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凡提及睡莲,必会说到莫奈,尤其那些游记文章,说哪里哪里的睡莲开了,仿如闯进了莫奈的花园。前段时间听广美老师讲座,其中讲到莫奈时,也讲了其《睡莲》组画的其中几幅,由此,我对莫奈的花园充满了好奇:“其花园的睡莲究竟是如何的呢?”于是,我便从网上搜了一下,看到他的池塘睡莲组画有两百多幅、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感觉他是真喜欢他的这个睡莲池啊!早看晚看,阴看晴看,风中看雨中看,时看时新,时看时美,时看时感,便有了这两百多幅的《池塘·睡莲》作品。</p><p class="ql-block">我对华植景观园内小池塘的睡莲好像也是如此。每每进得园来,必拐到池塘边看一下,有时会在池塘边的石凳上坐下来,静静地观赏,感受那份宁静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景观园里的这个池塘很小,而一座小桥又将其分成了两部分,东边的是睡莲池,西边的是荷花池,故而睡莲池就更小了,真是一眼望到头。睡莲池的景观,竟也因睡莲品种和其他植物的缘故,呈现出时时的不同。</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均以其认知在观天感地,无关乎对错、深浅,只因世界太辽阔而又深奥,无法看到全貌而已。芸芸众生皆似盲人,对事物的认知、感觉均如盲人摸象,摸到哪里就认为是哪样,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这种现象在摄影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呈现出来的景观大相径庭,但那又有何妨呢!</p> <p class="ql-block">前两天读一位美友的文章,其观点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我们以镜头抚摸花影、挽留流云,只为证明自己曾在此处深情地活过、注视过。”当我将镜头对准那些花花草草时,心中想到的是那些我曾读过、背过的诗词歌赋,头脑中盘旋的是那些美好的画面,故而想将那些文字、场景具象到我的照片中,虽然不如名家优作,但那是我曾在此处深情而又热烈地活过、注视过的凭证,并且愿意将这份心情、视野与他人分享。</p> <p class="ql-block">翻开三千年来的诗词歌赋,无不记载了春花秋叶,子曰“诗以言志”,歌的是花草,颂的是对生命的热爱、世间的美好,正是因为先民们曾如此深情而又热烈地活过、注视过,才会把这些过往化作诗词歌赋流传至今。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我们拍的是花草,记录的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美好,颂的是盛世华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