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岁月如梭。1965年7月28日,我们满怀激情,自愿告别天津的都市生活,奔赴内蒙古五原县土壤站插队落户,将青春与汗水挥洒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转眼六十年过去,无论离别多么漫长,对五原——我们第二故乡的思念从未断绝,故乡的身影常在梦中萦绕……</h3> <h3>津门策马赴西疆,<br>五原荒滩岁月长。<br>锄月垦荒披冷露,<br>围炉问暖沐晴阳。<br>乡亲厚意融冰雪,<br>我辈青春染绿黄。<br>六十春秋情未改,<br>感恩永记在心房。<br></h3> <h3>2015年,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我随天津市眼科医院“光明大巴”重返五原为老乡义诊及捐献衣物。</h3> <h3>当看到五原县政府大门上高悬的横幅——“热烈欢迎天津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再回第二故乡五原”,</h3> <h3>以及电子屏滚动的“五原人民热情欢迎天津知青回家,再寻青春奋斗足迹,再忆五原激情岁月”时,我热泪盈眶。这是我献出青春与热血的地方,这是我魂牵梦绕的故土——我回来了!</h3> <h3>2017年8月,借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东风,五原县政府盛情安排了天津知青的回访活动。金万英、任宣兰、张秉公和我,与四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津知青一同奔赴五原。我们受到了贵宾般的礼遇:参观访问、参与庆典,一路有专车开道、警力保障、绿灯畅行。客车上矿泉水充足,座位舒适,每车都有政府工作人员悉心组织。宽敞的宾馆房间里,摆满了五原特产葵花籽、瓜果和矿泉水。从县领导到大队、小队,老乡们的热情款待让我们处处感受到如功臣般的欢迎与认可,深深感动于怀,恍如真正归家。</h3> <h3>坐在熟悉的炕头与老乡共叙旧情,那一幅幅画面,一段段往事,鲜活如昨,令人久久不能忘怀。</h3> <h3>2023年12月23日,我有幸受邀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天津知青•情系五原暨五原县(天津)招商引资推介会》。</h3> <h3>五原县阿其图书记亲率38人团队来津看望我们。刘东副县长、郝耀芬的发言,对我们当年奉献给予的充分肯定与褒奖,再次深深打动了我。半个世纪过去,第二故乡的人民依然念念不忘我们这些老知青,这份深情厚谊,是血脉相连的亲情!推介会上,欣喜地了解到五原众多企业蓬勃发展,倍感欣慰。</h3> <h3>阿其图书记在知青座谈会上诚挚邀请我们“常回家看看”。我衷心期盼在有生之年,能再回第二故乡,亲睹五原的沧桑巨变与壮美风光……</h3> <h3>今年,正值我们下乡六十周年。2025年5月28日,我们提前举办了土壤站一队知青上山下乡60周年庆典聚会,活动圆满成功。</h3> <h3>这跨越一个甲子的庆典,不仅牵动着我们老知青的心,也连接着知青二代的情谊。聚会前二十天里,群内同学们的互动、联系、沟通与祝福不断;贾启燕这位“知青的孩子”一封才情洋溢、寓意深刻的信;多年来我们与五原乡亲们持续不断的情感联络——这一切都印证了我们六十年走过的路,意义非凡,无怨无悔!</h3> <h3>当看到知青后代张慧珍费力抱来的鲜花,听到她一声“祝福爸爸妈妈们”时,大家心中百感交集,激动万分,暖流涌动,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h3> <h3>“谢谢慧珍的祝福!”是那一刻大家共同的心声!</h3> <h3>感谢现场连线的多位同学!电话、视频、语音……线上线下交织,不仅扩大了聚会的参与度,更是我们借助网络实现瞬间连接、便捷沟通的生动体现。</h3> <h3>最近聆听了一曲《知青的小屋》,其歌词深深打动了我。我特意制作了一个视频,以纪念这下乡六十周年的岁月。</h3> <h3>制作过程中,思绪万千,已有好几位知青朋友和五原的父老乡亲驾鹤西去……谨此祈祷天国的亲人们一路走好,也祝愿健在的我们吉祥安康!<br>陈平<br>2025.7<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