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橐城和班超纪念馆参观记

金鱼

<b>班超纪念馆。</b>喀什市班超路69号。 <b>盘橐城。</b>"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喀什地区喀什市班超路盘橐城班超纪念公园。<br>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的吐曼河岸边,又叫作"艾斯克萨"城,本世纪初法国人伯希合曾到此实地勘测,据其所绘图纸标示,此城当时沿存北面和西面两段土筑城墙,北墙长287米,醒墙长205米,墻基厚约7米。城的平面近似一梯形,占地总面积近20亩。现今遗址大部分为工厂单位占用,仅有一段长约8米,高近3米的I城残垣遗留下来。盘橐城是东汉名将班超在此驻守长达17年之久的城堡遗址,班超以盘橐城为根据地,抗击西奴,安扶西域,恢复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统治,并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如今在原古城遗址上修建了盘橐城,占地14.5亩,以班超雕像为中心,36位勇士雕像沿神道左右对称,建有36米长,9米高的大型半圆浮雕屏墙,大门、古亭、石牌坊、城墙、烽火台等建筑。 2025年6月14日周六13:51分来到盘橐城遗址公园。<div><b>盘橐城。</b>位于喀什市区东南,吐曼河和克孜勒苏河汇流的三角高埠地带,面积为6万平方米。此城经初步考证,被认为是74-91年间东汉名将班超曾经驻守过的疏勒国的盘橐城。为了褒扬班超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1994年喀什市在遗址上修建了班超纪念公园(盘橐城)。园中立有班超及所率36名勇士的高大雕像,使其成为喀什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div><div><b>盘橐城遗址公园导览图。</b></div><div><b>盘橐城遗址公园简介。</b>盘橐城(艾斯克沙尔古城)是喀什市区内最早的古遗址,也是喀什市已知的城市遗址,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1957年1月4日被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对我们了解汉以后喀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科研参考价值。它是喀什各族人民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各地游客凭吊古城,感悟历史,缅怀先贤的纪念胜地。<br></div> 古城墙遗址。 来到盘橐城。 14:00分进入“班超纪念馆”。 <b>"万里护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和有效治理"展厅。</b>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经过西汉、东汉的治理,"大一统"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多民族大一统格局之中,中央政权始终对西域地区行使着管辖权,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中华民族持续不断地发展与整合过程中,西域各民族与中原诸民族往来日益密切,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开拓辽阔疆域、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新疆是博大精深、兼容并蓄的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为"丝绸之路"文明的互鉴融通作出过重要贡献。<div><b>班超出使西域地名图。</b><div><b>汉朝统一西域。</b>西汉统一西域之前,西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居民聚落,汉文史籍称之为"西域三十六国"(这里的"国",就是"城郭诸国""行国"的意思,都是中国疆域内的地方政权形式,都不是独立的国家),且"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西汉前期匈奴不断侵犯中原地区,给西域和汉朝边郡造成了很大破坏。为了统一西域,汉武帝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度奉命出使西域,加强了同西域诸地的联系,为共同抵抗匈奴奠定了基础。前60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降汉,受封归德侯。自此西汉完全统一西域。<br></div><div><b>汉玉车马人(仿制)。</b>2017年出土于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现藏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br></div></div> <b>汉武帝像/张骞出使西域(敦煌石窟第323窟)/西域归属与汉匈斗争形势概述。<br>汉木简(仿制)。</b>1979年出土于敦煌,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br><div><b> 最早出现"大一统"字样的文献。</b>先秦.公羊高《春秋公羊传》的注释本《春秋公羊传注疏》。"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br></div><div><b>西域都府稳边疆。</b>前8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此以后历代中央政权都将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西域的管辖权。</div><div><b>西域都护府-开创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b>西汉统一西域后,为加强管理,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这是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第一个最高军政机构,开创了中央王朝有效管理西域的先河。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的领土,从此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在西域都护府的管辖之下,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惠泽后世、影响深远。123年东汉政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示意图。<br></div> <div><b>丝路繁荣农耕兴。</b>蓬勃兴盛的丝路贸易,极大的促进了西域地区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西域本地雄厚的经济实力又反过来参与和促进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经济。时至今日喀什的居民们仍以推崇农业、喜好园艺、擅长建筑、精于烹调并能制作各色精巧的纺织、刺绣、金属器皿等手工艺品而著称于世,这些传统,都源于那个贸易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div><div><b>大号汉代青铜镜(仿制)。1</b>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湖南省博物馆。</div><div><b>汉青铜规矩镜(仿制)。</b>1987年征集,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博物馆。<br></div><div><b>汉青铜环首刀(仿制)。</b>2006年新疆巴里坤兰州湾子遗址出土,新疆博物馆。<br></div><div><b>青铜矛头(仿制)。</b>1985年征集,山西青铜博物馆。<br></div><div><b>汉灰陶抬蹄马(仿制)。</b>1978年征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br></div><div><b>铁犁铧(仿制)。</b>197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夏台墓葬出土,新疆博物馆。<br></div> <b>西域都护府/历任都护简表。<br>郑吉(?-前65年)。</b>会稽(今江苏苏州)人。西汉将领。起初在军中当士兵,多次前去西域,升为郎官。汉宣帝时,任侍郎,率士卒屯田渠犁,升任卫司马。前60年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因功封为安远侯。<br><b>班超(32-102年)。</b>字仲升,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人。73年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后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近30年,其"投笔从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div><b>北胥鞬屯田。</b>《汉书.西域传》记述西域都护府建立后,"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北胥鞬屯田是郑吉担任都护后采取的第一个战略部署,具有重要意义。<br></div><div><b>汉代疏勒城邦示意图。</b>西汉时期疏勒为人口不足万人的西域城邦小国,首府在疏勒城。疏勒(今喀什乌帕尔乡一带,张骞所见疏勒国"疏勒城"总人口数为1510户8647人,有军队2000人)。东汉时期增加盘橐、桢中、乌即三座大城。盘橐城在班超经营下成为疏勒国新的首府。东汉中期由粟特移民建了渠沙、碣石,此外还有榆令、琴等城邦,于是疏勒国人口激增至10万上下。东汉末年至西晋时期,疏勒国势极强,其全盛时期"桢中国、莎车国、碣石国、渠沙国、西夜国、依耐国、蒲犁国、德若国、榆令国、捐毒国、休循国、琴(秦)国皆并属疏勒。"<br></div><div><b>屯田戍守。</b>汉朝在西域重要绿洲城郭地区组织屯戍活动,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利技术、手工业技术等传入了西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进步。<br><b>班勇(生卒年不详)。</b>字宣僚,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br></div> <b>汉代盘橐城沙盘。</b><div><b>汉朝在西域屯田分布示意图。<br>班勇重兴西域屯田,进一步加强汉朝在西域的治理。</b>123年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屯田柳中,攻破交河城,匈奴势力退出。经过四、五年的拼搏,丝路"三绝复三通"之后,又恢复了它的繁荣。<br><b>多元文化。</b>多民族的迁徙交往和多文化的交流融合,便得西域文化艺术缤纷多彩。新疆地区考古发现的汉简、佉卢文、龟兹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等各类文书是西域文化艺术繁荣的见证。龟兹乐、高昌乐、疏勒乐等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br><b>《尚书问对》(出土于新疆吐鲁番)/《仓颉篇》汉简残文(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急就篇》(出土于新疆楼兰)/《治妇人方》文书残片(出土于新疆吐鲁番)。</b><b>疏勒乐(出自于敦煌石窟112窟)。</b></div><div><b>胡旋舞(出自于敦煌石窟220窟)。</b>唐代曾在西域康国(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一带)设置康居都督府。白居易《胡旋女》一诗中有"胡旋女出康居"的描写。</div><div><b>汉农耕画像砖(仿制)。</b>1953年出土于四川省德阳县,四川博物院。<br></div><div><b>汉青龙白虎瓦当(仿制)。1</b>985年征集,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div> <b>汉绿釉杯(仿制)</b>。2000年出土于西旱坪遗址,甘肃省博物馆。<div><b>汉琉璃瓶(仿制)。1</b>992年出土于洛阳东郊东汉墓,洛阳博物馆。</div><div><b>汉五铢钱(仿制)。</b>1978年出土于新疆和田买利克阿瓦提古城遗址,和田博物馆。<br></div> <b>古丝绸之路的见证者-丝路钱币。</b>新疆地区出土了不少西汉早期的半两钱和汉代各个时期的五铢钱,甚至还有王莽时期的"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三种流通货币。于阗出土了大量的"汉佉二体钱",又称"和阗马钱"。其正面用篆体汉文表明币重,大钱作"重廿四铢铜钱",小钱作"六铢钱";背面以佉卢文标明于阗王姓名、年号,铸造年代可追溯到2世纪。由此可见,汉文在新疆地区已广泛流行。<br><b>汉五铢钱(出土于新疆和田买利克阿瓦提古城遗址)。<br>钱币轧制法。</b><div><b>灰陶鹅顶灯(仿制)。</b>1965年征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br></div><div><b>狩猎香薰炉(仿制)。</b>2017年出土于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br></div><div><b>民族团结乐交融-友谊。</b>历史上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始终和中华各民族关系演变相联系。各民族有隔阂、冲突更有交流融合,团结凝聚、共同奋斗始终是主流。西汉在河内四郡移民屯垦,拓展了中原诸民族与新疆地区各民族互动的范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频繁。<br></div> <div><b>民族交融。</b>在丝路发轫之初,突破地理单元的物质交换发生于华夏大地的各民族之间,从零星、偶发的相遇与交往,逐渐发展杂居共处、经济互补、心理认同。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丰富多样,既有政治上的朝贡、盟约、使者往来,又有经济、文化上的互通有无、相互学习,还有风俗、礼仪方面的相互影响,乃至婚姻、血缘方面的结合与交融。<br></div><div><b>喜迎班超。</b>班超以疏勒(今喀什)为家园,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御外侮、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这里表现的是各族人民欢迎汉朝使者班超的场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谱写出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br></div><div><b>汉龙头瓢(仿制)。</b>1985年征集,洛阳博物馆。<br></div><div><b>丝绸之路示意图。丝路市集。</b></div> <b>同铸一带一路续传奇。</b>深情回望古代丝绸之路史,中华各族先民共同搭建了亚欧友谊的桥梁。用驼队、宝船输送物质与文化,所至之处遍开交流融合之花,用实际行动培育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百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古代丝绸之路史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新时代喀什各族人民将继续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续写新的传奇。<br><b>张骞出使西域图。</b>羌女轻峰燧,胡儿制骆驼。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汉梦通西域,逍遥广旧园。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div><b>"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图。</b></div> <b>和远同心。</b><div><b>汉代安车模型。</b>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古车立乘,此为坐乘,故称安车。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高官告老还乡或征召有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br></div><div><b>汉代轺车模型。</b>轺车古代一种轻便的小车。轺,小车也。《说文》</div><div><b>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b>《史记.季布列传》</div> <b>和远同心-定远侯班超传奇。</b><div><b>班超生平。</b>建武八年(32年)生于扶风郡平陵(今陕西咸阳一带)。永平五年(62年)随迁至洛阳,为官府抄写文书。后任兰台令史,掌管奏章和文书,其后因过失被免官。永平十六年(73年)以假司马之职带兵攻打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境内),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大败匈奴白山部;次年出使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降服匈奴使者,鄯善归汉,以军司马之职再次出使西域。永平十七年(74年)招降疏勒王兜题,立忠为疏勒王。水平十八年(75年)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姑墨(今新疆拜城一带)等国进攻疏勒,率孤军坚守一年多。建初二年(77年)留守西域,击破尉头(今新疆阿合奇县西哈拉奇一带),疏勒再次安定。建初三年(78年)率疏勒等国一万多士兵攻破姑墨(今新疆阿克苏境内),姑墨归汉。建初八年(83年)任将兵长史,安抚乌孙(今甘肃境内),乌孙归汉。元和元年(84年)进攻莎车,平定疏勒叛乱。元和三年(86年)彻底平定疏勒,西域南通畅通。章和元年(87年)再攻莎车,莎车归汉。水元二年(90年)大败大月氏副王谢,大月氏归汉。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今新疆乌什县)等国投降。任西域都护,驻扎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西南)。永元六年(94年)进攻焉耆、危须(今新疆和硕县)、尉犁,三国归汉;至此西域诸国归附汉朝。永元七年(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西海而还。永元十二年(100年)上书朝延请求回归故士。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返回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九月去世,享年71岁,葬于洛阳北邙山下。<br></div><div>班超素有大志,博览群书,孝敬恭谨,审察事理,立志为国建功立业。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41岁的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耿忠出击北例奴,立下战功后奉命出使西域,经略西域约30年。"投笔从戎定西域,万里护疆赤心忠。"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班超促使西域与中原友好往来,是复兴、拓展丝路,经略边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卓越人物。<br></div><div><b>家事。</b>班氏之先,与楚问姓,令尹子文之后也。…楚人谓虎"班",其子以为号。秦之灭楚,迁晋、代之间,因氏焉。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年百余岁,以寿终,故北方多以"壹"为字者。壹生孺。孺为任侠,州郡歌之。孺生长,官至上谷守。长生回,以茂材为长子令。回生況,举孝廉为郎,积功劳,至上河农都尉,大司农奏课连最,入为左曹越骑校尉。成帝之初,女为婕好,致仕就第,赀(资)累千金,徒昌陵。昌陵后罢,大臣名家皆占数于长安。生三子:伯、斿、稚。《汉书.叙传》<br></div> <div><b>父班彪(3年-54年)。</b>字叔皮。淡泊随性,博学多才,安于天命,"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问,行不逾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后汉书.班彪列传》)《后汉书》载其"所著赋、论、书、记、奏事合九篇",另有三篇残赋遗世。班彪即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闲。补充了《史记》,作《史记后传》65篇,虽未传世,但初稿颇受时人推许。<br></div><div><b>兄班固(32年-92年)。</b>字孟坚,东汉历史学家,《汉书》作者。与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合称为汉赋四大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后来张衡写《二京赋》、左思写《三都赋》,都受他的《两都赋》影响。《答宾戏》依仿东方朔《答客难》,表现自己"笃志于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br></div><div><b>班昭(49年-120年)。</b>字惠班,另名姬,东汉文学家、史学家。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历史学家。曾著《女诫》七篇,有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作为一个女子的行为准则。<br><b>班勇(生卒年不详)。</b>字宜僚,东汉将领。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126年)大破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著有《西域记》,为《后汉书.西域传》所依据。<br><b>无双谱(书影)。</b>《无双谱》是清代金古良创作的浙派版画,本页描绘的是东汉名将班超戎装图。<br></div> <div><b><br></b></div><b>求学。</b>"以武立家,以文兴家"是班氏家族共同的记忆。"武"以传忠义、果敢之品德,重边防之思想,"文"以通世情,知进退,善守心,不阿世,有容仪。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后汉书.班梁列传》)班彪去世后,班家家道中衰,班超随母亲、哥哥在洛阳生活,受家风熏陶,班超有文士的浩然之气,直言敢谏;有武士的英豪之气,效命沙场的侠肝义胆,智勇果决;有忠烈的赤心报国,绝域建功。<div><b>从戎。</b>《东观汉记.卷一六.班超传》载,东汉时班超因家境贫困,只好"为官佣书",接受官署的雇佣,从事抄抄写写的工作,换取一些薪酬供养母亲,以减轻哥哥班固的负担。但他很有志向,不甘心在笔墨间虚度一生。一日他实在无法忍受一笔一划的抄书工作,便把笔扔在地上,仰天长叹:"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同人皆讥笑,班超慨然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于是决定从军报效国家。这便是成语"投笔从戎"的由来,意即弃文从武,放下笔杆参军,该典故千百年来不断被后人引用。<br></div><div><b>后汉书。</b>南朝,范晔编撰。</div><div><b>汉纯铜鎏金鼎(仿制)。</b>1933年出土于原南阳县石桥镇南门外东汉墓,南阳市博物院。<br></div> <b>青铜戈(仿制)。</b>1985年征集,现藏于绍兴博物馆。<div><b>班超发怒(书影)。</b>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的《班超》,描绘了班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过程中的场景。<br></div> <b>汉青铜凤鸟灯(仿制)。</b>1972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1号墓,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div><b>班超出使西域图。</b></div> <b>汉兽头玻璃杯(仿制)。</b>1956年出土于西安市未央区秦阿房宫遗址,西安博物院。<div><b>彩绘鹅形洗(仿制)。</b>2017年出土于南昌汉代海昏侯遗址,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br></div><div><b>汉陶卧马(仿制)。</b>1940年出土于四川省乐山市麻浩崖墓,四川博物院。<br></div><div><b>铁辅首(仿制)。</b>1985年征集,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br></div><div><b>青铜戈(仿制)。</b>1985年征集,绍兴博物馆。<br></div> <b>班超投笔丛戎雕像</b>。班超因力家庭贫穷,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div><b>班超出使西域。</b>伊吾卢(今新疆哈密市)偏师出击立战功/鄯善(今新疆若羌附近)以少胜多收鄯善/于阗(今新疆和田地区)破除迷信/疏勒(今新疆喀什)盘槖城所在地降服兜题。<br></div><div><b>丰功。</b>班超出使西域第一站到达鄯善。班超面对人数多于自己且如狼似虎、傲气逼人的匈奴使者,凭着超人的胆识和谋略,仅带领36人,以少胜多收复了鄯善,使西域诸国叹服不已,认清了汉朝的声威,终于下决心归汉。班超凭借智勇,先后使鄯善、于阗、疏勒恢复与汉朝的臣属关系。永元六年(94年)秋天班超调发龟兹、鄯善等八个属国的部队共七万人,进攻焉耆、危须、尉犁。最终西域诸国都重新归附了汉王朝。班超出使西域是历史上的大事件,对攻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的融合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br></div> <div><b>韬略</b>。东汉时期匈奴势力衰落,西域难以控制。班超于是越过葱岭,抵达悬度(古山名,今新疆塔县西南200公里);改立国王,安抚人民。不惊动中国,不派遣军队,而使远夷和睦,异族同心。班超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因而战必胜,攻必取。维护了东汉的安全,加强了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卓越贡献。<br></div><div><b>乞归。</b>东汉和帝时,班超在西域衔命奔波已将近30余年,以古稀之年迈,仍殚精竭虑,但终感体力难支、精力不济,难以很好履行都护职责。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上书归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资治通鉴班超告老归国》)永元十二年(102年)班超返回洛阳。班超的出使及都护西域,不仅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而且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br></div><div><b>兰台令史。</b>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起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今史。《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永平五年(63年)他的哥哥班固被征召任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同到洛阳。他家里很贫困,常为官家雇佣抄书,以其所得来供养母亲⋯⋯过了很久,显宗问班固:"你的弟弟在哪儿?"班固对显宗说:"他在给官府抄书,得点钱来供养老母。"显宗就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br><b>假司马。</b>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造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永平十六年(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起用班超做假司马(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让他率领一支军队攻击伊吾卢,在蒲类海作战,斩了敌人很多首级回来。窦固认为班超很有才能,派遣他和从事(即"从吏史",亦称从事掾,是汉代刺史的佐吏)郭恂一道出使西域。<br></div><div><b>军司马。</b>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造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班超便把这个事公开,并加以抚慰。于是鄯善王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班超回来把这件事禀报窦固,窦固大喜,详细地把班超的功劳奏明皇帝,并要求另外选派使者出使西域。汉明帝赞许班超的气节,下令给窦固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吏,为什么不选,却要另选他人呢?现在任命班超为军司马,让他去完成未完成的功业。"班超再次受命出使西域。<br><b>将兵长史。</b>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建初八年(83年)任命班超为将兵长史,借用鼓吹幢麾等旌旗乐器,任命徐干为军司马。另外派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大小昆弥以下官吏,都赐以锦帛。<br></div><div><b>都护</b>。明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乃以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拜白霸为龟兹王,遣司马姚光送之。《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永元三年(91年)龟兹、姑墨、温宿都投降了,朝廷任命班超为都护,徐干为长史,立白霸为龟兹王,派遣司马姚光护送他。<br><b>定远侯。</b>不动中国,不烦戎士,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而致天诛,蠲宿耻,以报将士之仇。《司马法》曰:"赏不逾月,欲人速睹为善之利也。"其封超为定远侯,邑干户。《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不惊动中国,不派遣军队,而使远夷和睦,异族同心,达到了施行讨伐,洗雪旧耻,替将士报仇雪恨的目的。《司马法》记载:"赏赐不超过一个月,是要让人们看以为善的好处"。现在封班超为定远候,食邑千户。<br><b>射声校尉</b>。超在西域30年。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后汉书》卷47《班梁列传》<br>译文:班超在西域活动约三十年。永元十四年(102年)八月回到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br></div><div><b>汉墓出土编钟仿制品。</b>汉墓出土的编钟,其纹饰包括龙纹、云纹、蟠螭纹和蟠虺纹,延续了先秦编钟纹饰的遗风。<br></div> <b>汉玉瓶(仿制)。</b>1975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家湖曹墓,现藏于湖南省长沙市博物馆。<div><b>玉棕(仿制)。</b>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现藏于河南博物院。<br></div><div><b>汉玉耳杯(仿制)。</b>1984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现藏于徐州博物馆。<br></div><div><b>汉玻璃角杯(仿制)。</b>1983年出土于广州市南越王墓,现藏于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br></div><div><b>汉画像砖(仿制)。</b>1953年出土于四川省德阳县,现藏于四川博物院。<br></div> <b>汉代管职表。</b><div><b>班勇(生卒年不详)。</b>字宜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名臣班超少子,东汉将领。汉安帝时,匈奴攻扰西域,他任西域长史,将兵五百人前往西域,与龟兹合兵击走匈奴伊蠡王。永建元年(126年)大破匈奴呼衍土,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班勇成长于西域,深悉西域道里、风土和政治情况。他能武也能文,曾将白己在西域的见闻,写成重要文献《西域风土记》。该书内容广博翔实,囊括了自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至安帝延光四年(125年)整整100年的西域诸国概况,涉及到诸国的地理方位,道里记程、山川形胜、人口物产、风土民情、宗教信仰、人物事件、王位更迭、争战讨伐,历史沿革等。此外他还填补纠正了《汉书西域传》记载之疏漏与舛误,成为南朝宋人范晔撰写《后汉书西域传》的宝贵资料。<br></div> "定远泽风"楼。 楼内展示的对班超的评价标语。 盘橐城内景色。 反映班超经营西域的雕塑。 盘橐城内景色。 盘橐城内36位英雄的雕像。 定远侯班超像。 盘橐城内景色。 盘橐城内景色。 盘橐城内景色。 盘橐城内景色。 <b>盘橐城遗址公园(艾斯克沙尔古城)考古调查勘探情况说明。</b>通过本次勘探,我们初步掌握了探区内的地层堆积和遗迹埋藏情况。为研究盘橐城遗址公园(艾斯克沙尔古城)的历史文化提供一些数据与资料,为今后的保护与发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根据我们对项目地块内的勘探工作分析,本着"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对勘探区域内发现的遗迹现象如下建议:本次在勘探范围内共发现的1处夯土及1条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向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报批手续,并依据批复意见做好下一步的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工作;在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复下达前,项目建设单位应保护好现场,避免国家文物遭受破坏及盗掘;基于地下文物埋藏具有的不确定性以及考古勘探工作的局限性,考古勘探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差或遗漏,因此在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如另有古代文化遗存发现,建设单位应立刻停工并及时告知相关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待对发现的古文化遗存妥善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遗址遗迹分布图。<div><b>盘橐城遗址公园(艾斯克沙尔古城)剥除段墙体说明。</b>2023年10月喀什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依据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批复文件组织工作人员对城墙西侧段进行局部剥除,现呈所示为剥除后现状,依据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2018年从该段城墙墙体基础文化层与墙体夯层中采集骨渣的碳十四测年鉴定可知自豁口缺失处与紧邻北侧残垣为宋代所筑,可见明显夯筑痕迹,方式为板筑。残垣右侧起伏状处为现代所筑,夯筑方式与夯层皆存有明显区别。剥除段城墙南北两侧完整墻体皆为现代所筑。城墙原貌照片/城墙剥除前照片/城墙剥除后照片。<br></div> <b>城墙遗址。</b><div><b>历史沿革。</b>艾斯克沙尔古城(盘橐城)位于喀什市东南郊多来</div><div>特巴格路64号,地理坐标为北纬39°27'11.9",东经76°00'02.9",海拔高度1267米。该城是汉唐时期的古遗址,兴盛于汉晋时期,到隋唐时期逐渐废弃不用。在维吾尔语中"艾斯克沙尔"意为废城、破城之意。对艾斯克沙尔古城的考证,目前观点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该城为东汉时疏勒国的乌即城;第二种观点认为该城是唐代的疏勒镇;第三种观点认为该城是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喀什信仰佛教的统治者诺和脱热西提所筑的城。不管哪种说法.艾斯克沙尔古城均反映了喀什曾经的繁荣,见证了喀什历史的变迁,蕴涵着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当地群众普遍认同该城是东汉班超驻守过的"盘橐城",为纪念这位东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褒扬班超维护祖国统一的功绩。1957年1月9日艾斯克沙尔古城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8月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有自治区博物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喀什地区文管所组成的普查队对古城进行了调查,调查资料刊登在《新疆文物》1993 年第3期《喀什地区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上。1994年喀什市人民政府在盘橐城遗址上兴建了班超纪念公园,并以盘橐城命名。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喀什地区文物普查队对古城进行了复查。2018年4至5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处城址进行了调查。<br></div><div><b>艾斯克沙尔古城遗址现状示意图。</b>2017年《艾斯克沙尔古城墙抢救性维修保护工程勘察报告》中测绘的古城墙遗址。<br></div><div><b>汉代盘橐城示意图。</b>据相关专家推论,古城原有的面积至少在150-200亩左右。<br></div><div><b>根据伯希和所绘制的古城墙遗址示意图。</b>1905年法国人伯希和绘制过艾斯克萨尔古城遗址图,当时所存两段城墙,边角有瓮城残迹,北墙长287米,西墙长205米,墙基厚约7米,东面吐曼河,北面为黄土高埠,南面悬崖,生临克孜勒河,此城当时修筑在易守难攻的高地上。<br></div> 盘橐城内景色。 <b>临冲吕公车。</b>所谓"临冲"即指古代的两种战车。而"吕公"指姜尚姜太公,因其受封于吕地,所以尊为"吕公",相传此车便是由他发明的。实际上临冲吕公车最早成型应该追溯到宋代,明代才有较多应用。<div><b>旋风炮车</b>。是三国时代马钧发明的,它外形类似风车,实际上就是一个离心拋石车,利用离心力将石块投出。所谓"旋风炮"其实是古代的抛石机变形,主要用于攻打城寨要塞,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攻战武器。<br></div><div><b>狼牙拍车</b>。属于守城兵器,后来装上车轮可也用作于攻城兵器,狼牙拍面钉满尖锐铁钉以加强杀伤力。敌军攻城或作战时,将拍放下,通过自身重量及锋刃杀伤敌人。拍完之后,再用滑车上的滑轮将其拉上来随时准备下一次进攻。<br><b>巢车。</b>是用以登高观察敌情的车辆,车上竖着两根柱子,柱子顶端设有滑轮,通过滑轮吊起"板屋"。攻城时士兵可在升起的板屋里对敌进行瞭望敌情,车上高悬的板屋远观"如鸟之巢",故名"巢车"。<br></div> <b>云梯车。</b>云梯是中国古代在攻城战中用以攀登城墙或侦察敌情使用的攻城器械。后改进加入车轮形成云梯车,车厢用粗木作成底板和立柱,下面有六个车轮,梯身采用中间以转轴连接的折叠式结构,降低了高度,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难度,避免在登城前过早与城缘接触遭敌破坏。<div><b>狼牙拍车。</b></div><div><b>撞车。</b>中国古代一种城战攻防兵器,由撞锤、锤柄、支架等几部分构成。撞锤多为木制或铁制,攻城时用其撞击城门或城墙,以便打开缺口,攻入城中,撞车在城防时也可使用,是对付云梯的有效武器。</div><div><b>连弩车。</b>是由可同时发射几支箭的连弩加上车架构成,最早出自战国时代,而在西汉时代连弩已用于实战。属于大型的床子弩类,有《墨子》备高临篇记载的连弩车,在《淮南子》犯论训中也有有关连弩的记述。是古代战争中重要的攻战武器。<br><b>木幔车。</b>攻城战中防守用的大型盾牌,它的幔用木板制作前面带有尖锐部分可用以遮挡守城敌军发射的箭和石弹的一种防护兵器,在接近城墙时,用以遮挡攻城敌人射来的箭和石头,能有效保护幔后边的士兵。<br><b>塞门刀车。</b>属子车载城防武器,塞门刀车多采用坚实大木制作而成,为两轮板车形,挡墙上密布尖刃。平时停放城门旁侧。当攻城敌军即将攻破城门时,将其移至城门处,既能借车身运动之势撞刺攻城敌军,又可将城门堵塞,塞门刀车也可用于营寨的守卫,以及在巷战中封锁道路。<br></div> <b>饿鹘车。</b>是一种作战工具,用来冲击防守工事,撞杀敌人。其中的"鹘"是鸟名,"饿鹘"是说这种器械工作时,如同饿鸟啄食一般。车上长杆既可以前后往复伸缩,又可以左右旋转,长杆前的巨铲,冲击防守工事,撞杀敌人。<div><b>投石机车</b>。又称炮,是利用杠杆原理拋射石弹的远程攻击性武器,因抛石机没有机动性,主要用于攻打城池或守城之用。防御使理时,设置在城中,由城墙上的观测手校订坐标瞄准进行发射,可压制和摧毁敌人的大型攻城兵器,后来加入车轮和顶部设置旋转机构,非常灵活也成了进攻的武器。<br></div> 盘橐城景色,图6位宋代城墙。 盘橐城景色。 盘橐城景色。 <b>汉代制陶文化展示。</b>本展区艺术地还原出汉代盘橐城内陶窑手工作坊的生产、存储、运输场景,展现出当时西域与内地在制陶手工艺上的一脉相承。 <b>土陶遗韵文化展示。</b>本展区营造了一个土陶坑址遗迹场景。陶罐艺术雕塑取自于中原地区汉墓出土的陶罐,以及喀什地区博物馆馆藏唐代单耳红陶罐(巴楚县托库孜萨来遗址出土),通过器形与材质上的相似性,体现出汉唐时期喀什与内地制陶手工艺上的一脉相承。 土陶遗韵文化展示。 <b>汉代土陶文化。</b>本展区艺术再现了汉代喀什土陶市集的交易场景。<div><b>唐代土陶文化。</b>本展区以唐三彩和唐代相关土陶器形艺术再现了唐代喀什土陶市集的交易场景。<br></div> 唐代土陶文化。 <b>"和远门"艺术牌坊。</b>"和远门"取名出自于《后汉书.班超传》汉和帝评价班超"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句,也为纪念"定远侯"班超。和远门设计取意于汉代长安城门,以艺术雕塑景观方式营造出一个融古典与现代为一体的游客打卡场景。 和远门。 盘橐往事。 15:13分离开盘橐城,回酒店休息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