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脑瘫儿到哈佛才子,单亲妈妈的奇迹之路

守望黎明(陈州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脑瘫儿到哈佛才子,单亲妈妈的奇迹之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故事能如同一束光,照亮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让我们相信,爱与坚持可以创造奇迹。邹翃燕和她的儿子丁丁的故事,便是这样一段令人动容的传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8年7月18日凌晨,对邹翃燕来说,是命运转折的时刻。她的儿子丁丁在出生时,遭遇了严重的医疗事故,导致宫内窒息。当孩子被抱出产房时,全身发紫,不哭不闹,双眼紧闭,仿佛对这个世界毫无眷恋。紧急转院抢救后,小小的丁丁鼻孔插着输氧管和鼻饲管,护士打针时,那稚嫩的身体连一丝反应都没有,让人心如刀绞。医生的话更是如同一记重锤,砸在邹翃燕的心上:“重度脑瘫,没抢救价值了,救下来也非瘫即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残酷的现实面前,邹翃燕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是放弃,让这个小生命在痛苦中早早解脱,还是坚持,为他争取哪怕一丝生的希望?那一晚,邹翃燕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泪水浸湿了襁褓。她望着这个弱小的生命,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我要他活着,他是我的孩子,我得让他活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凌晨5点,奇迹发生了,孩子终于发出了微弱的哼唧声,随后大哭起来。这一声啼哭,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让邹翃燕看到了希望。然而,医生的警告依然在耳边回响:孩子的命虽然保住了,但今后的路必将痛苦艰辛又漫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丁丁的父亲出于理智,主张放弃这个孩子,但邹翃燕的坚持让他愤怒不已,最终,他选择了离开,留下邹翃燕独自面对这一切。邹翃燕没有丝毫退缩,她给孩子起名丁丁,取自《诗经》里“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她希望这个孩子能在这世界留下属于自己的声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脑瘫患儿有三种情况:运动神经受损导致瘫痪;智力受损导致痴呆;两者兼具。邹翃燕最大的愿望是孩子智力正常,即便瘫痪或许还有可能独立谋生。幸运的是,丁丁1岁前检测,智力没问题,但轻偏瘫,左脚活动不灵,有运动障碍。他总是流口水,双手没力气,握不住东西,两岁半才勉强学走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帮助丁丁锻炼肢体协调能力,邹翃燕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训练过程。从让丁丁撕纸开始,到教他使用筷子,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于丁丁来说都无比困难。用筷子夹菜这个普通孩子轻松就能掌握的技能,丁丁却练习得异常艰难,常常因为做不好而哭闹、烦躁,甚至摔筷子。奶奶心疼孙子,劝邹翃燕别让他学了,用勺子也一样能吃饭。但邹翃燕却有着长远的考虑:“小朋友拿勺子是没问题的,可是你会长大,你是中国人。将来一桌子的人坐一块,人家都用筷子,你一个人用勺子,你是不是要面对所有人解释,因为我曾经患过脑瘫,因为我赶不上你们,所以我必须用勺子?我觉得那是很自卑的一件事情。所以如果能够通过努力缩短这种距离,将来能够正常面对所有的工作生活,就一定要努力去做。如果努力还达不到,那可能算了,但是一定得努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邹翃燕的坚持下,丁丁终于学会了用筷子。然而,这只是漫长康复路上的一小步。医学上认为,3到6岁是修复脑瘫儿运动机能的黄金期。从3岁起,邹翃燕就开始带着丁丁到医院做康复训练。当时,邹翃燕是武汉幼儿师范学校老师,白天要上班,晚上下班后,她不顾一天的疲惫,骑着自行车带儿子去按摩,每两天一次,风雨无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康复训练的过程是痛苦的,六七个人分别给丁丁摁手、摁腿、摁头、卷皮,那种疼痛让年幼的丁丁常常哭得撕心裂肺。和丁丁一起来按摩的一个小孩,坚持了1个月就再也没来。但丁丁在妈妈的鼓励下,逐渐变得坚强起来。每次治疗费用虽然只有5元,但对于当时月工资不过百余元的邹翃燕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加上其他治疗费用,薪水远远不够。为了挣钱给儿子治病,她身兼数职,在大学当老师,去培训机构干过,还做过推销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生活的苦难没有打倒邹翃燕,反而让她更加坚定。有一次,她发烧到39度,迷迷糊糊躺在沙发上睡了过去。丁丁看到妈妈在沙发上睡觉,高兴地说:“妈妈,我今天不用去医院了,我可以在家看电视了!”“医院”俩字让昏睡中的邹翃燕打了个激灵,她强打精神,努力睁开双眼,带着儿子去做康复。还有一次,天下起大雨,瓢泼一般,邹翃燕下班回来,毫不犹豫用自行车推着儿子去了医院。风大雨急,不小心摔倒了,她生怕磕着儿子的头,因为医生说过,治疗期间最怕磕到头,那样的话真就前功尽弃。她只能推着儿子努力前行,到了医院,医生都惊奇地问:“这样的天你居然也来呀?”邹翃燕坚定地说:“哪怕下刀子,我也会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邹翃燕的坚持下,丁丁的身体逐渐有了起色。5岁时,丁丁兴奋地喊道:“妈妈,我会蹦了!”其实就是双脚并拢,脚后跟抬起来。对一个正常5岁的儿童来说,这是再简单不过的动作,但对丁丁来说,却是个极大的进步,他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对路过的阿姨叔叔一遍一遍地重复:“我会蹦了!我好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7岁的时候,丁丁已经能做到自理了,邹翃燕把儿子送到了一所农村小学。有一天在菜市场,她遇到当初那个一起做康复训练的小孩的妈妈。两人聊起孩子,当得知丁丁上学了,她怜悯地问:“你天天接送?这得多累啊!”邹翃燕笑着说:“不接送,他自己上下学。你的孩子现在怎么样了?”那个妈妈突然失声痛哭:“我真后悔没像你那样坚持下来,我对不起孩子啊,他现在只能天天躺在家里。”这一刻,邹翃燕在万分庆幸的同时,也替那个孩子深深惋惜,不吃苦中苦,哪来甜中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学习上,邹翃燕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因为手指不够灵活,上小学三年级前,丁丁写字慢。邹翃燕为丁丁申请考试延时,一开始20分钟,逐渐缩短到5分钟,四年级后,丁丁写字速度赶上来了,延时停止。“妈妈从不辅导我作业。”丁丁说,小学开学,妈妈送给自己《新华字典》。有不认识的字,妈妈就一句话“自己查字典去”,无形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得以锻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读三年级时,老师要求,家长出试卷给孩子做,做完还要检查、打分。邹翃燕从来不出,都是鼓励丁丁自己出、自己做。邹翃燕统统不检查就打100分。一次,丁丁回来闷闷不乐,“妈妈,你今天被我们老师批评了,我做的题明明有两道错的,你还打100分。老师说你不负责。”“我以后还会天天给你打100分。”邹翃燕很淡定,卷子既然自己出、自己做,还好意思做不对?我们行动比同学慢一点,那更要保证正确率呀。从此,丁丁养成了做一道题、就尽量做仔细做对的习惯,正确率越来越高。邹翃燕后来总结,丁丁能考取北大、哈佛,与小时候养成的这些学习习惯不无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初中时,丁丁保送进了一所省重点中学。但开学才几天,正在出差的邹翃燕接到丁丁电话,“哭着说不想上学了,要我回去办退学手续。”原来,军训练习高抬腿,丁丁站不稳,有同学也做不好,教官只批评别人。同学质疑,年轻的教官脱口而出“他是脑瘫”。邹翃燕连夜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赶回武汉。课间,邹翃燕走上讲台。她说,同学们,你们都很幸运很健康,丁丁身体不好。你们长大后,可以当运动员、当兵、当飞行员、去做任何喜欢的事与工作,丁丁不行,他只有读书一条路。现在,他不想上学了,那他以后该怎么办呢?还会开心吗?大家是不是应该理解他、包容他、帮助他呀?台下,寂静无声。那学期期末考试,丁丁考了全年级第一,从此再没受过欺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二时,丁丁一度成绩十分不理想,他很失落,反问妈妈,为什么一定要考名校?妈妈带他去东湖边看房子。在一楼,妈妈问,“能看到东湖吗?”“不能。”上六楼,“能看到吗?”“能。”“看得清楚吗?形容一下。”“不是很清楚,就像一个小手绢。”到了20层,母子俩眼前,东湖水面开阔,尽收眼底。“这才是东湖真正的样子啊。”妈妈告诉他,东湖的样子是客观存在的,人在不同的平台,视野不同,看到的景象才有所不同,站得高了,才有可能看到你想要看到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7年,丁丁以660分考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多年坚持康复训练,丁丁的身体也越来越接近正常人,总体不影响生活,只是诸如穿针引线、科学实验的精细动作无法完成。本科毕业后,丁丁转入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完成硕士学位的学习,并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称号;毕业后进入一家知名网络公司法务部工作,一年后,渴望继续深造的丁丁又被哈佛大学法学院录取,并于2017年5月获得哈佛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之后,丁丁参加了美国的司法考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邹翃燕把脑瘫孩子送进了哈佛,她不觉得自己伟大,她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为了孩子不断成长进步的妈妈”。她从事了三十多年的师范教育,在工作上非常用心,虽然家里有个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爱的孩子,但她对自己的学生也全心全意。正是这种投入和追求,使儿子看到什么叫努力,什么叫奋斗,为什么要努力。他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邹翃燕没有放松对儿子的要求,也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邹翃燕和丁丁的故事,是母爱与坚持的颂歌,是对生命奇迹的最美诠释。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他们用爱和勇气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也为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无尽的感动与力量,让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抵达不了的远方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