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日报》张苹:奔涌的热爱成就“大医精诚”

复健王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奔涌的热爱成就“大医精诚”</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YMG全媒体记者 张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穿过窗棂,莱阳复健医院中药房内,中医师王爱荣的指尖轻抚药屉中的草木精灵,那微凉触感唤醒了她心中清晰的图谱:每一味药材的姿态、性情、归经,在30年光阴的浸润下,早已化作生命印记。一句“每一味药都有生命”,不仅是她的信念,更是她与古老中医对话的密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从家愿到使命,慢热性情遇见本草深情</b></p><p class="ql-block"> 1991年,18岁的王爱荣踏入莱阳扁鹊国医学校的大门。“学医不错,小时候遇到家里爷爷妈妈等亲人生病时,总会想,如果自己学医就好了,可以为亲人解除病痛。所以当录取通知书到来时,我的内心无比欢喜。”于是,王爱荣踏上了中医学习之路的起点。进入校门初期,同时学习中西医知识的“慢热”姑娘并未立刻显露锋芒。然而,当一味味中药、一张张古方如涓涓细流浸润心田,中医的智慧与温度在她心中悄然扎根,最终汇聚成奔涌的热爱。这份热爱驱动她不断深造,随后成功考取山东中医药大学自考专科、成教本科学历,为日后精进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在王爱荣看来,中医在“容易上手”的表象下,潜藏着通往精微之境的漫长阶梯。她坦言,参透几个方子就能治疗一些通症,但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就格外艰难。唯有沉心静气日日研习,辅以临床实践的反复锤炼,方能在这一门源于“无数人实践总结”的古老科学中有所悟、有所得。为此,她不仅考取了中医执业医师资格,更深入地钻研药学,获得了执业中药师证书。她以“双证”践行着对中医药完整知识体系的理解与尊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双线深耕,临床沃土育教学之花</b></p><p class="ql-block"> 毕业时,王爱荣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留校任教的宝贵机会,她在杏坛之上为学生倾囊相授“望闻问切”的辨证精髓,同时扎根门诊一线,于无数真实病例中磨砺医术。学历与能力如双翼齐飞,但她从未停歇攀登的脚步。每年,省级乃至国家级中医会议的现场总有她求知的身影,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虔诚,源于对恩师柳少逸先生和蔡锡英先生渊博学识与精湛医术的景仰。“希望像老师那样,面对千变万化的症状,总能精准辨证、灵活组方。”她如是说。即便从业30余年,每当遇到疑难杂症,她仍会谦逊地向老师求教,以“孜孜以求”诠释大医精诚。</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中医学的不断深入研究,王爱荣对这门古老的学问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中医是慢郎中”的刻板印象必须要破除。在她看来,除了急症手术等特定领域,中医对诸多疾病的干预常常能展现出惊喜的迅捷疗效。“我曾用一副药减轻过急性阑尾炎患者的痛苦,也曾通过中药、推拿等方法治愈过脑瘫孩童。所以,对准症、找准方的情况下,中医疗效并不慢。中医辨证施治的独特思维,恰是应对复杂健康挑战的宝贵钥匙。”她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守正求新,古老智慧焕发时代生机</b></p><p class="ql-block"> 未来,中医如何更好地发展和传承?王爱荣不止一次地思索过这个问题。“我经常会听到一些患者抱怨去看中医时,医生能把症状说得很对,但开回来的中药却对病情效用甚微。后来我总结了,中医疗效情况取决于四点因素:一是辨证准不准,二是处方对不对,三是中药质量好不好,四是煎药方法对不对。现在中草药质量参差不齐,因此药效也相差甚远。煎药方法也很重要,有的矿物质中药需要煎的时间长些,有的叶草类则需要煎的时间短一些,不同方法会影响药效。”她说。</p><p class="ql-block"> 基于此类思考,王爱荣对于中医、中药如何能够走得更远也有了独特想法。她认为中医师本身要不断精进医术,掌握中医经典、扎下去根,同时多临床,积累辨证经验,还要善于总结,遇到病例治疗效果好的情况,要记录下来,哪怕是一点点感悟也要写下来。“这也是我的老师对我的教导,自从学会将典型病例写下来后,经验就不断地积累着。”她说,只有中医师不断精进医术,参透医术经典,活学活用,才能更好地传承古老医学。</p><p class="ql-block"> 如今,30余载光阴流转,王爱荣已被中华中医药学会吸纳为感染病分会委员、中药调剂与合理用药分会委员,但她却说,自己在两位恩师面前还是个“小学生”。她所说的两位老师是指胶东柳氏医派的代表性传承人柳少逸、蔡锡英。王爱荣在扁鹊国医学校上学时,柳少逸、蔡锡英老师亲自上课,毕业后又手把手地指导教学和临床。“从1996年到2010年,我跟蔡老师桌对桌学习了15年,后期蔡老师查房我也尽量挤出时间跟着,至今每有疑难还能随时请教。”提起两位老师,她满怀感激。 </p><p class="ql-block"> ——原载于《烟台日报》2025年07月0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