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觅诗魂

秋树

<p class="ql-block">有个人在视频里讲诗,开场即说诗的最大特点是“短小”,乍听上去好像是这样,其实错了。</p><p class="ql-block">诗的精髓,向来不在长短,《孔雀东南飞》357句,《离骚》更是长达2千4百余字,算得上诗里的鸿篇巨制了吧?可是却能穿越数千年,依然在我们唇齿间不经意地蹦出。</p><p class="ql-block">真正动人的诗,是凭借深邃的哲思、幽远的意境、炽热的情怀,精妙的音律、鲜明的节奏这些东西叩击人心。</p> <p class="ql-block">回望诗的黄金时代——大唐,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空灵悠远……随便撷取一位诗人的诗,无论长短,那份才情和胸襟,那种旷达与哲思,都足以让现代人自愧不如。他们是用这些东西将诗词艺术推向了难以企及的巅峰,这才是诗的精魂和特质。</p><p class="ql-block">反观当下,有多少人能在生活中浸润诗意、接受诗的熏陶?如果你在工地、写字间、商场里……吟诗诵词,即使再短,也多半会遭白眼,觉得你是个怪物,有毛病。</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生活氛围、成长过程,极少有审美意识和教育,诗的种子怎会在心灵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也有些人以为,熟读几本音律、修辞书籍,就能写出好诗。这就如同在被窝里练拳法,即便招式烂熟于心,也永远成不了真正的拳师。所以,短小哪是诗的要义啊!</p> <p class="ql-block">“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前贤总结的知行逻辑关系依然给我们以憬悟。</p><p class="ql-block">诗歌作为纯粹的精神结晶,需要笃定的心灵、丰饶的情感和通透的感悟来孕育。短,只是概括凝炼的外在形式。</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都置身物质的洪流,追逐着现实的利益与享受,在快节奏、重物质的时代,诗意自然就成了遥不可及的梦,至多是押住韵脚、分行排列的字句,已与生活和精神本真相去甚远。那么,诗的魂灵又该在何处寻觅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