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月十三号,我们从舍基穿过陆地边境从阿塞拜疆来到格鲁吉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两国的陆地边境,要从阿塞拜疆一侧,步行走过只有一人宽,两边是高墙的㚒道。而且是阶梯坡路走五、六百米,让拖着行李箱的旅客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如此折腾,大概还是彼此间的不信任所设置的障碍。就这样,也好过阿国与亚美尼亚之间形同敌国,老死不相往来。</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面积6.97万平方公里,人口 369.5万。是一个信奉东正教的国家,也是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是既与高加索两个邻国接壞,又是与俄罗斯和土耳其两个地区大国相邻的国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她有以下几个“唯一”:</p><p class="ql-block"> 她是唯一与上述四国有陆路交通的国家。夾缝里求生存,格鲁吉亚与所有邻国都保持了不算差的关系。这可是用士兵的生命和鲜血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 她是唯一拥有雪山、海洋、平原、丘陵等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也是高加索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好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她是高加索三国中,唯一信仰东正教的国家。也是三国中教堂保存最多,信众最广的国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独立后的格鲁吉亚国旗上,就是圣乔治十字划分四块的五个十字架旗。</span></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与前苏联的关系,可以说是爱恨情仇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的哥里小城,是前苏联当政近三十年的领袖斯大林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格鲁吉亚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的地位,应该是靠前的。其各项建设,都受到了苏联政府的支持。打通大高加索隧道,把物资从苏联中心地带源源运往外高加索三国的俄格公路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83年,为了纪念俄罗斯与格鲁吉亚长达200年的友谊,前苏联在俄格之间横穿大高加索山的军用公路旁,专门修建了一座“俄格友谊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雪山怀抱之中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以拱门形式建在海拔2384米的悬崖边上,内镶彩色马赛克壁画。观景台上可以鸟瞰白雪皓皓的高加索山脉。</p> <p class="ql-block"> 在列宁逝世以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斯大林都是苏联人民当之无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是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社会主义阵营中值得尊敬的领袖。</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青时的斯大林。</span> </p><p class="ql-block"> 但世人尤其是年青人多有不知,这样一位对苏联、对世界影响巨大的人物,却生长在远离莫斯科权力中心一千多公里外的格鲁吉亚,一个人口只有6万的小城里,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里。</p> <p class="ql-block"> 斯大林从小生活的故居。至今还有一个复原品。</p> <p class="ql-block"> 哥里城专门设立了“斯大林故居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斯大林各个时期的照片,用品等。</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我们走到博物馆门前时,突然暴雨倾盆。这是我们高加索十五天旅途中唯一遇到的一次下雨天。</span></p><p class="ql-block"> 相信格鲁吉亚人,对曾经是他们引以自豪的领袖,后来又出现巨大争议的历史人物斯大林,心情是十分复杂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前苏联解体,格鲁吉亚独立17年后,格俄之间打了一仗。死了人、流了血、结了仇。两国关系一度进入了冰封期,经历了曲曲折折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一个名叫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Mikhail Saakashvili)的人说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卡什维利1967年出</span>生于第比利斯市。以后到美国留学。学成回国后进入政治圈,组建了自己的政党。</p><p class="ql-block"> 在美国和西方的支持下,格鲁吉亚爆发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玫瑰革命”,获得美国支持的年仅37岁的萨卡什维利高票赢得了2004年总统大选。</span></p> <p class="ql-block"> 萨卡什维利上台后公开表达对俄罗斯的不满,格俄关系因而不断恶化。</p><p class="ql-block"> 但他对局势判断过于乐观,以至最后决心要用武力手段把北部由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南奥塞梯夺回。</p><p class="ql-block"> 就在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日,萨氏<span style="font-size:18px;">利</span>用普京在北京参加开幕式的机会,发动了夺取南奥赛梯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 普京在北京得讯后迅速离场返回莫斯科。采用霹雳手段5天打败了格军取得胜利。萨卡什维利没等来西方国家任何实质性支持,输得两手空空。</p><p class="ql-block"> 俄格战争中,格鲁吉亚军队死亡215人、受伤1469人、失踪4人。同时南奥塞梯地区有约1600名平民死亡,格鲁吉亚实际丧失了对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控制权。(这两个地区都是前苏联民族分治政策留下的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 2014年乌克兰发生“颜色革命”,亲西方政府上台。萨氏在下台后又去加入了乌克兰国籍。2015-2016年间甚至出任了敖德萨州州长。后来被波罗申科政府免职并吃上了官司,灰溜溜离开了乌克兰。</p><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1日,萨卡什维利在格鲁吉亚被拘留接受多起刑事案件调查。</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新政府吸取了前车之鉴,在大国博弈中不再选边站队,逐步改善了对俄关系及周边关系,扮演了高加索“中立国”的角色。将投机政客萨卡什维利当初赌上国运酿成的格俄兵戍相见的危机翻了篇。</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人珍视和平,打开国门。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招商引资招揽游客。</p> <p class="ql-block"> 无论在西格纳吉,在姆茨赫塔、在雪山,在巴统…,都有不少来自俄罗斯、土耳其、韓国、中国等欧亚各国,以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游客前来观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西格纳吉被《孤独星球》描述为格鲁吉亚最漂亮的小镇,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后半叶。</span></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世纪,西格纳吉地区就是格鲁吉亚皇室的所在地,也被称为“皇家镇”。现在是很多欧洲情侣度蜜月的“爱情小镇”。</p> <p class="ql-block"> 镇上的婚姻登记处24小时不关门。成为了格鲁吉亚的一个旅游热点。不少亚洲和欧洲游客都在小镇上驻足流连。</p> <p class="ql-block"> 一对印度恋人在爱情小镇婚姻登记处外上演求婚仪式。</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的百岁人瑞对游人也很友好。</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种植葡萄及酿造葡萄酒,据说已有八千年历史。西格纳吉气候温和适宜种植,又被称作“葡萄酒小镇”。他们利用前苏联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防核子防空洞作为贮储葡萄酒的场所,可以储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紧靠黑海的巴统城,既是一个天然良港,也是各国游人情有独钟的度假胜地。</p> <p class="ql-block">巴统欧洲广场上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巴统海滨的著名金属雕像“阿里与尼诺”。雕塑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世界爱情悲剧小说《高加索玫瑰》,讲述了阿塞拜疆的穆斯林贵族阿里和信仰希腊东正教的格鲁吉亚公主尼诺的爱情故事。两人突破种族和宗教的阻隔相爱,但最终被乱世分开,象征着爱情的美丽和无常。</p> <p class="ql-block"> 其奇特的设计让两人时分时合,是游人们的热门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黑海游轮上的愜意休闲。</p> <p class="ql-block"> 巴统城距离土耳其国境仅有20公里。两国边境开放,居民互免签证自由往来。</p> <p class="ql-block"> 刚刚入境的土耳其游客在享受异国风光。</p>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巴统海滨大道</p> <p class="ql-block">山上的巴统植物园</p> <p class="ql-block">山顶论道</p> <p class="ql-block">拍婚纱照的少男少女</p> <p class="ql-block"> 高加索三国的食物,以烧烤肉食,馕饼为主。蔬菜只有洋葱、土豆、茄子、西红柿等几种。</p> <p class="ql-block"> 但餐厅装饰都很古典华丽,让食客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餐厅有专为游客表演的民族舞蹈。</p> <p class="ql-block"> 我与格鲁吉亚司机。他与他的老乡斯大林同名,小名都叫“萨沙”。</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的教堂和修道院数量,应该是高加索三国中最多,保护最好的。这大概是因为他们与俄罗斯人一样信仰东正教。</p><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圣三一主座教堂,是格鲁吉亚最大的东正教堂,也是整个国家的图腾和精神象征。建于2004年。</p> <p class="ql-block"> 库塔伊西的巴格拉特大教堂是一座极其罕见的保留了中世纪拜占庭风格马赛克壁画的教堂,其精美的穹顶可以与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相媲美,是格鲁吉亚历史上最耀眼的中世纪稀世珍宝。199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p> <p class="ql-block"> 教堂前硕大的十字架与远处的雪山绿野交相辉映,见证着人心的平靜与信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位于俄格边界的大高加索山的山脊上,矗立着一座建于公元年的三一教堂(所谓三一:是指圣经中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海拔2170米。被称为“离天空最近的教堂”。引得大批游客前来瞻仰。</p> <p class="ql-block"> 翻过山梁,就是俄罗斯的北奥塞梯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上山途中,突降“五月雪”,且是大雪级别,使游人们上山既艰难,又开心。</p> <p class="ql-block"> 来自阿塞拜疆的姑娘们在大雪纷飞中兴奋莫名。</p> <p class="ql-block"> 位于姆茨赫塔的“生命之柱大教堂”,建于公元11世纪,已有千年历史。1994年与这里的三处世界遗产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教堂里不仅金碧辉煌,且故事多多。</p> <p class="ql-block"> 经历了苦难的人民,将命运托付给了神灵。</p> <p class="ql-block">虔诚</p> <p class="ql-block"> 格鲁吉亚民众多为东正教徒,女孩性格含蓄内敛,不轻易与游客合影。</p> <p class="ql-block"> 位于格鲁吉亚与土耳其边境地区的拉巴提城堡。融合了东正教和伊斯兰风格的堡垒建筑。</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金顶清真寺在阳光下光彩照人。</p> <p class="ql-block">在城堡外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建都于4世纪,是格鲁吉亚多个朝代的首都。格鲁吉亚过去曾被阿拉伯、突厥侵占,第比利斯也不能幸免。</p><p class="ql-block"> 1801年,第比利斯落入沙皇俄国手中。十月革命以后,格鲁吉亚曾经短暂独立,第比利斯再次成为国家的首都。到外高加索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和后来的格鲁吉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第比利斯也是首府。直到1991年格鲁吉亚从前苏联独立,第比利斯又成为了首都。</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的母亲河库拉河穿城而过,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清新和灵气。</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和平桥,为玻璃+钢架结构。连接新城和老桥的步行桥,设计新颖,建筑现代。</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之父像,俯瞰着山下的万物生灵,是城市的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之母像。右手持剑,左手端酒。象征着“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刀剑”。</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湖,据说是前苏联时期建设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市民饮用水源。</span></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老城中的报时钟楼,是一座古怪的斜塔,据说是纯手工打造。毎天中午12点都会聚集大批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公园里的“古铁雷斯”。(UN现任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 第比利斯自由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圣乔治屠龙的雕像。 </p> <p class="ql-block"> 大国有大国的威风,小国有小国的尊严。如今的格鲁吉亚选对了路,获得了世界的尊重。134个国家对其国民免签证。</p> <p class="ql-block"> 只有三百多万人口的格鲁吉亚人民,有120万居住在第比利斯。没有了战火的硝烟,享受着和平宁静的生活。这也是高加索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所期所盼。</p><p class="ql-block">待续《多灾多难高加索之亚美尼亚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