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文阅读I中提到,尼尔·波兹曼说:“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例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笑声背后的思考荒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尼尔·波兹曼的警句如同一记重锤敲打着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这句话揭示了当代社会一个深刻的悖论:我们沉浸在笑声的海洋中,却失去了理解笑声意义的能力;我们放弃了思考,甚至忘记了思考曾经存在过。这种双重无知构成了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核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娱乐至上的时代氛围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古希腊人在剧场中通过悲剧净化心灵,中世纪信徒在教堂里通过宗教艺术感受崇高,启蒙时代的沙龙里人们热烈讨论理性与自由。而今天,我们蜷缩在屏幕前,被算法推送的短视频逗得前仰后合。笑声变得如此廉价且频繁,以至于它不再表达真正的欢乐,而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当一位年轻人可以连续刷几小时搞笑视频却记不住任何一个内容时,当一档综艺节目用夸张音效强制制造笑点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笑声已经异化为娱乐工业的生产线产品,失去了与内心真实情感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更令人忧心的是思考能力的集体退化。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认为人类在公元前几个世纪同时涌现出深刻的思想突破。反观当下,我们似乎正步入一个"后轴心时代"——思考变得奢侈甚至可疑。社交媒体上,复杂的社会问题被简化为站队游戏;公共讨论中,情绪宣泄取代了理性辩论。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当代许多人却自愿放弃了这一尊严,成为不会思考的快乐消费者。我们用"点赞"代替分析,用转发代替反思,用表情包代替真情实感,思考的肌肉因长期闲置而萎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面对这种双重异化,重建思考能力需要自觉的文化抵抗。苏格拉底在雅典街头通过不断提问唤醒人们的思考,今天我们也需要类似的"精神助产术"。这种抵抗可以从微小处开始:读一本需要专注的书籍而非碎片化资讯,参与一场有实质内容的讨论而非情绪化争吵,创作一件表达真实感受的作品而非跟风模仿。鲁迅先生曾批评"万姓胪欢"的麻木,而今天我们要警惕"万屏齐笑"的虚空。只有重新审视那些被强加的笑声,才能找回思考的自主权,正如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所言:"我偏爱不笑的时刻,因为这可能是一个思考的开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笑声本是人类情感的自然表达,但当它成为逃避思考的避难所时,就变成了精神的牢笼。在娱乐浪潮汹涌的今天,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几乎成为一种英雄主义行为。或许我们应该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笑声,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在众声喧哗中保持沉默的勇气,倾听内心的声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波兹曼所警示的双重无知中解脱出来,重新获得笑与不笑的自由,以及更为珍贵的——思考的自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