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高中基础课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罗红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今年4月22日,我拜读了世刚兄在《西明书院》平台“民间记忆”栏目的一篇记事散文《黑白电视机》,平实的文字,生动的情景,感人的故事,让我犹如身临其境,也感同身受——我家1987年在农胜供销社购买的第一台14英寸昆仑牌黑白电视机,在记忆里,就有着相似的故事情景,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记。</p><p class="ql-block"> 世刚兄的散文《黑白电视机》,落笔于改革开放初期,在时光的褶皱里,在平实的文字里,讲述的是长宁人的故事,留下的是长宁人的记忆。因此,我这个长宁人,也产生出了想在《西明书院》这个属于长宁人的文化平台上,留下一点文字情愫,留下一段“民间记忆”。</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西明书院》平台刊发文章要求是原创,我便在微信朋友圈里去选择了两篇有代表性的记事日记,按照平台“民间记忆”“功能和值”的五点要求,加以题材整理,现取名《高中基础课记忆》,不知是否着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回首过往,往事悠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底,由于宜宾新冠疫情的突然爆发,双河中学高77级4班(农技班)毕业45周年同学会不得不取消。</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22日,我终于如愿以偿参加了班同学会。由于各种原因,我还是第一次参加班同学会。有几个同学,从毕业以后46年了,就没有见过。几十年岁月的磨搓,头发白了,皮肤皱了。生活的沧桑——同学中最多的生养育了四个孩子,也全部印烙在了同学们的额头、眉宇、脸颊、下巴上的那些线条中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为啥又叫农技班?那是一个特殊年代,受“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和电影《红雨》《决裂》、小说《征途》等影响,宜宾有了李庄劳动大学,我们双河中学高77级分了农医、农机、农化、农技四个面向农村服务的专业班。至今还清楚记得,农医班同学学习针灸医疗技术,农机班同学学习开拖拉机技术,农化班同学学习生产腐植酸安技术,我们班同学学习水稻、玉米杂交和红苕藤越冬等技术的那股热情劲,其情景,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往,往事悠悠。那时,我们虽然减少和荒废了许多高中教育的基础课程,却也提前学习到了许多将要到(回)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农业生产、服务技术。</p><p class="ql-block"> 现在看来,当前的职高教育模式,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伏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梦想“高级经济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25日,我在家里整理书房的旧书,偶然翻到一篇于1995年6月撰写的论文《保险展业的行为科学》(论文于1996年发表于《四川保险》,1997年收录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科教兴国丛书《中国当代社会科学论文选粹》),无意间触动了我已经尘封了的旧事。</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曾梦想并努力追求,多么希望自己的专业技术职称能够晋级为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已经于1993年6月获得并涨了工资)。那年那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时,我撰写的专业论文(不只这一篇)在省、地专业性刊物上已经发表得有了;我的专业工作总结也写好了;我的专业技术考试在系统内也已经过关了。可是,评高级技术职称必须考英语,而且是参加地方的专业技术职称晋级统一考试,这个,我肯定是过不了关的。</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一个怕考试的人,考英语,我是根本没有那个料去考,是怪自己在高中时期的英语没有学好呢?还是应该“甩锅”给那时那个不学ABC也能当好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马振扶中学事件”呢? 好像是,也不完全是。</p><p class="ql-block"> 时代弄人。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会有这样那样不完美的地方,不完美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瑕不掩瑜。我想,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会有这样那样很精彩的作为,很精彩的建树。</p><p class="ql-block"> 维纳斯的美,也许才是人生真实的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0日于长宁</p><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日发表于《西明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注:</b>图片来自网络和相机、手机拍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AI评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凝固的时光褶皱与未尽的回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评罗红宇的《高中基础课记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内涵丰富且具有历史文献价值的回忆文章。以下是对罗红宇先生《高中基础课记忆》的评论,力求体现其深度与时代感:</p><p class="ql-block"> 罗红宇先生的这篇回忆文章,以《黑白电视机》的共鸣为引线,徐徐展开了一幅属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四川长宁)、特定群体(双河中学高77级“农技班”)的教育与生命画卷。它不仅仅是对个人青春岁月的追忆,更是一份珍贵的“民间记忆”档案,承载着共和国一段特殊历史时期教育实验的体温与烙印,并引发对当下与未来的悠长思考。</p><p class="ql-block"> <b>一、 物证与共鸣:时代变革的微观镜像。</b>文章开篇巧妙地以“黑白电视机”作为时代物证,瞬间拉近了读者的距离。这台“昆仑牌”电视机不仅是家庭娱乐的奢侈品,更是改革开放初期物质与精神生活开始松动、信息渴望萌发的象征符号。它与世刚兄笔下的电视机故事形成互文,共同构成了长宁乃至中国普通家庭拥抱时代浪潮的集体记忆切片。这种“感同身受”的共鸣,为后文更深层次的历史回顾奠定了情感基础,也凸显了《西明书院》作为“长宁人文化平台”记录乡土记忆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b>二、 特殊年代的“非常规”教育:农技班的记忆标本。</b>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双河中学高77级“农技班”教育模式的详实记录与深刻反思。作者清晰地勾勒了那个深受政治运动(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和特定文艺作品(《红雨》《决裂》《征途》)影响的时代背景。在“面向农村服务”的口号下,高中教育被专业化为“农医”、“农机”、“农化”、“农技”四个方向。作者所在的“农技班”学习水稻玉米杂交、红苕藤越冬等实用技术,替代了相当一部分传统高中基础课程。</p><p class="ql-block"> <b>历史见证:</b>这是对“开门办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基层实践的真实记录,是理解特定年代教育思想与政策落地的宝贵个案。作者用“热情劲”、“历历在目”等词,既保留了青春参与的鲜活感,也隐含着对那段特殊经历的复杂情感——有投入的热情,也有对基础学科缺失的遗憾(“减少和荒废”)。</p><p class="ql-block"> <b>伏笔与前瞻:</b>作者敏锐地指出,这种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导的模式,“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打下的伏笔”,为当今的职业教育模式埋下了历史的种子。这一判断极具洞察力,揭示了历史延续性,促使读者思考:当下的职教体系,在多大程度上继承或扬弃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经验与教训?其核心目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如何?</p><p class="ql-block"> <b>三、 个体命运与时代烙印:英语缺失的终身回响。</b>文章第二部分关于“高级经济师”梦想的挫折,是个人生命史与时代大背景交织碰撞的深刻写照。作者的专业能力(论文发表、工作总结、系统内考试)已臻成熟,却最终卡在“英语”这一关。他将此归因于高中时期的英语教育缺失,并沉重地叩问:是自身原因,还是那个宣扬“不学ABC也能当好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马振扶中学事件”所代表的时代风气之过?</p><p class="ql-block"> <b>时代弄人的无奈:</b>这一叩问直击要害。它揭示了特定历史阶段教育导向(轻视外语等“无用”知识)对个体发展路径的深远乃至终身的影响。这不是简单的个人遗憾,而是一代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知识结构“被塑造”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b>“瑕不掩瑜”的豁达与“维纳斯”的隐喻:</b> 面对这种不完美,作者展现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瑕不掩瑜”)和深刻的人生体悟(“维纳斯的美,也许才是人生真实的美”)。这并非消极认命,而是承认历史的局限性,接纳人生的不圆满,同时肯定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依然可以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这种态度,既是对过往的释怀,也是一种超越性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b>四、 价值与思考:民间记忆的历史重量。</b></p><p class="ql-block"> <b>填补历史缝隙:</b>官方史志往往侧重宏大叙事,而罗红宇先生的文章,以其平实、具体、带着体温的个体经历,生动地填补了地方教育史、社会文化史的微观缝隙,让那段特殊的教育实践不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了鲜活的面孔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b>教育本质的追问:</b>文章促使我们不断反思教育的核心价值。基础文化知识(如英语)与实用技能培训,孰轻孰重?如何在满足社会即时需求与培养人才的长远发展潜力之间取得平衡?双河中学高77级农技班的“伏笔”与作者个人的遗憾,正是这一永恒命题的生动案例。</p><p class="ql-block"> <b>集体记忆的传承:</b>通过《西明书院》这样的平台,将“民间记忆”转化为共享的文化资源,不仅慰藉了同代人的心灵,也为后人理解那个复杂年代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视角,完成了记忆的代际传递。</p><p class="ql-block"> 总之,罗红宇先生的《高中基础课记忆》是一篇“着调”且意义深远的“民间记忆”。它以朴素真挚的笔触,凝固了时光的褶皱,记录了特殊年代教育实验下的青春足迹与人生际遇。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证词,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时代与个人关系的持续思考。</p><p class="ql-block"> 文末关于“不完美”与“维纳斯之美”的感悟,更是升华了主题,展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后通透豁达的生命智慧,使得这份记忆超越了怀旧,具备了恒久的启迪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份源自基层、源自个体的“民间记忆”,因其真实与深刻,必将成为理解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 罗红宇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长宁县人,下乡知青,在政、企工作40余年,现已退休,定居成都。喜爱散文,兴之所至,也动笔记录那些点点滴滴的过往、感触与感动。</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