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与“和合”禅意

Laoli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是中国佛教十大名寺之一,自唐代张继一首流传千古的《楓桥夜泊》诗诞生以来,寒山寺就闻名于世了。一座因诗而闻名天下的寺院,历代被高僧大德、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平民百姓以诗画、刻石、文章记述千年,不能不说是一首诗与一个寺的奇迹。记得少时候,我父亲用毛笔字写了一首诗挂在墙壁上,其诗句就是《枫桥夜泊》:“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好像还有一幅古画,是水墨画,有远山,有塔,有一寺院,有江水,有一条船,有月亮,还有一个人站在船头……这是我最初对诗与寒山寺的印象。几十年前,有一次,我因工作,匆匆到过苏州,去过寒山寺,只见一道黄墙,上书“寒山寺”三个字,但不见山,心里就纳闷:寒山寺怎么没有山?因时间匆忙,未进入看。后来看资料,说寒山寺是没“山”的,只是在江边,有一座塔,等等,但心里一直牵挂着。前一段时间,我终于有时间去游览寒山寺,才真正或初步解读了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自古为佛教名寺古刹,中国十大寺庙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古称枫桥寺,又称“普明禅院”,“封桥寺”,“枫桥寺”。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4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唐至德年间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写下了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寒山寺名声大振。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皆有修建,但与其他寺院一样,历史上屡建屡毁。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逐步恢复重修扩大,并达到历史上发展最好的阶段。現在的古寺、枫挢、塔院都修饰一新;新建造的大石碑、大钟,获得世界上“最大的诗碑”以及“最大的佛钟”两项世界纪录。</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山门朝西,临大运河。一墙黄色大照壁立于运河边。照壁朝山门一侧墙上有“和合祖庭”四个金色大字。这是告诉人们寒山寺创建时的一段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创立由五代梁天监年间,曾名为妙利普明塔院。因为普明禅师(534年-616年)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的弟子,名闻朝野,曾跟随师父往来于金陵、扬州,苏州一带。传说普明禅师圆寂后归葬枫桥,故寺院名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浙江天台寺僧寒山(自号寒山子)曾住于此,后又有唐代著名高僧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而寒山法师是中国“和合”禅意的源起者,为寒山寺的禅源之一,故将佛教“和合祖庭”设在寒山寺。</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著名的枫桥在寒山寺山门前,这座石拱古桥叫江村桥。桥堍与山门之间那垛黄墙是寒山寺照壁。山门两旁有两棵古樟。黄墙内明清式楼阁耸立,飞檐翘角。右为枫江楼,左为霜钟楼,都源于枫桥夜泊诗建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寒山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寒拾殿、钟楼、碑廊、普明塔院、普明宝塔、枫江楼、霜钟阁等。</span></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进口天王殿,殿内正中迎面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内,左右塑四大天王。</p> <p class="ql-block">  入寺内为一开阔的庭院,寒山寺正殿大雄宝殿雄峙台基之上。大殿面阔五间约18.5米,进深四间约14米,高约12.5米。单檐歇山顶,飞甍崇脊,檐角舒展。</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主庭园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位于汉白玉雕栏围着的露台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露台中央置有炉台宝鼎,鼎上铸有“大化陶镕”、“百炼金刚”、“大清宣统三年”、“重建寒山寺造”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  大殿正门入囗处两侧竖有两幢白玉古石碑,各建在有汉白玉雕栏围着的平台上,用玻璃框围着。</p><p class="ql-block"> 这是左边石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右边古石碑 。</p><p class="ql-block"> 两碑据注释为唐德宗年间释迦牟尼说法图。</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坐像</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正殿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说明寒山、拾得两菩萨是寒山寺的主奉菩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大殿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出口门楣上匾额书:心包太虚。</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为寺院第二进庭院。</p><p class="ql-block"> 出大雄宝殿,左边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边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藏经楼楼上秘藏珍贵佛经,楼下叫"寒拾殿",供奉寒山、拾得两菩萨。寒拾殿后墙的背面立一巨碑,刻着千手千眼观音像。此外,在周边壁上还嵌有石经文、石碑刻石等。引人关注的寒山寺钟楼就在寒拾殿旁。</p> <p class="ql-block">  这是寒山寺藏经楼。</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保存有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如藏经楼上珍藏有完整的清刻龙藏一部;宋代著名书法家张樗寮所书《金刚石》刻石;并有明董其昌所书跋文等。</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两边分别有: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  罗汉堂</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里引人关注的是藏经楼内的寒拾殿,此殿位于藏经楼下。该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是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而归的形象,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寒山、拾得二人的塑像就立于殿中。寒、拾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人的题跋共十一石。</p> <p class="ql-block">  寒拾殿,正厅有一副楹联:“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钟声敲佛地;庭中无杂垢嚣氛,何须月影锁禅门”。</p><p class="ql-block"> 寒山、拾得二人的金色塑像就立于殿中,活龙活现。寒山执一荷枝,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作嬉笑逗乐状,显得喜庆活泼。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寒山、拾得一段著名的传世对话:</p><p class="ql-block">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p> <p class="ql-block">  寒山、拾得菩萨塑像背后嵌有千手观音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p> <p class="ql-block">  殿内的鐘楼,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造型轻盈,轮廓优美,以其“夜半钟声”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  闻钟亭。亭内有清俞樾书写的唐張继“枫桥夜泊”书文石刻碑。</p> <p class="ql-block">  寺内庭院边上的“寒拾泉”</p> <p class="ql-block">  后院,为普明塔院为,其进口处匾上书:“无上清凉”,为班禅所题。</p> <p class="ql-block">  普明塔院位于寒山寺藏经楼后,其后面在南北中轴线上建有“普明宝塔”和中国最高最大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普明禅院外景</p> <p class="ql-block">  普明宝塔</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1500年前开山时有塔,名曰”妙利普明塔”。随着岁月流逝,塔几毁几建。自元代以来,已有600多年不见塔影。现在的普明宝塔于1996年重建。该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呈正方形,五层,高42.2米。塔刹为铜铸镀金,高9.6米,重12吨。这座宝塔有两大历史功绩:一是结束了寒山寺600多年有寺无塔的历史,重现寒山寺的盛唐风采。二是填补了唐代木结构楼阁式塔建筑在中国绝迹的历史空白,再现了唐代建筑艺术,为世人展现出唐式建筑源头在中国的历史本来面目。</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一诗而著名,故寺内多名家书法石刻碑,基本内容是抄描張继枫桥夜泊诗句,整个寺院围廊墙上嵌入不少石碑。历史上有岳飞、唐伯虎、董其昌等名人的诗句石碑留存。还有乾隆皇帝、李鸿章、程德全、康有为等人的所题书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扑初先生题书:寒山寺碑廊。</p> <p class="ql-block">  南宋名将岳飞书题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御题书</p> <p class="ql-block">  李鸿章题书</p> <p class="ql-block">  清代名人俞樾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石碑,在众多石碑内较有名气。</p> <p class="ql-block">  寺内的假山石观音峰</p> <p class="ql-block">  听钟石</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内古钟,唐以前的古钟已丢失,有传说被日本倭寇当年抢走了。这是明、清、民国年间铸造的铜钟。</p> <p class="ql-block">  現在我们参观新建的寒山寺钟楼“梵音阁”,位于寒山寺东南200米处,建成于2008年12月,阁高50余米,六角形结构,分为三层,占地面积约1500余平方米。梵音阁内悬挂着一口仿唐式铜钟,总重量108吨,钟高8.588米,被誉为“天下第一佛钟”。</p><p class="ql-block"> 钟塔楼的南北两面入口处门楣匾:法音无疑、有唐遗响。</p> <p class="ql-block">  梵音阁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大钟一一寒山寺大钟为仿唐式古铜钟,总重量达108吨,钟高8.588米,钟底裙边最大直径5.188米(或5.24米)。钟面主体铭文为《大乘妙法莲华经》,共69800字,加上其他铭文总计超7万字,钟裙边铸有九幅飞天图及六铣口装饰。 </p><p class="ql-block"> 大钟上书:古寒山寺,钟前供奉白玉雕地藏王菩萨。</p> <p class="ql-block">  寒山寺于2007年12月落成一大碑,诗碑主体的高度为15.9米,总重量为400吨,大碑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p> <p class="ql-block">  碑东面的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石刻碑(放大)</p> <p class="ql-block">  枫桥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  唐張继《枫桥夜泊》古诗即景。</p> <p class="ql-block">编后感</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坐落在姑苏城外,依偎在枫桥之畔。千百年来,这座古刹以其独特的风韵,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寻访。唐时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更是让寒山寺名扬四海。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道尽了寒山寺的静谧与孤寂,也道尽了游子的愁思与期盼。</p><p class="ql-block"> 在我少时候的印象中,引起对寒山寺的关注,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但我误认为寒山寺是建于“寒山”上或在一座山旁边,寺临江水,有一古桥;寒山寺有古塔,因为有钟,必须要有挂钟的塔;一个古人站立在船头上,朦胧的一轮月亮挂在天上,耳边转来一阵阵悠远的钟声……后来,才知道寒山寺没有“山”,是位于苏浙太湖平地上;河是有的,那是大运河,是古运河边上的一座古寺,1500年前,一个月夜,一个叫张继的文人夜泊寺院旁,有感而发,写了一首羁旅途中感叹诗,此诗因通俗易懂而流传千古,成就了一首诗,成就了一座寺。</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算不上是中国佛教著名大寺院,也没有显著地供奉佛祖或观世音菩萨,如五台山主供文殊菩萨,峨眉山主供普贤菩萨、普陀山主供观世音菩萨、九华山主供地藏王菩萨,而寒山寺则是主供佛教里不很显名的寒山、拾得两菩萨,且是两位菩萨的道场,成为中国主张“和合”的道场。</p><p class="ql-block"> 呵呵,不忙,听我解释,据佛经故事传说: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隐僧,佛教史上著名诗僧,并称“寒拾”。行迹怪诞,言语非常,相传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化身。寒山、拾得后被人传说成心中的“和合二仙”。传说他们手持的物品,件件都是有讲究的。那荷花是并蒂莲的意思,盒子是象征“好合”的意思,而五只蝙蝠,则寓意着五福临门,真是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和合二仙”本是肉身凡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寒山和拾得都是僧人,寒山是个诗僧、怪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p><p class="ql-block"> 这两位是继丰干以后的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我国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的情谊,便把他俩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至清代雍正年间,雍正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寒山寺的第二进大殿,藏经楼下就是专门供奉寒山拾得的,被称为寒拾殿,寒拾殿正中高台上塑有寒山、拾得两人,金色立体像,一人拿盒,一人持荷,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在人们观赏中亲近人间,弘扬一种和谐精神。</p><p class="ql-block"> 当然,寒山寺现在重建了普明禅院,新建了1500年前的普明塔院,也新铸了8米多高、重108吨的大铜钟,撞击的声响肯定超过当年張继听到的夜半钟声,创造了大钟的吉尼斯纪录;此外,还建造的大石碑,一面刻有張继的《枫桥夜泊》诗句,一面刻上乾隆皇帝手书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被列上吉尼斯纪录。这一切,都是因为有那首诗。</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这么想:随着岁月流逝和历史变幻,大钟和石碑可能又一次次被摧毁,唯有这“和合”精神,伴随着張继的《枫桥夜泊》诗,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则将永久伴随我们这个民族。寒山寺不“寒”,将永远“温”暖中华民族大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Laoli(西湖游子)</p><p class="ql-block">2025.04.06于宁波(初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