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对于一个去过新疆三次的人来说,似乎世间再无好风景值得我去欣赏,正正是“由奢入俭难”。但走过甘南——那片九色福地,我才明白,这种美,只有亲历,才能体会。</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路线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D1:兰州</p><p class="ql-block">D2:兰州-拉卜楞寺-甘加秘境-住夏河</p><p class="ql-block">D3:夏河-洛克之路-扎尕那-住扎尕那</p><p class="ql-block">D4:扎尕那晨曦-小独库550乡道-若尔盖花湖-黄河九曲第一弯日落-住唐克</p><p class="ql-block">D5:唐克-u08省道-莲宝叶则-住阿坝</p><p class="ql-block">D6:阿坝-宁玛寺-阿万仓湿地-郎木寺-藏式妆造美拍-纳摩大峡谷徒步-观喇嘛辩经</p><p class="ql-block">D7:郎木寺金顶日出+神秘天葬-米拉日巴佛阁-兰州解散</p><p class="ql-block">D8:甘肃省博物馆-回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四好”兰州</p>  <p class="ql-block"> 本趟旅程由兰州开始,到兰州结束。兰州给我的印象是好吃,好看,好玩,好有深度。先说好吃,甜焙子青稞奶茶、手工酸奶、手抓羊肉、胡家包子、磨沟沿牛肉面、牛奶鸡蛋醪糟、烤羊排、黄河啤酒……都好吃!特别好吃!若要排个序,只能全部并列第一!只有一样是我不敢恭维的,就是当地人最常喝的三泡台。</p><p class="ql-block">三泡台,又称盖碗茶,也称“刮碗子”。三泡台最早可追溯到盛唐,当时已有将茶与枣、桂圆、荔枝等原料混合烹煮的习惯,这是三泡台的雏形。三泡台传入西北,与当地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广泛流传。其名称主要源于其茶具,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整体造型像古代炮台,所以称为“三泡台”。</p><p class="ql-block">盖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等。用滚开水沏成。给客人上茶,要在吃饭前。倒茶时,要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放入茶料,然后冲开水加盖,双手捧送,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我在餐厅吃手抓羊时,回族小哥一直在给我满上,对于喝惯凤凰单丛的我来说,这哪里是茶,分明是一杯齁甜的冰糖水。冰说:这里是高原地带呀,喝点甜的还是好的。我龇牙咧嘴地喝上一口,再想想黄河边上品尝三泡台的人们那副悠然自得的神情,点点头,是啊,我们是该入乡随俗呢。</p>  <p class="ql-block">(兰州人是喝油长大的吗?怎么每桌都摆几罐油呢?仔细看,原来是啤酒,这包装够迷惑人的)</p>  <p class="ql-block">再说好看。</p><p class="ql-block">兰州最具标志性的景观一定是黄河。黄河肘击中原5000年的历史早有耳闻,所以印象中这位黄河母亲风风火火,脾气火爆。也许因为兰州不属中原,眼前的黄河广阔旷大,水流缓缓,俨然一位温柔的慈母。两岸垂柳依依,绿树成荫。勤快的摊主在黄河边上支开小矮桌,客人们就在河边品起了三泡台。打扑克、嗑瓜子、聊八卦……生命就以如此安逸的方式进入我们的眼帘,我和冰不断感慨:点解佢地可以咁得闲?言语间不但有羡慕,简直上升到妒忌恨了。招我们妒忌恨的是这种慵懒自在的生命的姿态吧。</p>  <p class="ql-block">兰州是有名的金城,古时有“掘地得金”之说,也有地势险要固若金汤之意。照我说,今天的兰州城之所以被称为金城,与其璀璨夺目的灯光大有关系。晚上中山桥灯一亮,白塔山公园随即亮起金灿灿的灯光呼应,别提有多好看了。</p>  <p class="ql-block">说到好玩,不得不说羊皮筏子。这玩意看上去有点滑稽,不像羊,倒像十几头充气的肥猪挤在一起。它的神奇之处是竟然能把人送到黄河那一边去,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人多力量大”,啊不,“猪多力量大”,也不对,“羊多力量大”。</p>  <p class="ql-block">也有不少人选择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p>  <p class="ql-block">好有深度,指甘肃省博物馆。最近爱上了逛博物馆。前不久才逛了西安博物院,现在又打卡甘肃省博。喜爱这些从久远年代过来的各种物件,目光与它们对接的瞬间,对话就开始了:你们曾目睹过怎样的辉煌,又罹患过怎样的灾难?你们穿越时光隧道而来,想告诉我们什么?</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来了,它四蹄腾空,脚踏飞燕(一说游隼),潇洒飘逸。</p>  <p class="ql-block">“蓝莲花”盛开了,流光溢彩,脱俗出尘。</p>  <p class="ql-block">显眼包也来了。博物馆也可以很有趣。</p>  <p class="ql-block">二、土拨鼠与摩托客 野花和湿地上的小生灵</p>  <p class="ql-block">从兰州出来的第一站自然景观是甘加秘境,高山在无边的旷野拔地而起,车子行驶在如此道路上,仿佛要通往未来世界。远远瞅见那一排山,就已经被震撼了,山与石头都不说话,只有风在峡谷间来回奔跑,把甘加秘境的神秘、孤傲直吹到你耳里、心里。我跑上小山坡,挥一挥手,想摘一朵洁白的云。</p>  (陶醉了)  <p class="ql-block">能与之比肩的是扎尕那和莲宝叶则的景色。</p><p class="ql-block">扎尕那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扎尕那在汉语中意思是石匣子,因为这里四周都是山,像是在一个匣子里。</p><p class="ql-block">最绝的是扎尕那的晨曦。一早起来,拉起窗帘,就被远山的晨雾惊呆了。那时正下着雨,整个扎尕那沉浸在雨雾缭绕之中,藏寨炊烟四起,雾霭弥漫亦真亦幻飘飘若仙,朦胧中的藏寨错落有致地盘隅其中,若隐若现,衬着如绒绒绿毯的青青草色,好一处人间仙境。</p>  (看看有无踩到牛粪)  <p class="ql-block">莲宝叶则,汉语的意思是“尊严的玉石之峰”,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适合“打卡”的地方,打卡拉低了它的层次。它偏远、冷峻、沉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迎合任何浮躁的审美。</span>“一片孤城万仞山”在这里得以具象化,让人肃然起敬。我们可以用脚步去丈量山的高度,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它的沉静与肃穆。在接近4600米的最高处,我突然生出一个念头:打个电话给妈妈吧,看有没有信号。电话竟然通了,隐约听到妈妈的声音,但妈妈却听不到我的声音。此时我后悔不迭,妈妈接到我电话,却听不到我声音,一定焦急不已。她一定担心她的女儿。我真是作死。心急下山之时突然下起了冰雹,密密麻麻的小冰雹朝我们劈头盖脸地冲下来,彼时竟然生出一丝痛快:让冰雹来得更猛烈些吧。冰雹过后,突然又听到有人高喊“出彩虹了!”不经历风雨,哪会见彩虹,流行歌词诚不我欺呀,格萨尔王的灵魂战场果然不同凡响。</p>  <p class="ql-block">(在海拔4520处谈笑风生,完全没有高反,我想我还可以攀得更高)</p>  <p class="ql-block">由于车辆管制,我们没有走洛克之路,稍稍有点遗憾。改走国道,却遇见另一种欢喜——花海。用一句最俗套的话来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p><p class="ql-block">最先开的这些花儿,花茎不高,在凉风的吹拂下微微抖动。它们成群结队,它们争先恐后,不知从哪天起开始排兵布阵,仿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整个巨大的雪山草原体系。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姿态,拼出一个比我们任何想象都更宽广的词语——繁盛。</p><p class="ql-block">这些花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地带绽放,演绎了一场生命的突围。而我们恰巧见证这一场突围,真是幸运之至。由此,我们欢呼,雀跃,在花海里有节制地翻滚(因为要避免压到小花,还得避开牛屎),加入这一场生命的狂欢。此时此刻,“花海”,不仅仅是可供拍照的背景,更是生命中极少数可以真正安放自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蹲在悬崖边拍的照片。最低洼处就是小独库公路,你发现了吗?)</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还见到蠢萌蠢萌的土拔鼠。广阔的草原上,它们或坐或蹲,或站或伏,有时在放哨,有时在觅食,更多时候,是在蓝天白云下思考它的鼠生。肥嘟嘟,圆滚滚,毛茸茸,似乎廿四小时都露着两只大板牙,嘻,真想带它回去上两天班。</p>  <p class="ql-block">S217,G347路上牛群是最多的,比新疆路上见到的还多,一个接一个牛群矩阵堵在路上,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牧民挥舞着马鞭驱赶着这些横冲直撞的主,连警察也来帮忙了,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牛羊像长在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550乡道(小独库公路)上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些装备齐整的摩托客。这是一群极致玩家,他们骑着摩托呼啸而过,展示的是一种怒放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关于自然景观,我要把最美最美的语言留给高原湿地公园——若尔盖花湖。花湖的入口处有一广告牌,上书:若诗若画若尔盖。是的,我的若尔盖,像一首诗,也像一幅画,怎么看都不够。即使刮着凄风,即使下着苦雨,我仍被花湖的草木鸟鱼深深打动。在这里,我看到了生命本真的模样,我要为这些高原的小生灵默默祝福。语言是多么苍白无力啊,请大家静静地观看这些图片与视频吧,花湖,一定不会让你失望。</p>  <p class="ql-block">(我的小花伞舍不得走,随着一阵风留在了若尔盖)</p>  <p class="ql-block">(瞧这一家子)</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寺庙、佛阁与天葬台</b></p>  <p class="ql-block">走进甘南,绕不开的一定是藏传佛教。在郞木镇赛赤寺,见一个大高个,三跪九叩,五体投地,衣服沾满尘埃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了吧。其实我参观过很多藏传佛教寺庙,如西藏的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青海的塔尔寺等,也算是略见过世面。但来到拉卜楞寺,还是被寿禧寺的佛堂摆设震撼到了。还有大殿里六七百位僧人,齐刷刷坐在垫子上念经,也是从来未见过的壮观景象。而参观米拉日巴佛阁,每个人都需脱了鞋子沿逼仄昏暗木梯一层层而上,我称之为闯进现实版的“九层佛塔”。暗红外墙加金顶,远看像魔幻城堡。每层藏着不同教派的“祖师爷”,从白教到黄教,一键解锁藏传佛教“门派大全”。</p><p class="ql-block">  最惊喜的是见到仓央嘉措的造像,马上想起他的“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唉,“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事就是如此无奈的啊。</p>  <p class="ql-block"> 还有那首《见与不见》:</p><p class="ql-block">你见,或者不见我,</p><p class="ql-block">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p><p class="ql-block">你念,或者不念我,</p><p class="ql-block">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p><p class="ql-block">你爱,或者不爱我,</p><p class="ql-block">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p><p class="ql-block">你跟,或者不跟我,</p><p class="ql-block">我的手就在你手里,</p><p class="ql-block">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  </p><p class="ql-block">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p><p class="ql-block">默然 相爱  </p><p class="ql-block">寂静 欢喜  </p><p class="ql-block">有些学者考究说这首诗并不是仓央嘉措写的,我也不深究了,只知道这诗写进了我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赛赤寺有天葬台。我们是看日出的时候到达那儿的。来到山上,我压制住恐惧的心理慢慢走近天葬台,只见一地乱石,有类似石砧板的东西。周围散落着斧头、剪刀,还有一块人骨头。</p><p class="ql-block">  天葬,是人最后一次“舍身布施”,将自己毫无保留馈赠给自然万物,再以某种方式存在于自然,轮回转世。藏胞们虔诚信奉佛教,甘于奉献一切包括自己的肉体。无宗教信仰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纯粹的信仰,但我相信正是“信仰”构筑了藏胞们富足的精神世界。           </p><p class="ql-block">  在这种场合,我想到了我的父亲。父亲是半年前走的,他生前就嘱咐我们把他的骨灰洒向大海,当时我只当父亲乱讲,但现在回想起来,父亲才是那最洒脱之人。生命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最后落入茫茫宇宙。只是之前从来没想过,父亲会突然离自己而去。我们的生命中,有暂时拥有的,有曾经拥有的,有完全失去的,还有永远也得不到的。想我们一生如蜉蝣寄天地,似一粟入沧海,虽于世间存在过但某个时候可能倏忽不见,想抓住什么却只是徒劳,何其悲乎!此时此刻,顿悟苏子所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造物者之无尽藏,就由我与你“共适”吧。无论是否有来世,愿今世我们活得纯粹。无论生命最终以何种方式结束,人来世上一遭,要心有寄托,也要自由洒脱。</p><p class="ql-block">  离开天葬台之前,转身向群山望去,山顶出现了两只秃鹫,像两团巨大的阴影。</p>  <p class="ql-block">张师傅载着我们七人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下山途中,谁也没有说话。突然外面的原野上出现了一只野兔,阳光下,晨曦中,它抬起两条前腿,竖起那双长长的耳朵,往四周张望,那模样,有三分警惕,七分可爱。这不是活脱脱的CCTV9精彩画面吗!它伫立片刻,忽地逃跑了,逃得无影无踪。本人早就过了容易激动的年纪,可彼时彼刻,只想对着山野大声呼唤:生命啊生命,你是如此美丽,教我如何不爱你!</p>  <p class="ql-block">后记一:当初和冰定目的地时,甘南和呼伦贝尔二选一,冰很坚决的说“甘南”。我问:“为什么?“因为这里有高反呀”。是啊,趁着年轻时先把高难度地方拿下,是对的。我认为,甘南有那种一眼就惊艳的风景,但更多的是一种缓慢渗透的力量。甘南之旅,让我重新看见“旅”的意义,“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后记二:在穿着藏族服装拍照时,居然有个人跟了我一段路,最后还走前来跟我说“你很漂亮”,整得我怪不好意思的。谢谢你,陌生人,虽然你的赞美很大可能是基于精致的藏式妆造,但被赞美的人还是心存欢喜的。感谢欣赏,感恩生命。</p>  <p class="ql-block">(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