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光路小学】创新作业设计,赋能高效学习——红光路小学开展作业设计分享交流活动

莲湖区红光路小学

<p class="ql-block">  为深化“双减”政策落地,提升作业设计科学性与趣味性,7月3日,红光路小学以“创新作业设计,赋能高效学习”为主题开展作业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活动由教导处王波主任主持,全体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在思维碰撞中探寻作业设计的“源头活水”,为“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改革注入全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由范琳蕊、高爱爱、王雅婧和冯倩四位教师带来跨学科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主题作业设计等创新案例的分享交流,以“设计思维碰撞+实操经验共享”的模式,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动能。</p> <p class="ql-block">  范琳蕊老师以《拥抱成长 静待花开》跨学科作业设计为例,从新课标的要求、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原则、设计路径及策略、设计案例、跨学科作业设计的误区五个方面交流。特别是分享了跨学科作业设计的两个误区,一方面是避免由不同学科的作业简单拼凑累加,设计时应该找到学科之间的切入点,从而融合。另一方面避免不同学科混合就是跨学科作业,缺少真实生活情境下的系统性实践任务。</p> <p class="ql-block">  高爱爱老师以团队设计的《争做科学小问号》主题作业为例,分享了此次作业设计创新构建“基础—提升—拓展”三级体系,融合语文、科学、生活等多领域实践。通过角色表演、尾巴调查等探究任务,打造分层递进作业链条,创设“田野医生”等角色情境,联动生活观察与科学探究活动,以多感官参与形式实现知识与实践融合,构建趣味化学习生态,为低年级作业提质提供鲜活范例。</p> <p class="ql-block">  王雅婧老师分享了团队开展《跟我一起“趣”寻民俗》主题作业设计的全过程。作业设计创新构建“破界—分层—活化”框架,融合语文、劳动、美术等多学科实践,通过灯谜闯关、脸谱绘制、蹴鞠体验等跨学科任务,打造三级分层作业体系。首次引入“民俗文化研究员”等角色情境,联动人民网资源与非遗传承实践,以跨媒介作业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成功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为“双减”政策下作业提质提供创新范本。</p> <p class="ql-block">  冯倩老师围绕《览中华大观园,做文化传承人》主题作业设计展开交流。设计初衷是锚定单元目标、突破传统作业局限并实现跨学科融合。前期从学情调研、教材解构和资源整合做准备。框架搭建上,通过“三维感知”作业、针对不同课文的分层探究任务包以及“三阶式”节日工坊作业链构建体系。优化完善阶段,根据试做反馈在时间管理、跨学科协同、分层设计和评价机制上调整,并打磨成果展示环节。最后从文化传承启示、自我成长和待改进方向进行反思,强调好的作业设计是文化传承桥梁。</p> <p class="ql-block">  活动现场,老师们深受启发,互动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通过交流研讨,深刻体会到作业设计不是“孤立题单”,而是“育人载体”,需要教师带着“研究意识”去深耕细作。</p> <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杜峰副校长总结发言。她指出,“双减”实施以来,学校依托青年教师成长联盟推进减负增效,成效显著,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骨干力量。在此次活动中,四个团队代表分享了作业设计成果,背后是各团队的潜心钻研与用心付出。借此明确了作业设计要点:题目需兼具美感与依据,彰显学科素养及目标;凸显温度,通过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评价科学精准,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与教材编者深度共鸣,精准把握习题意图。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清晰思路,助力质量再提升。</p> <p class="ql-block">  此次作业设计交流分享活动,是思想的碰撞,是经验的传承,更是教育初心的坚守。未来,全体红光人将继续以作业设计为突破口,探索五育融合新路径,助力学生全面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