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三十金句

雍阳

<p class="ql-block">《史记》的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继承父亲司马谈遗志,任太史令期间遍览典籍、游历四方,后因替李陵辩护遭宫刑,忍辱负重完成这部巨著,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宗旨。</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史记》中的30句经典名言,涵盖处世智慧、历史规律与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性趋利,世间纷扰因利而动(《货殖列传》)。</p><p class="ql-block">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德行者不张扬,自能感召人心(《李将军列传》)。</p><p class="ql-block">3.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功成后弃用功臣的残酷现实(《越王勾践世家》)。</p><p class="ql-block">4.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敢于直谏者比盲从者更可贵(《商君列传》)。</p><p class="ql-block">5.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优柔寡断招致祸患(《春申君列传》)。</p><p class="ql-block">6. 祸不妄至,福不徒来——福祸皆有因果(《龟策列传》)。</p><p class="ql-block">7.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慧与愚钝各有局限(《淮阴侯列传》)。</p><p class="ql-block">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平凡者难解英雄抱负(《陈涉世家》)。</p><p class="ql-block">9.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势者任人宰割的处境(《项羽本纪》)。</p><p class="ql-block">10. 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诚信重于财富(《季布栾布列传》)。</p><p class="ql-block">11.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经验指引未来(《秦始皇本纪》)。</p><p class="ql-block">12.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实力不足时需韬光养晦(《苏秦列传》)。</p><p class="ql-block">13.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仁德胜于暴力(《商君列传》引申)。</p><p class="ql-block">14.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生死关头考验真情(《汲郑列传》)。</p><p class="ql-block">15.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凡事适度,过犹不及(《滑稽列传》)。</p><p class="ql-block">16.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鲁仲连邹阳列传》)。</p><p class="ql-block">17.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战略谋划的价值(《高祖本纪》)。</p><p class="ql-block">18.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表象掩盖真实意图(《项羽本纪》)。</p><p class="ql-block">19.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范睢蔡泽列传》)。</p><p class="ql-block">20.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物优劣相对(《白起王翦列传》)。</p><p class="ql-block">21. 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危难时方显人才重要(《魏世家》)。</p><p class="ql-block">22. 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利益联结的关系难以持久(《郑世家》)。</p><p class="ql-block">23.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舆论可扭曲真相、摧毁个人(《张仪列传》)。</p><p class="ql-block">24.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厚积薄发,终显锋芒(《滑稽列传》)。</p><p class="ql-block">25.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打破阶层固化,强调奋斗(《陈涉世家》)。</p><p class="ql-block">26. 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扬长避短的战略智慧(《淮阴侯列传》)。</p><p class="ql-block">27. 得不为喜,去不为恨——淡看得失的豁达(《日者列传》)。</p><p class="ql-block">28. 隐忍就功名——忍辱负重以成大事(《伍子胥列传》)。</p><p class="ql-block">29.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宁可自主,不居人下(《苏秦列传》)。</p><p class="ql-block">30. 富贵不骄,贫贱不移——处变不惊的品格(《魏其武安侯列传》引申)。</p><p class="ql-block">这些金句凝练了历史兴衰与人情百态,至今仍具深刻启示。如需完整篇章解读,可参阅《史记》原典或四川人民出版社选注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