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温度,国之肌理

悠然娟娟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手掌总是带着粗粝的温度。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他从不说"别怕",只在车后座稳稳扶着,等我晃悠着骑出老远,才突然松开手,在身后喊:"摔了就自己爬起来。"后来我真的摔在水泥地上,膝盖渗出血珠,他蹲下来替我擦药水,力道重得让我龇牙,却又在我哽咽时,把外套脱下来披在我肩上,声音闷闷的:"男孩子,这点疼算什么。"那双手后来搬过砖、修过家电、也在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轻轻拍过我的后脑勺——他的阳刚从不是凌厉的呵斥,而是藏在"站直了"的叮嘱里,藏在暴雨天背我回家的脊梁上,像老槐树的根,沉默却有力地扎在我生命里,教会我什么是担当,什么是"扛得住"。</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怀抱永远裹着柔软的暖意。她会在我被父亲训哭时,悄悄塞一颗水果糖到我手里,指尖带着刚揉完面团的麦香;会在我熬夜备考时,把温好的牛奶放在桌边,灯光下她的影子映在墙上,轻轻替我掖好敞开的衣领。有次我跟同学吵架,气鼓鼓地回家说再也不理对方,她没讲大道理,只是拉着我坐在厨房择菜,说:"你看这青菜,刚摘下来带着土,洗干净了才脆嫩。人心也一样,多冲冲'火气',才能看见里头的好。"她的阴柔从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是冬夜里焐热的被窝,是远行时行李箱里叠好的袜子,是教会我"退一步"时眼里的温柔,像春日的雨,细密地滋养着我,让我懂得体谅,懂得"放得下"。</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能量,在寻常日子里慢慢浸润着一个家。清晨的厨房里,父亲烧开水的壶在灶上"呜呜"响,母亲在案板上切着葱花,刀刃碰到瓷盘的轻响和水壶的轰鸣竟格外和谐;傍晚的阳台上,父亲修理坏掉的晾衣绳,母亲在一旁递钳子,偶尔说句"慢点,别扎着手",阳光穿过他们的身影,在地板上投下交叠的光斑。孩子就在这样的画面里长大,知道遇到难处时要像父亲那样咬紧牙关,也明白与人相处时该像母亲那样留有余地——刚与柔在心里扎了根,便不会在顺境里忘乎所以,也不会在逆境里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和谐,是孩子心灵最安稳的底色。记得小时候发烧,父亲背着我往医院跑,母亲举着伞跟在旁边,两人都没说话,可我趴在父亲汗湿的背上,听着母亲急促的呼吸声,竟一点也不害怕。后来长大了,遇到过工作的挫折,也经历过朋友的误解,每次想发脾气或想退缩时,总会想起那个夜晚——原来心里的笃定,早就被那样的瞬间悄悄填满。一个被爱与平衡滋养大的孩子,心里装着家的模样,走到哪里都带着一份踏实:对陌生人多一份善意,对分歧多一份耐心,对责任多一份坚守。</p><p class="ql-block"> 千万个这样的孩子,便组成了千万个这样的家庭,而千万个家庭的温度,终将焐热一个国家的肌理。你看社区里帮邻居取快递的年轻人,他眼里的热忱或许来自父亲"搭把手"的教导;你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姑娘,她举止里的温柔或许藏着母亲"多想着点别人"的叮咛。当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刚与阴柔的平衡里长成完整的人,他们便会把家里的包容带到街道,把家里的担当带到岗位,把家里的温暖带到社会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爱家便是爱国,从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是父亲教会孩子"守规矩"时的严肃,是母亲叮嘱孩子"懂礼貌"时的温和;是饭桌上一家人分食一盘菜的默契,是出门时"早点回来"的牵挂。这些细碎的瞬间像一颗颗纽扣,将个人、家庭与国家紧紧系在一起。当每个家庭都充盈着刚柔相济的能量,每个孩子都带着和谐的心灵走向世界,我们的国家,便会如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枝干挺拔如阳刚,叶片温润似阴柔,在岁月里稳稳地生长,长出一片晴朗的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