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水市麦积山景区拥有麦积山、仙人崖、石门、曲溪、街亭五个特色景区,共180多处景点。麦积山石窟始建于五世纪初,保存了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000多平方米壁画,题材丰富。麦积山石窟以泥塑、石胎泥塑为主要艺术形式而闻名,是中国唯一保存北朝造像体系最为完整的石窟,同时还是唯一保存有中国北朝崖阁式建筑实例的石窟,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入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以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为特色,兼有丹霞、秀峰、茂林、曲水、温泉、古镇等风景资源。</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最大的特点是泥塑艺术的极致呈现。它不是单纯地雕在石上,而是依山筑洞,以泥为肉、以手为心,用千年不腐的技艺,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佛、菩萨、天王、飞天……每一尊都面容慈祥、衣袂飘飘,仿佛下一秒就要对你微笑点头。</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凿于十六国后秦时期。此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不断增修营建,前后整整持续了1600多年,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近1000平方米,以及大量的碑碣、经卷、文书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而最惊艳的,莫过于那条条在崖壁间蜿蜒盘旋的凌空栈道——它们贴着近乎垂直的山壁,连接起221个洞窟,走在上面,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庄严佛像,心中是穿越千年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北魏窟龛约有90个左右,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窟龛有第74、78、90、100、128、165等窟,主要集中在西崖中下部。北魏中期窟龛体量较小,形制已呈现出汉化特征,多为平面方形,平顶。窟内多设佛座或开圆拱形浅龛,壁面上多有整排的小耳龛或坛台。</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的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遗迹,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p> <p class="ql-block">石窟开凿在山崖东、西、南三面高20~80米的崖壁上,悬崖绝壁处,佛龛洞窟,层层相叠,密如蜂房,栈道云梯,凌空盘旋,峰顶绿荫覆盖,崖间古松倒挂,以雄、奇、险、秀而称著。</p> <p class="ql-block">东崖和西崖各有一组摩崖大佛,最高的东崖坐佛15.28米,均顺山凿石塑成。麦积山各洞窟泥塑的题材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等。各种塑像栩栩如生,表情逼真,喜、怒、哀、乐、虔诚、天真、慈祥等表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生活情趣。多采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上彩不重彩,或者以素泥表示质感。</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完整地保存有从后秦到清代1600余年来各个时期泥塑和石雕等10600余尊,壁画1300多平方米。后秦、北魏塑像,高鼻深眼,宽肩细腰;西魏人物秀丽端庄,宽衣博带;北周、隋代塑像优美丰满,衣褶精细;唐代人物面容温和,服饰鲜艳;宋代作品造像更加秀丽纤巧,作风写实流畅;元代作品比较粗狂;明代作品比较细腻繁琐;清代作品则呆板、程式化。</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第44窟,正壁的主佛,有“东方的微笑”之称。菩萨低眉,不声不响,笑对众生。这座佛像有着“东方的微笑”之誉,有研究认为,它依照了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的形象,是武都王为纪念母亲而塑造的,因此气质格外慈祥,极具女性化特征。</p> <p class="ql-block">正壁正中一龛塑有一佛二菩萨的圆塑造像,佛高1.23米。顶作高肉髻,目光俯视,长方面形,细颈削肩,手作施无畏与愿印,手指略残。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左右两侧胁侍菩萨,身高均为1.38米。体躯扁平,贴壁而塑,上身微微前倾俯视。顶束扇形高髻,脖颈细长,两肩削窄。前额较宽,两颊略瘦,肩头有圆形饰物。双目半睁,嘴唇轻启,微露笑意。面容清秀,神情专注,表现出聆听佛法时的虔诚面容恭谨之状,是典型的“秀骨清象”型造像。</p> <p class="ql-block">正壁龛中为石雕的一佛二菩萨,佛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面带微笑,清俊飘逸,右手作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在佛背光的艺术处理上,十二身飞天在背光边缘凌空飞舞,或弹拨琵琶、阮咸、古筝,或吹奏横笛、排萧,神情体态各异,婀娜多姿,栩栩如生,并且巧妙地利用飞天飞扬的衣裙飘带形成背光中的火焰纹图案,初看火焰跳耀,细视飞天翩跹,优美和谐,韵律感强。</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以佛教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净土等内容,从壁画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传故事是佛教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萨陲那太子舍身饲虎、涅槃等。通过对佛、菩萨、飞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精神启迪。</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真实地反映了北魏艺术家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审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醉于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对佛国世界的向往;隋唐造像丰满细腻;宋代造像衣纹写实,面貌庄重。麦积山艺术以泥塑见长。艺术家们扬弃了以往那种斤斤计较的细部讲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统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动人,富有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要素材,加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层层相叠,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形成一个宏伟壮观的立体建筑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阁独具特色,雄浑壮丽。洞窟多为佛殿式而无中心柱窟,明显带有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以凌空栈道勾连的千年佛国胜境、凝固时光的微笑塑像和镌刻文明的东方艺术成就,构成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史诗画卷。</p> <p class="ql-block">东方微笑,慈悲永恒:西魏造像“秀骨清像”含笑垂目,第44窟佛像泥质如新、笑意温润,仿佛看尽人间悲喜;第121窟“窃窃私语”的弟子与菩萨,眉眼含笑似私语,凝固了佛国灵动瞬间。</p> <p class="ql-block">泥塑巅峰,风华绝代:万余身泥塑中,既有北魏“褒衣博带”的飘逸,又有北周“珠圆玉润”的丰腴,飞天衣带当风如“薄肉浮塑”,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至高艺术典范。</p> <p class="ql-block">丝路佛光,匠心传承:后秦时期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带来的犍陀罗风格,经中国工匠改造为半偏袒袈裟,最终演变为双领下垂的汉化造像,见证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完整脉络。</p> <p class="ql-block">斧凿千年,史诗留痕:“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传说,诉说着古人由崖顶向下开凿的智慧;斑驳桩孔与修复师日复一日的“面壁”身影,重叠成跨越千年的文明守护。</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一半历史风尘,一半艺术柔情。每次探访,都是心灵洗礼。穿越千年风雨,麦积山石窟静诉佛国往事。每一次驻足,都是时光对话。每一尊塑像,都是信仰的见证。松风、梵音交织间,麦积山石窟仿佛在低语,讲述着古老的慈悲故事。</p> <p class="ql-block">不为朝圣,只为那一抹历史的温存。麦积山石窟,等我再次探寻。云上佛国,麦积山藏尽东方浪漫。未登麦积不知云高,登上山顶才懂心净如水。此行不虚。石窟下的合十瞬间,我仿佛与古人共鸣。信念的力量,穿越时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