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友寻宗记

云·随风

<p class="ql-block">  送走老妈祭完七七,正念叨“天堂的路越走越远,悲伤的情日渐趋淡”时,接老友吴先生电话。吴先生算得上烟台市的文化名人了,在岗时多年主要从事文宣旅游工作,并致力于苏东坡文史研究,且文章诗词著作撰写,球石古砚收藏样样拿手。退休后也不闲着,名誉教授名誉馆长加身,说古论今著书立说并热衷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闲谈之余说起最近有一事比较挠头——受人之托访祖寻宗撰写吴氏族谱。</p><p class="ql-block"> 族谱?无独有偶,老妈七七祭日,大哥和堂弟翻出过年时节老妈挂在墙上的一张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一张家谱——买来的填上过世各位列祖列宗的名字,说是写得不对,要重新修订。瞄了两眼,上面只不过从我老爷爷老奶奶辈儿写起,四代而已。本就对这些个传统的习俗文化一窍不通,又想这不关我事,我这嫁出去的闺宁泼出去的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就好,其他的就不掺和吧!再说我也不感兴趣,这吴先生提起族谱,我也并不在意。老吴与我家老范商量择日去龙口石良镇几个吴姓村子探访追溯求源时倒也并不反对,出去溜达一圈看看美丽乡村也是不错。择日不如撞日,就第二天吧,看看天气预报小雨不误出行,温度也正适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并未有雨,如期出行。太阳在云层中游移,时有凉风习习,似有一把巨大的蒲扇为我们消暑降温。老友久未见面寒暄之后,吴先生夫人悄声跟我嘀咕:天天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能整出个什么名堂?跟他有什么关系?司机老范听了也开玩笑说,是吃饱了撑的啊!一来出来逛逛领略下乡村风情,二来顺便探祖访宗,寻根溯源长岛吴氏到底从哪里来又何时何代扎根海岛砣矶岛的,做喜欢做的事高兴就好!呵呵,看来除了老吴我们几个都没把这事当成个什么重要的事,我不懂更加不上心。</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老吴去蓬莱村里集寻访并不顺利。一是上了年纪的老者大都不在,二是年轻一代多并不看重什么家族传承族谱撰写,三是农忙时村里看不见几个闲人,见到了也一问三不知。所以我们对此行也并不抱多大希望。</p><p class="ql-block"> 原本计划探访三个吴姓村落,下吴家,庵下吴家,东方水吴家,均属龙口市石良镇。顺路先行到达东方水吴家,周围葡萄园里不少村民正忙于劳作,村里却不见几个人。那就先浏览一下社会主义新农村风情吧!这是一个不大的平原村落,村北街道由东至西修建有休闲长廊凉亭和篮球场,隔村路就是农田,所以村民劳作离家很近,大概到饭点老婆或孩子一嗓子也就把当家的喊回来了!由东至西笔直的百米长的街道总共有五条,齐齐整整从北到南依次是北苑街,东文街,东吴街,新华街,文化街和南苑街。每条街十户左右,大概也就五六十户的小村落,人口估计都不过两百人。我们由街道名猜测这村可能有文化人,找族谱得先找到有点年纪的文化人才行,那先到村委会比较靠谱。可是都九点多了村委会门开着却不见人,遇到一妇女据说都下地劳动了。转了一会儿仍不见人,那就继续转村,看看有什么老盆老瓦等古物吧。结果转来转去连一栋老房子都不曾见,更别说古物了!倒是很多房子翻新时都在院墙根下墙角或门口刻上几个“泰山石敢当”字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转完五条主要街道行至村西头,几个妇女围坐乘凉聊天,我们则被一处新建房屋吸引了眼球。院落占地得有两处标准宅基地大小,应该不少于三百平。仿古中式建筑,白色墙面青砖灰瓦,虽说不上完全的勾心斗角飞阁流丹,但大门口一对石鼓却彰显了“门当户对”。打问谁家豪宅想进去一饱眼福,却被女主人(街头闲坐的妇女之一)以没带钥匙尚未入住婉拒。不过</span>街道上终于有一年龄不大的骑三轮男人出现,俩男士立马上前说明来意要找明白之人,那人热心的帮忙打电话联系了正在地里忙农活的吴姓村支书。又恰好吴书记的叔叔研究并写过吴氏族谱,不过其人现长居县城不在村里。于是热心村民带老吴老范找去村吴书记家,并不感兴趣的我与吴夫人继续闲逛小村。</p><p class="ql-block"> 大多平原村落还真是平平,新农村建设后除了交通发达街道整洁有序外,无山无水便缺少了很多灵秀之气,何况街道大部分水泥硬化无树少花更显单调乏味,倒是许多小山村却钟灵毓秀,有山有水绿植葱茏;亦或保留古迹古建筑较多的老村有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会让人流连忘返。好在村周围有大片的葡萄园,高科技农业让以阳光玫瑰为代表的各葡萄品种高产品优,数次杀菌后等待穿上防护服(套袋防菌防水防风防药防晒防虫~~),待到中秋前后与消费者见面时丰满圆润珠光宝气能挣个好身价。农人不易,真希望各流通环节给辛苦的农民多留一点点利益。消费者也尽管放心吃吧,否则你就瓜果蔬菜粮食肉食等等啥都不要吃,除非你回到原始农耕社会。八十多亿地球人要吃饭要穿衣要活命,没有高科技哪行!</p><p class="ql-block"> 扯远了,继续闲逛。虽然村西头本村首富家女主人拒绝了我们参观,好在街中心另有一家高门大院敞开着大门。我俩猜测这家也很有钱,本村二富总算得上。自己多年梦想世外桃源村屋大院未遂心愿,能满足好奇心饱了眼福也好呀!恰见大门里一五六十岁儒雅男人,打招呼后申请参观获准。又是中式装修风格,格调不俗,且不亚于城市所谓文明人的居所装修。可主人却说平时并不居住,只有逢年过节回乡探亲喝茶聊天打牌才小住几日。心里暗自思忖可惜可惜!后悔在城市花大把的银子购那火柴盒堆叠一样的其中一个,如果早点选一美丽山村大院幽居是不是更价廉物美心身舒畅的很哪?可是没有如果。</p><p class="ql-block"> 话说我这是陪友寻宗记啊还是平原村游记啊?嗨,这不对那个吴氏祖宗不感兴趣嘛,又不是老刘家祖宗!再说老刘家祖宗也不管我事啊,老范家勉强够得上,可是也不是我的事。没我的事最好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事一身轻。</p><p class="ql-block"> 实在逛无可逛跟街头村妇一样找个阴凉地方坐下聊天吧。这刚坐下就见一小个子老者颤颤巍巍推个小推车走过来,上面是修剪下来的葡萄秧子,一看就是村南养羊那家的。老者蓬头垢面破衣烂鞋似精神略有问题,果然他指着我们眼前的水果袋问那是什么?我说您不认识桃子吗?他说认识,我拿了一个给他说歇歇脚吃个桃吧,他说给两个不行吗?我说当然可以啦!哈!判断失误老哥并不糊涂!</p><p class="ql-block"> 看看表已近晌午,可是那几个人怎么还没出来呢?遇到对的人了?聊的很投机?族谱有戏?打个电话问下吧。果然回复说吴书记76岁老叔一听有对族谱感兴趣者上门,立马搭车从黄县城赶回来,顺路还买了各种海鲜招待午饭。我们惊诧于书记和老叔的盛情,去到吴书记家果然见三人相聊正欢,桌面上还摆着新旧两本族谱!我说你们这真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有趣的灵魂碰撞出火花了呀!不仅如此,本是素不相识之人老范竟跟吴氏叔侄俩攀上了亲戚!</p><p class="ql-block"> 一边吃饭一边听先生们交流族谱故事,听得我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只记得吴先生说起他研究追溯吴氏分两支,一支追溯到民国时期北方直系军阀吴佩孚老祖宗,另一支就是几位吴先生他们那一支可追溯到春秋后期,吴氏老祖宗当初还是孔子的老师呢!哇!可了不得,吴家老祖宗太厉害了!可是我有点将信将疑,怎么找到那么久远的?这难度太大了,感觉是天方夜谭!吴先生还半真半假说老范你们家族往前找找看说不定老祖宗是范仲淹呢!老范笑而不语。而我在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多么崇高的家国情怀啊!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的先进思想和高尚品德永垂不朽,作为后代又该是多么荣耀啊!可是别说追溯难度极大望尘莫及,就算真的是范仲淹老先生无限N代后裔,也只能觉得无比惭愧吧?真是无颜面对伟大的祖宗!</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倒是略略勾起了我的一点点好奇心。见同行吴夫人正在翻阅吴书记老叔保存的族谱,也跟着瞅了两眼。原来东方水吴家保存的族谱中这样记述:明代时有吴姓人从山西迁至山东黄县(今龙口)尹村,后兄弟三人中有两人就近迁居东方水吴家和庵下吴家。吴夫人说那么问题来了,长岛砣矶岛吴家又是何时从哪一支分出去的呢?跟她家吴先生又有什么关系?我也觉得这是个问题,于是尽管退休多年仍按捺不住的职业病又犯了。上网百度一下,族谱到底是个啥,有什么意义,怎么编纂……。</p><p class="ql-block">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p><p class="ql-block">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当前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家谱总数约有三四万种之多,而散布在中国民间的家谱更是浩若繁星,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家谱既是国家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血脉赓续、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家谱作为家庭、家教、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建起中华民族历史文献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家谱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啊,是我才疏学浅了!那么编纂家谱就是一件严肃科学的工作了。</p><p class="ql-block"> 又据说,古代的家谱纂修,出于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起见,在追溯先祖时,必然要上溯到一个名人或皇帝方才罢休,哪怕是冒认攀附也行。李世民为了附会自己是老子的后人,把道教立为唐代国教;出身草莽的朱元璋为了与朱熹结下亲缘关系,抬高了理学的地位。而且,出现了凡是姓范的必是范仲淹的后代,姓王的都是王羲之后代的现象,而历史上的坏人都是既没有祖先父母,也没有子孙后裔的。旧时甚至出现过所谓的职业“谱师”,专门帮人在修家谱时添入名臣名人作为“先辈祖宗”,这种做法被称为“拜谱头”。</p><p class="ql-block"> 想必当今族谱修纂仍避免不了拜谱头吧?也许只会更甚。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我岂不是刘姓皇帝的后裔喽!愧对祖宗!不过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能懂得并潜心做这项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了。传宗接代的观念在年轻人心中也越来越淡薄;多年计划生育国策使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再是不孝的行为;做不做缺德事“断子绝孙”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族谱传承的意义也就随之不那么让人看重,至少我这个外行人是这么认为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跟老吴夫人在职时一个是档案馆工作一个是财务教学,职业使然还是向老吴同志建议:你编纂家谱可要“求真务实”哦!人家从迁居尹村开始已经延续九代了,你们是龙口尹村庵下吴家东方水吴家吴姓的哪一支哪一代分离出去的?往前追溯怎么跟孔子老师扯上的关系可要有根有据有来龙去脉,追溯求源不能牵强附会。看看,这不懂的两个人犯了职业病上来认真劲还真能难为老吴啊!老范又来和稀泥了,嗨,管那么多干啥?只要喜欢就去做,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就好了,这又不同于在职工作马虎不得!</p><p class="ql-block"> 嗯嗯,说得也是。看今天岂不是皆大欢喜?吴书记老叔爷俩既有志趣相投者登门拜访,又有吴姓旁系分枝认祖归宗;吴先生很顺利达成所愿遇到自家老叔寻到吴氏族谱;老范虽跟吴姓不是一个祖宗但是亲戚啊!我跟吴夫人既逛了街解了闷又了解了家谱相关知识,收获颇丰!说说笑笑高高兴兴返程!</p><p class="ql-block"> 一个对族谱既不感兴趣又啥都不懂的人瞎咧咧半天,一看写的就不认真不严肃,也不知抽的什么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