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这首诗为唐·杜甫在《望岳》三首中的第二首。 在上一篇《西岳华山(2)》中,我提到虽担心天黑前到不了东峰,却还特意绕行中峰。然而,在经过玉女宫时,步履匆匆中,我的注意力被在高崖脚下搭建帐篷的年轻人所吸引,没有注意到左侧门楣上的‘中峰’二字,从而错过了与中峰相识的机会。我担心山顶上从垂直近7、80度的崖上掉石下来砸伤他们。 第二天,我从东峰饭店正院门出来,沿着二仙坎向南下行,参观了昨天因赶时间而未游览的几个景点。在刻有‘华山论剑’字样的观景台停留片刻,然后前往开凿于明朝万历八年的迎阳洞,那里早已被改建成宾馆。最后,我没再上东峰,而是走了从二仙坎到细莘坪的石径。 在细莘坪处有指示牌,我确认昨天并未到达此处。辨认清楚后,我选择沿着石阶前往中峰,而向左走则是通往北峰的下山路。虽然北峰也是我的目的地之一,但它为在华山行程中的最后一站,那里有最早开放的上下山索道——北峰缆车上站。 我虽嫌华山中峰低矮其貌不扬,但不想和华山五峰之一的中峰,或玉女峰擦肩而过,错失机缘。何况玉女峰还有玉女宫,玉女宫有由宋代人撰写的《太平广记》卷五十九引《集仙录》“明星玉女,居华山,服玉浆,白日升天,祠前有五石臼,号玉女洗头盆。其水碧绿澄彻,雨不加溢,旱不减耗。祠有玉女马一匹”的神话传说。 在攀登细莘坪到达中峰的石阶时,由于它位于东峰和中峰之间的高耸陡崖底部,四周景色无法尽收眼底。每当气喘吁吁需要停下来休息时,我便无聊地试图数清楚这段笔直且漫长的石梯共有多少级。然而,最终未能完成这个任务,只是记得花了大约半小时才爬完。 <p class="ql-block"> 等我早上近八点到有几处摩崖题刻岩壁,那最大的“双手擎天”下时,昨晚所见两顶露营帐篷只剩一个还在,估计是主人昨天累伤了,宁可放弃到东峰观日出的机会而在睡懒觉。</p> 隔一夜重登中峰,从容中不仅看到层岩如瓦挑空位置下有摆满桌椅,售卖饮料小吃的餐饮店;还在高台上的石砌拱门门楣上望见“中峰”二字;门右边更有中峰简介牌。 中峰,为“华山主峰之一,海拔2037.8米,因居东、西、南三峰中央,故名。中峰溪水环绕、林荫蔽天、奇花异草遍布、环境清幽。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与情郎萧史,吹笙品箫,声如凤鸣,乘龙跨凤于此修炼成仙,故又名玉女峰。峰上景观多与吹箫引凤的故事有关,如品箫台、玉女洗头盆、玉女石马、引凤亭、无根树等”。 <p class="ql-block"> 拾阶而入穿过拱门,右边为一幢一楼一底三间,设外廊之建筑,看格局更像普通人家的住宅。左边即中峰,玉女峰形如鸟头,上丰下缩。峰顶有一巨大的石梁,形状像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栋一楼一底的建筑位于龟尾之后,龟前右下有用石封砌前面的天然洞穴,名为玉女洞。原本打算进去看看玉女娘娘修炼得道的洞府何样,但见有人已经站在房门口,就不凑热闹了。</p> 门外围墙上钉有说明牌曰“陈抟老祖和不少高道都在洞内修炼辟谷、吐纳、睡功等功法,后得道,洞内冬暖夏凉是修炼最佳之处。洞内凝聚仙人之灵气,在洞内休息可去病延年,消除病痛,延年益寿之功效。”怪不得洞室内已无后来者立锥之地。 这块被称是龟背的巨石上,建有一座玉女祠,说是为纪念不慕荣华的弄玉所建。祠为后人重建,玉女塑像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庄清丽,风格古朴严谨。 玉女祠正面对着的是无根树,树根下为一座中空的石砌方台。方台下方设“土地坛”,台上有一大一小两株树。大树为一截枯桩,失去了生命迹象,侧后那株小树,反生机盎然。 猜,那枯桩才是真正的无根树。方台前上有两块简介牌,一块介绍无根树,另一块介绍土地坛的内容。 “无根树是华山未解之迷之一,其生长在石头之上,相传玉女娘娘在此修道之时,种下此树,受日月精华终日听取道家之经典。日后随玉女娘娘成仙得道,在华山堪称一奇。”看着简介牌我胡乱联想,原来此树不是自然生命到期生命终止,而是得道升天后魂魄归天独留残身供人凭吊。 <p class="ql-block"> 中峰上宣传的几个景点,我只寻到无根树,还有没写进总简介的仙人脚印。至于“品箫台、玉女洗头盆、玉女石马、引凤亭”等,我看半天都无法确认具体位置,或有无。想来,网上文章也言过其实多多,如说无根树是中峰山崖上的独松一棵,不见根,松枝凌空招展,树干无鳞有光,名曰舍身树。松枝凌空招展,我理解树杆上起码得有枝条,细条碎叶会随风像旗飘舞。</p> 仙人脚印简介称,“仙人脚印是玉女娘娘成仙之时,众仙接引之际留下的脚印,一只脚踩在中峰顶,一只脚踩在对面西峰的神龟探海之上,众仙踏着神龟西行,到达仙界。”读过简介牌,老倌又犯迷糊了,倒底仙人脚印是牌子正对着的大凹坑,还是大凹坑里和周边几个更像脚印的大小不一的天然石臼?我甚至怀疑,这些或大,或小的浅坑臼窝是传说中的五个玉女洗头盆。有资料说,玉女峰的一切,都毁于文革中的破四旧大运动中。 看过中峰,我由昨天走过的上下石阶又到金锁关,关前关后流连一阵,补拍过昨日没拍的“无上洞”便往北峰方向去。到得立有华岳仙掌简介牌处,有人提供拍照服务。不用摄像师拉客,我主动出费用请他用我的相机将我纳入镜头。朽老头很多年没照相,因拍出来的相片,自己看着都不忍直视,不想相认。我已经到了狠不得将家中镜子统统砸掉的年纪。 也因如此破费,我与那人有了交流,经热心指点下,才知,华岳仙掌其是指哪座高深万丈的绝壁山崖。我还了解到,华岳仙掌最高处的巨石造型又称为鹰嘴石,立身拍照处的一株横长的长枯树杆,则神似伸出去的蛇身与头。 据这位师傅说,若要想将华岳仙掌看逼真,得在华山车站附近才会望得真切,它五指具备。这里只看到的侧面,反更神似挺身昂首的苍鹰。简介牌写着“华岳仙掌为关中八景之首。传说仙掌印为巨灵神劈山开河以解山下黎民饱受水患之苦所留。大诗人李白有诗曰‘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奔流射东海’”。 自离金锁关,一路皆是下坡路,沿途风光旖旎尽收眼底。经五云峰与飞鱼岭的途中俯瞰景色如画的北峰,更是如影相随,渐渐地连苍龙岭与都龙庙都全收眼底。 五云峰在苍龙岭上,金锁关下,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它的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峰上攀山道路千折百回,别具一格,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故峰因此而得名。又因峰位置居东、西、南、北四座主峰中央,古时也曾称为中峰。 古时,峰上的庙宇建筑,称五云精舍,庙门上有清道光二年陕西按察使陈枝蕙的题额。据《华岳志》图示,庙宇建筑为四合院式,分前后两殿,左右厢房,规模宏伟壮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遗憾的是民国十七年(1928)五云峰下野火突起,峰上林木损失很大,庙也被火焚毁,今仅存遗址。 根据‘五云峰’石牌坊前的简介牌介绍,五云峰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其中奇石和古松最为著名。著名的景点包括八公龛、上马石、将军面、单人桥、五老松、夫妻松、卧虎松和锦鸡守玉函等。然而,我只在前一天无意中拍摄了锦鸡守玉函的照片,其他景点的具体位置并不清楚。 我看过上下山必经的五云峰饭店,这座建在五云峰之巅,位于苍龙岭和华山金锁关之间的饭店,能看到的西峰绝壁,距离东峰观日台只有30分钟的路程。饭店提供双人间、三人间和多人间等多种房型,共有100余张床位。这里与华山上的其他住宿点都一样,所有床位均为经济间,公共卫生间,不能洗澡,不能上网,只提供洗漱和生活饮用水。 飞鱼岭,也叫变鱼岭,因岭上崖体呈青灰色,崖壁南高北低、形体若鱼,且因雨水冲刷,崖壁石纹呈鱼鳞状,鱼形更加栩栩如生,故而得名。这段石阶为苍龙岭东侧的登山道路,现代为分流游客而开凿,是登山复道的一部分,适合短暂停留观赏。 在华山的登山步道上,有一群凭苦力淘衣食的人,他们就是游客和我看见都会让行的华山“挑夫”。是人都会想到,我们这些轻装上山的游客都在气喘如牛,别人却在肩上负重前行艰难。我看他们上下山都挑背着重物,极少有空身之时。其中,一位年约六十岁,矮壮光头,一身素衣的老头让我肃然起敬。他不仅肩扛着生活重担,还面带自娱自乐的笑容,一路吹着横笛,撒播着欢乐,唤出路人敬佩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