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初中往事

豪放君

<p class="ql-block">  涪陵五中经过几十年的变化,现已成为重庆市重点中学之一。笔者通过对上个世纪 70 年代读书的一些往事,表达自己对初中时光的真挚情感和无比的怀念。</p><p class="ql-block">(一)70 年代 五中教学模式今非昔比</p><p class="ql-block"> 在涪陵这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里,有一所中学,它和清华同一年建校,历经 100 多年 风雨沧桑 ——涪陵五中。1970 年,正直我读初中,记得受“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影响,学校注重文、体发展,强化“工、农、兵”思想教育,从而忽略数、理、化教学。据说当年学校那块坝子是学生们用劳动汗水浇灌出来的,学生挑鹅卵石、河沙及熟石灰,用这三种原料搅拌成三合一泥,填抹在地上干后变得很坚硬。学校有自己的农场,位于涪陵鹅颈关农村,让学生瓣包谷、挑粪、挖土等。下工厂到海陵厂,搬运汽车零配件,了解其生产过程。参加军训,涪陵至南川“拉练”,体验部队生活。对于哪些有文艺、乐器、篮球等爱好的学生,学校尤为重视并加以表扬,在自己下乡当知青时还真学会拉二胡、吹笛子及口琴,也算是一两门爱好,以弥补初中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现在教育模式和我们那个时代大不同,尤为重视考大学的升学率。几乎没有逃学的孩子,没有一个家长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惜花钱做课外补习。反观那个年代,每个家庭子女较多,一般有好几个,无论是教育还是关爱程度,都不及独生子女这代,也延续到孙子辈,乃至学前儿童,上学放学用小车送接。因为谁都不愿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他们被宠爱惯了,同时也因他们受到严格的教育,学习任务繁重,箍得太死了,使他们的童真过早被夺去,可以说他们并没有我们那时 快乐。</p><p class="ql-block"> (二)升学街</p><p class="ql-block"> 每天我背着书包上学,要路过一条石板路,名叫升学街,附近紧挨秋月门长途汽车站。此街长大约有800米,外侧是斜坡,没有护栏,有的地段非常危险,遇到下雨天,走路不小心,一失脚就滚下坡底,不摔个半死半活才怪。该街内侧汇集居民住房,清一色木板房结构。有开设理发店、小店铺、面馆、木制及竹制品店、锅碗瓢盆小店等。每次我都是快速路过,无心观顾周边境况,生怕迟到。从哪些石板破损程度看,这条街差不多上百年的历史,它是涪陵通往荔枝园郊区最早的老路。多少代人的孩子就读五中,都经过此路,成为众多老涪陵人心中难忘的印记。随着三峡大坝修建,升学街、秋月门汽车站早已不复存在,伴随涪陵五中校园建设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地盘扩大了,教学楼、操场、篮球场、食堂等设施焕然一新。唯有那颗百年黄果树依然在原地被保留,那不仅是五中的象征,也是我们这辈心中挥之不去的存在。</p><p class="ql-block">(三)学校的钟声</p><p class="ql-block"> 每当上午 7:45,从五中校园里传来“铛、铛…”有节奏的声音,方圆几百米远的地方都能听见。那时学生背着书包走路上学,路途远的需提前 1 小时上路。为了及时赶到学校,部分孩子在路上随便买点早点吃,如:烧饼 、包子、馒头、发糕、酥卷、糍粑块等,边走边吃。听到急促的钟声,一刻也不能耽误,要快马加鞭地直奔校门。从碎片的记忆中,理出无人不知晓的敲钟老头。他有只眼睛是瞎的,体格健硕,身穿蓝色中山装,头戴帽儿。敲钟地点在五中侧门下坡至底的一块平地上。那老头拿着铁榔头快步过来,对准悬挂在铁支架下的钢轨(约 1 米多长),有节奏地用力敲打。我曾近距离领略敲钟场面,那撞击声响得如雷贯耳,仿佛耳膜被振破。我急忙蒙住耳朵,赶紧躲开。如今那条钢轨连同敲钟人早就被淘汰了,校园上课普遍播放“同学们上课时间到了,请回到教室上课”。若干年后,想必那敲钟老头晚年大概率会是个聋子。</p><p class="ql-block"> (四)电影院烧饼</p><p class="ql-block"> 每天 我上学最迟不能晚于7 点,有时来不及吃早饭,路过电影院对门茶馆门前,从兜里掏出八分钱买块烧饼,边吃边走。烧饼呈三角形,由一块大圆饼切成 8 刀而成。用老面发酵的面做,里面夹一层猪肉颗粒,有葱花,花椒粒,烙出的烧饼味道至今难忘。那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吃肉凭肉票买。烧饼夹心一般用“朝头肉”即老肉,当时这个部位的肉并不被人们看好,卖价相对便宜点。现在涪陵城打着“电影院烧饼”招牌好几家,但无论哪家,烧饼味道都不正宗,原因之一就是舍不得用老肉做馅,因它比较贵。“电影院烧饼”已深刻在老涪陵人的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五)语文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的语文老师姓刘,来自山东,一口北方普通话,非常好听。皮肤显得黝黑,与雪白牙齿形成鲜明对比。走路有点特别,拖步行走,感觉左脚踩不实。他老婆长得漂亮,驼峰鼻,大眼睛双眼皮,皮肤雪白,身材突凹有致,也是同校的数学老师。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我们涪陵县城来了,很同情他两口子来异地支教,饮食习惯及气候条件他们未必能适应。最深刻印象是刘老师在讲鲁迅的“闰土”一文时,充满深情和激动,情不自禁地眼泪盈眶,几乎感动了全班同学。</p><p class="ql-block">(六)不能触碰的男女界线</p><p class="ql-block"> 初中处在青春懵懂期,那时男女生界限特别分明,女生坐过的凳子,男生不能坐,否者被嘲笑和鄙视,这是贫乏文化的表现。坦率地说,我唯一的、纯粹的初恋始于初中。有个女同学她的样子和名字一直留在我心里,等我考上大学,回家探亲,得知她已嫁人,感觉很失落。男儿志在四方,我在东北漂泊二十几年再回故里,偶然在街上遇到她,并表白对她多年的爱慕之情时,她很受感动,并说谢谢。因愚昧无知,那时男女生关系很拘谨和别扭,还闹出大胆的男生替人传递条子给女生的笑话,这是真实事例。而这位男同学在一次同学聚会上,见到我抱头大哭,顿时把我弄懵了,问何原因,他说太怀念初中时代了。</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属于我们的青春年华再也找不回来了,今提笔书写不仅是对初中的美好回忆,也是对过去真挚情感的释怀。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这辈上大学的人很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读完初中就下乡当知青,吃苦较多,但也把我们培养出坚强的毅力。我们是共和国长子,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和贡献。虽然现我们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愿我们这代人的付出能被历史铭记。</p> <p class="ql-block">教学主楼</p> <p class="ql-block">黄果树及敲钟之地</p> <p class="ql-block">升学街入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