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富春江”,每当这三个字浮现在眼前时,我的思绪都会被卷入一幅流动了千年的青绿长卷。这条流淌在浙西山水间的江,早已超越地理概念,成为东方美学和隐逸文化的符号。这里的山水之美和慢生活节奏,都非常让人治愈,逃离了都市的我们来到这里,在感受了自然和人文之美的同时,还放松愉悦了自己。我很认同北欧人的那句古训:“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所以,我很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这美丽的富春江畔,看风景,品人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芦茨村</p><p class="ql-block"> 2011年的“十一”长假,为了避开沪杭高速公路上的行车高峰,我们四位朋友一大早起程,驱车前往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浙江桐庐富春江畔的芦茨土屋。一路上聊天、听音乐、观风景、品味各式各样的美味小吃,四个多小时后富春江畔的美景便映入眼帘。顺着江边上幽静的盘山小路绕行了十几分钟后,我们的车子终于开进了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芦茨村。</p> <p class="ql-block"> 芦茨土屋是村上的一户人家,是一座依山面水的别墅式的小旅馆,除了餐厅、客厅外,还有八套错落有致的客房,我们预定的是楼上楼下的“朝花夕拾”和“花样年华”两间。走进“朝花夕拾”,“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映入眼帘,一张大床占了半间屋子,紫檀雕花的桌、椅、床、橱琳琅满目,纱灯红炷、花幔红墙洋溢着喜庆气氛,只有一件摆在窗子下的双人红皮沙发,才略微透出一点现代的气息。放好行李,上楼去参观朋友住的“花样年华”,进门后看到的是一块白色照壁,绕过后才看清室内的纯西式白色装修,宽敞明亮,与“朝花夕拾”一起构建出中西合璧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安顿好行李,我们冒着小雨走过一段露天的碎石路,上二楼来到了一间白里泛黄的半开放式竹木餐厅,走到阳台凭栏望去,好一幅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画卷,云烟掩映着起伏丘峦,近树远山间的江流上渔舟点点。在淅淅沥沥雨声中,餐桌上已摆上了五六样乡间菜肴,其中的土鸡煲汤真是香气四溢。美味佳肴,加之秀色可餐,真可谓是人生几何啊?!吃好午餐,由于雨水变大,下午我们就开始打牌,窗外的雨声和朦胧的雨景,渐渐地消除了我们心中因都市喧嚣而带来的烦躁,心中又多一份宁静和愉悦。玩牌到深夜时外边还下着细雨,因打算第二天还要到山里转转,于是洗漱休息,一夜无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白云源</p><p class="ql-block"> 酣睡到天明,醒来时隐约地听到窗外的鸡叫声,天已大亮。起床洗漱后共进早餐,白米稀粥、小笼油条、红署、花生、雪菜、笋丝各取所需。睡好吃好后的我们神清气爽,于是背好行囊踏上行程,目的地是距土屋约三十分钟车程的国家四A级景区——白云源。当车子沿着盘山路爬行时,我们一边观赏着窗外郁郁葱葱的秋色,一边念叨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诗句,体会着当年杜牧创作《山行》的感受,也感受到了现代人可以乘车上山的优越。</p><p class="ql-block"> 停车后又登上一段陡坡,买票进入景区。坐了一段电瓶车,路过溪水长流、乱石嶙峋的“鸳鸯潭”,沿着山谷小路步出“小龙门”,又爬上一段高坡后,面前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平地,驻足四望,顿感秋风送爽,心旷神怡。少歇之后又继续顺流而上,前行了二、三十米绕过一段山壁,眼前突现一坐高峰,举头仰望,只见山顶云雾缭绕,山间树大林密,山腰处的石阶和栈道上,依稀可见小虫般的游人在“蠕动”向上。山顶上的飞瀑轰鸣而下,在潭底激起浪花无数,碧水深潭中隐约还可以见到游动的鱼群。这里便是白云源“大龙门”。再往上就是白云源的主峰观音尖,海拔1200多米,是富春江上第一高峰。四个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就此“高山仰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香樟石舍</p><p class="ql-block"> 找了一家农家乐用完中饭,离开白云源景区,驱车前往香樟石舍。据介绍在桐庐至义乌的公路旁,有一棵千年香樟,枝繁叶茂,根深蒂固。巨大的树根部有一段缓慢流淌的溪水,溪流之上悬空搭建了一座石屋,这便是香樟石舍。由于车载导航仪对新路不熟,开车兜了近一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 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景美不怕路程远。我们一下车,就被这里的美景震撼了,真可谓是天工之巧与巧夺天工的完美结合。坐在石舍的咖啡吧里往窗外望去,只见静静流淌的浅溪下面,一条可以行车的小路向两岸延伸,一排可供行人渡溪的石墩将碧绿的溪水梳理得井井有条。平如镜面的溪水下游漂浮着一只竹排,石舍的主人正在竹排上撑浆嬉戏。看到我们到来,热情的主人赶紧上岸,为我们每人捧上一杯热茶,茶杯上还印着一些“不要与地球人计较”之类的有趣调侃,仿佛这里真的是人间仙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严子陵钓台</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早起,我们从土屋出来,踏着秋露斜行穿过小路,眼前是一片荡漾着涟漪的江面,通往江边的台阶上,一只“踱步”的公鸡不时地回头看着我们这些陌生的访客。顺着台阶下到江边,小心翼翼地踏上一只小舟,终于可以亲密地接触一下这令人陶醉的富春江水了。这里应该就是南北朝时期吴均曾“从流飘荡”过的地方,他在《与朱元思书》中所描述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也正是我们徜徉在江边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上岸后又上了一段山坡,看到许多小刺猬般的毛栗子散落在地上,按李时珍说法:“以袋盛生栗,悬挂风干,每晨吃十余颗,久必强健。”我们当然等不及风干,拨开一颗放入口中,果然是满口的清香。</p> <p class="ql-block"> 从山坡下来往回走时,只见雾蒙蒙的江面上有一座高大的亭台,与亭台相连的单拱桥横越江面,一直延伸到对岸的白墙黛瓦。据《后汉书》记载,约2000年前,曾与东汉开国皇帝同榻而卧的名士严子陵先生,放弃高官厚禄,归隐垂钓于此。严子陵素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少时同学,刘秀登基后多次高位聘请,经历过王莽篡汉的他可能是看穿了宦海沉浮,最终远离帝乡,选择了隐姓埋名,隐居在富春山终老一生。差不多又过了1000年,北宋范仲淹到这里做官,因仰慕老先生的淡泊名利,修建了此台,这便是著名的严子陵钓台。</p> <p class="ql-block"> 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诗仙李白,也羡慕严子陵是“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长揖万乘君,还归富春山”。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宋代范仲淹赞严子陵为"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创作了“画中兰亭”的元代画家黄公望,在完成他的《富春山居图》时,严子陵的故事也一定会令他五味杂陈、感慨良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有所领悟</p><p class="ql-block"> 回到上海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历代有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推崇严子陵,但又有几人真的抛弃了功名利禄呢?而现实中像我们这样的小人物,又该怎样面对功名利禄和自己的生活呢?” </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如果不是天生就家财万贯的富人,要活得有质量有尊严,在成长的过程中当然要追求功名利禄,考大学找工作,然后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这是安身立命和保全家庭的基础。另一方面,即使是家资巨富,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和名望,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这些都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但是,过度地追求功名利禄,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本末倒置的有害行为。一方面,物欲横流如果不加约束,甚至是“唯利是图”或“唯名是尊”,必将损害他人甚至是国家的利益,并大量地占用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自由的时间,为蝇营小利而利令智昏,为狗苟小名而沽名钓誉,这些都是舍本求末的歪道。另一方面,对功名利禄的永不满足所带来巨大压力和焦虑,会严重地损害执迷不悟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正如《不足歌》所唱的“……一日当朝为宰相,还想称帝能登基;做得君王犹不足,更盼长生不老期;访仙求道寻丹药,可怜小命归了西。” 当人生目标完全被功名利禄定义,人就成了它的奴隶,失去了真正的自主和自由。</p> <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我们退休之前,不妨求取功名,力所能及地多做一些利己利人的好事,而退休之后,便可以寄情山水和笔墨,心无旁骛地去寻找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既然退休前“长恨此身非我有”,退休后则可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