步摧毁清朝的海防力量,还进攻并摧毁了威海、旅顺等地的炮台。<br></div><div>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确立天皇专制政体,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奉行“脱亚入欧”理论,制定并推行大陆扩张国策,侵略目标直指中国和朝鲜。<br></div><div><br></div> 天皇为首举国捐款,扩充海军。战前日本海军总吨位7万余吨。 甲午战前北洋海军舰船实力一览表 甲午战争要图 <div><br></div><div>1894年1月,朝鲜全罗道古阜(今韩国井邑)爆发东学农民革命,朝鲜政府无力平定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助剿。日本极力诱使清政府出兵后,以保护在朝使馆和商民为藉口,大举派兵入朝。7月23日,日军占领朝鲜王宫,胁迫国王发布“请求日军代为驱逐在朝清军”的文告,随后不宣而战,在丰岛击沉中国运兵船,挑起侵略战争,史称“甲午战争”。<br></div><div><br></div> 6月12日至24日,日军大岛混成旅团在朝鲜仁川登陆,兵力7600多人,超过在朝鲜的清军。 <div><br></div><div>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军舰,俘获“操江”运输舰,击沉“高升”号运兵船,870多名清军遇难。<br></div><div><br></div> 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域偷袭中国军舰。 <div><br></div>9月15日平壤战役,左宝贵血战玄武门。左宝贵 (1837-1894),山东费县(今临沂市平邑县)人,回族。广东高州镇总兵,奉军统领。甲午平壤战役中,率军防守牡丹台,亲临玄武门指挥作战。炮手阵亡后,亲自操炮击敌,不幸胸部中弹,壮烈捐躯。他是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清军最高级将领。<div><br></div> 黄海海战中日海军巡航路线示意图 <div><br></div><div>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军在鸭绿江口的黄海大东沟海域遭遇,爆发了自有蒸汽装甲战舰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邓世昌指挥受创侧倾的“致远”舰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旗舰的壮举就是在这一天发生的。黄海大海战历时约5个小时,北洋海军损失4舰,日本海军也遭重创。此后,北洋海军逐步丧失了黄海与渤海的制海权。<br><br>黄海海战后,日军兵分两路,第一军突破鸭绿江防线,牵制清军主力,第二军从花园口登陆,南下攻陷旅顺基地;随后两军会合,威逼山海关和京津。<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1894年11月6日,日军攻破金州城。破城之际,城内西街曲姓一家妇幼10人,为免遭日军凌辱,毅然投井自尽。她们是:老妇曲王氏、曲迟氏;少女曲自当、曲如意、曲伢子;少妇孙曲氏与儿子孙桂生、孙桂林,杨曲氏与幼子杨宝庆。次年,金州厅海防官员王志修闻知曲姓一家的事迹,作《曲氏井题咏》以记其事。<br></div><div><br></div> 日军攻入旅顺后,大肆屠杀俘虏和无辜平民,杀戮一直持续了三天四夜,约2万人遇难。图为日军大屠杀的场面。 图为清军固守的酒坊被日军炸毁,其内守军全部壮烈牺牲。<br> 1895年3月6日营口失守 <div><br></div><div>1895年1月,日军转而发起山东半岛战役,旨在全歼北洋海军。清军由于海陆互不统属,陆战失利,炮台资敌,北洋海军被困孤岛,顽强抵抗,直至弹尽援绝,全军覆没。<br></div><div><br></div> 1895年1月中旬,日军在大连湾集结,准备进攻威海卫。 1月30日拂晓,日军对南岸防线发起总攻,制高点摩天岭炮台首遭攻击。图为失守后的摩天岭炮台。 1895年2月初,南帮炮台、威海卫城、北帮炮台相继沦陷,日军即完成了对刘公岛的海陆合围。 2月7日,北洋海军与刘公岛、日岛炮台同日军展开激烈炮战,击退了日军第三次最猛烈的海陆合攻 <div><br></div><div>刘公岛被俘清军共5137人。其中北洋海军3097人,陆军2040人。<br>北洋海军被俘军舰:镇远舰、济远舰、平远舰、广丙舰、镇东炮舰、镇西炮舰、镇中炮舰、镇南炮舰、镇北炮舰、镇边炮舰<br><br>清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迫使清政府走上求和之路,李鸿章奉派赴日和谈。中国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割让领土,开放通商口岸,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br>1895年3月19日,北洋大臣李鸿章抵达日本马关,奉命与日本议和。由于日军在战场上的步步进逼,加之往来密电被日本破译,李鸿章虽在和谈中“竭力申说”也无济于事。经过七轮艰难谈判,清政府被迫接受了屈辱的《马关条约》。4月 17日,中日双方代表在条约上签字画押。<br></div><div>马关条约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特别是台湾军民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抗日斗争。从1895年6月到10月,日军出动兵力7万人,付出了死亡4800人、负伤27000人的沉重代价,才最终占领台湾。此后50年间,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也从未停止过。<br><br>甲午战败使中国更加衰弱。西方列强趁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r><br></div> 1898年5月,清政府偿清日本甲午赔款,日本撤离在威海卫的占领军。英国为与俄国租借旅大相抗衡,谋求租借威海卫,于5月24日派兵强占刘公岛。图为英军在刘公岛黄岛升起英国米字旗。 1898年7月1日,英国与清政府签订《租威海卫专条》,强租威海卫与刘公岛,租期25年。图为停泊在威海湾中的英国皇家海军远东舰队军舰。 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传教士被杀为藉口,派兵强占胶州湾。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图为德国在青岛的总督府 1898年3月27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地条约》。俄国由此强租旅顺、大连作为其在远东的军事基地,租期25年,并攫取了在南满修筑铁路的权利。图为俄国占领下的旅顺军港。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租借香港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区域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租期99年。图为英占香港。 列强在华租借地一览表 1900年,中国爆发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义和团农民运动。英、法、德、俄、美、日、意、奧八国对华宣战,联军攻占天津和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亡西安。图为占领北京的八国联军。 《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巨额赔款,均以关税作抵押,中国完全丧失了关税自主权。图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与税务司署中外职员合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辛丑巨额赔款,列强以关税抵押借款给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关税自主权;列强还获得在中国驻军、筑路、开矿、司法管辖等特权。</p><p class="ql-block">1904年,日俄为争夺对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爆发了以中国领土为战场的日俄战争,中国却只能宣布保持中立。</p><p class="ql-block">耻辱!莫大的耻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军的战败与清政府的腐败是密切相关的。日本为了富国强兵,以天皇带头,全民捐款。而慈禧太后却用买军舰的钱修颐和园。两事一比,高下立现。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本。</p><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也引起我的联想,甲午战争和抗美援朝,同样是因为朝鲜内政请求中国政府出兵,前者是彻底输给了日本,后者是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最后使得敌人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我看到了毛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不希望腐败再让中国重蹈覆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午战争的惨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甲午战争的惨败也激起无数志士仁人奋起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p> 刘公岛风光 <div><br></div><div>下午一点多返程,舱外艳阳高照,舱内海风习习,威海的气候真舒适。<br>登上威海的码头,我还没忘码头游客出口外的退役驱逐舰,所以先不出港口,在港口内拍摄这条驱逐舰。<br></div><div><br></div> 退役的导弹驱逐舰前部 退役的导弹驱逐舰后部 <p class="ql-block">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服役34年。</p><p class="ql-block">舰长132米,宽12.8米,吃水4.6米,航速36节,续航力2970海里,满载排水量3670吨。</p> <div><br></div><div>下午踩点城际快速四号线后休息,为明天的成山头之行积蓄体力。<br>晚上下楼吃饭,顺便看看韩乐坊夜市。<br></div><div><br></div> 韩乐坊夜市一角 韩乐坊夜市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