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尚罗赛的塞纳河畔》(1876年)</p> <p class="ql-block">塞尚《农家庭院》 </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读书的女人》(1874-1876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4、超越印象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 25, 25);">逃离:高更与梵高</b></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自画像》(1887年)</p><p class="ql-block">梵高的自画像不仅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和历史意义。这幅自画像创作于1887年,此时,梵高开始受到印象画派的影响,画作色彩更加明亮,明亮的蓝色、绿色和黄色背景都是对乡村环境的描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1889年)</p><p class="ql-block">此次浦东美术馆奥赛大展的作品是梵高创作的第三版,它也是梵高为了送给母亲和姐姐作为礼物而创作的。这幅画的色彩比之前创作的其它两幅更加鲜艳,墙壁的蓝色变得强烈,墙上的画像也换成了梵高的自画像和一位年轻女子的肖像,显示出梵高对家人的思念。</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不仅是梵高艺术生涯中的重要作品,也反映了他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p> <p class="ql-block">高更《自画像》(1893-1894)</p> <p class="ql-block">高更《威廉·莫拉尔》(1893-1894)</p> <p class="ql-block">1893年,高更返回巴黎后,决定展示他的塔希提作品,并为其“野蛮”的绘画风格辩护。然而,他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他举办的一场塔希提杰作展也未能达到他的期望。这幅自画像似乎是对这些挫折的回应,是他叛逆精神的再次肯定。他塑造了一位未被驯服的艺术家形象,其粗犷感通过简单的笔触和画布的粗糙材质得以突出。而在画作背面,高更画上了他年轻朋友威廉·莫拉德略微变形的面孔。莫拉德是高更的邻居,也是一位瓦格纳风格音乐家。这幅画的两面很好地总结了1893至1894年冬季,高更在巴黎的那段时光,这一短暂时期为20世纪初将原始主义引入欧洲国际先锋派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塔希提的女人》(1891年)</p><p class="ql-block">高更在1891年离开法国前往塔希提岛,他将这里想象成一个不受现代社会束缚的原始天堂,希望通过艺术表达对原始和自然生活的向往。画面描绘了两名塔希提妇女坐在沙滩上的场景,她们的姿态和表情充满了原始的自然感和质朴的美感。高更运用了近似古埃及壁画的平涂手法,故意显露单线平涂的稚拙结构形式,使人物形象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和庄严的浮雕感。</p> <p class="ql-block">高更《海景与牛》(1888年)</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一头牛站在悬崖边的景象。高更在这幅画中使用了鲜明对比的色彩,牛的红棕色与海天的蓝色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牛的形象。同时,他也运用了分割主义的技巧,用不同方向的笔触表现出光线和空气的流动。画面中没有透视法或明暗法,而是用平面化和装饰化的手法处理了形式和色彩,体现了高更对原始艺术的倾向。</p> <p class="ql-block">高更《布列塔尼的农妇》(1894年)</p><p class="ql-block">画面描绘了布列塔尼地区的农妇,她们身着传统服饰,头戴白色帽子,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质朴的生活气息。高更通过运用鲜明而浓烈的色彩以及简化的线条和几何形状,强调了画面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法尔吉埃《摔跤手》</p> <p class="ql-block">埃米尔 •贝尔纳《麦收》</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阿旺桥的农妇在收麦子,画中的农妇与高更画的服饰近似相同,两人画风却不一样。贝尔纳受过印象派的影响,学习过点描技法,他运用点描法在阿旺桥的习作与高更产生了共识。</p> <p class="ql-block">劳特累克《亨利·萨马里》(1889年)</p><p class="ql-block">图卢兹-劳特累克是19世纪末法国后印象派画家,被誉为现代海报艺术与平面设计的开创性人物。这幅画可以看出画中人物洋洋得意的表情以及当时时髦的男性穿着。</p> <p class="ql-block">安克坦《亨利.萨马里》(1890年)</p><p class="ql-block">画面由平整的色块构成,几乎没有体积感和阴影效果,画中的人物与上一幅画描绘的是同一个人,但人物刻画更清晰,线条更分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图卢兹.劳特累克与蒙马特文化</b></p> <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花园中的女人》(1889年)</p> <p class="ql-block">卡皮耶洛《珍妮·格拉尼尔》1895《伊薇特·吉尔伯特》1899</p><p class="ql-block">卡皮耶洛是一位意大利和法国的海报艺术设计师和画家,主要在巴黎生活和工作。因为他在海报设计方面的创新,他也经常被称为“现代广告之父”。卡皮耶洛的海报设计风格大胆而创新。他是第一个使用从黑色背景中突显出来的大胆人物的海报艺术家,这种风格与早期的海报规范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作品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简洁而富有动感,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卡皮耶洛的海报设计风格受到了当时艺术潮流的影响,尤其是新艺术运动和后印象派。新艺术运动强调自然元素和曲线的运用,而卡皮耶洛的作品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自然元素的体现。同时,后印象派画家对色彩和形式的探索也为卡皮耶洛提供了灵感。</p><p class="ql-block">此次展出的两幅作品中的人物均为19世纪末巴黎社交界和艺术界的标志性人物,分别是歌手珍妮·格拉尼尔和舞者伊薇特·吉尔伯特。</p> <p class="ql-block">安可坦《街上的女人》(1890年)</p><p class="ql-block">安可坦是印象派运动的重要成员之一,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瞬间。这幅画不仅记录了19世纪末巴黎的时尚风貌,也体现了安可坦对女性形象的独特捕捉,画面中,一位女性身着华服,独自漫步在灯火辉煌的巴黎大道上,背景中的建筑和街道细节被简化,突出了人物的优雅与独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夏尔·莫兰</span>《红发年轻女子肖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新印象派:修拉及其艺术团体</b></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捏克《井边的女人.作品238》(1892年)</p><p class="ql-block">西涅克运用细腻的色点组成画面,色彩鲜艳而和谐,充满了梦幻般的美感。画面中的湛蓝天空、明黄色的山坡、绿色的植物以及人物的红粉色衣裙相互呼应,营造出明亮而宁静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西涅克《阿维尼翁·傍晚(教宗宫)》(1909年)</p><p class="ql-block">西涅克在这幅作品中使用了纯色原色分割并置的方法,通过观者的视觉系统进行色彩混合,产生荧光屏般的明亮效果。画面中鲜亮的黄绿色、梦幻般的紫红色和火热的橙红色通过细小的纯色点加法融合,极具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克罗斯《发丝》(1892年)</p><p class="ql-block">作品中的模特是克罗斯未来妻子伊尔玛,画中人物的脸部被浓密的头发遮住,头发成为了这幅画的唯一主题。画中女子以四分之三的视角呈现,其胸部被紧密地框在画面中,这不仅赋予了人物一种庄重感,更突出了头发的重要性,头发被画布边缘随意地裁剪掉。这种刻意的裁剪方式与克罗斯所欣赏的日本版画的创作手法颇为相似。构图上,克罗斯采用了极简风格,将主体简单地置于中性背景之上,同时在色彩运用上也极为克制,仅以棕色和淡紫色的和谐搭配为主。在克罗斯创作这幅作品时,女子梳妆主题已经十分常见,新印象派画家也多有涉猎,而克罗斯正是新印象派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乔治.修拉《模特背影》(1887年)</p><p class="ql-block">画中描绘了一名裸体模特的背影,她坐在一张白色床单上。修拉突出了女性背部的上部和颈部的后侧并运用自己首创的技法,将笔触分解成并置的纯色小点。</p> <p class="ql-block">马克西米利安.吕斯《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p> <p class="ql-block">默尼耶《黑色之地》(1893年)</p><p class="ql-block">《黑色之地》是指比利时亨特省蒙斯以西的博林日地区,这个地区在19世纪因煤炭开采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画面呈现出一种令人震惊的悲伤感。高耸的烟囱点缀在被破坏的乡村中,将浓密的黑烟喷向黑暗的天空。矿渣堆的黑色土丘在地平线上升起,呈现出泥泞的形状。在这片布满工业红砖建筑的平原上,没有人物来打破这种无情的孤独感。为了描绘这种无情、可怕却又迷人的景观,默尼耶选择了一个较高的视角,使他能够俯瞰广阔的区域。画面构图基于两条相交的对角线:由木制高架桥形成的横向线条及从两个矿渣堆间穿过的铁路切割面,一列火车正从这里驶出,这种三角形的布局也在山丘的排列中得到了重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5、纳比派:私密与装饰之间(1906-1910)</b></p><p class="ql-block">纳比派(Les Nabis)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艺术社团,以“主观变形”的创作理念著称,强调色彩的情感表达与装饰性构图。</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在床上》(1891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维亚尔《戴绿色帽子的女人倒影》(1891年)</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维亚尔在纳比派的代表作,展现了他对色彩和装饰性的独特运用。</p> <p class="ql-block">德尼《十月之夜》(1893年)</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创作于德尼职业生涯的关键时期,他是年轻的纳比派团体的成员之一。正如让·维尔卡德所描述的那样,他们主要关注装饰性绘画:“一个战斗口号在各个工作室之间流传:不再有画架绘画……只剩下装饰品”。这件作品是《诗意主题》的系列中的一幅,这个系列被视为象征女性一生中的四个时刻,其中《十月之夜》代表订婚时刻。在这幅作品中,德尼运用珍珠色和丰富的青铜色调,通过渐变处理,营造出一个细腻的色彩领域,为整体的宁静感做出了贡献。他巧妙地运用女性轮廓的阿拉伯式花纹和受日本启发的栗树树皮上的脉络网络,展现出他是新艺术运动的创始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德尼《穿蓝裤子的孩子》(1897年)</p> <p class="ql-block">乔治.拉孔布《堇紫色海浪》</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费利克斯.瓦洛东》(1900年)</p> <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梳妆的女人》(1900年)</p> <p class="ql-block">费利克斯.瓦洛东《脱睡裙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博纳尔《私密》(1891年)</p> <p class="ql-block">博纳尔《格纹衬衫》(1892年)</p><p class="ql-block">日本艺术为博纳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甚至在纳比派中,他被称为“非常日本化的纳比”。《格纹衬衫》中的模特是安德烈·特拉塞,她是艺术家的姐姐,也是作曲家克劳德·特拉塞的妻子。这幅画的长方形形状受到了挂轴的影响,这种在丝绸或纸上垂直悬挂的绘画作品,其高度(如同此处一样)大致是宽度的两倍。博纳尔还从浮世绘的布局中汲取灵感,在这些版画中,人物常常被画框分割,且忽视了西方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对称性。他选择了不同寻常的角度,并增加了视角:桌子是从高角度俯视的,它与模特处于同一平面,而模特则是从低角度仰视的。博纳尔成功地在不使用传统透视或明暗造型的情况下,营造出了体积感。通过描绘暗示人体解剖结构的阿拉伯式花纹,他创造了形状的错觉。</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白猫》(1894年)</p> <p class="ql-block">《女人与猫》</p> <p class="ql-block">博纳尔《梳妆》</p> <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夏娃》</p> <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 《地中海》</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欢愉》(1906-1910)</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体现了博纳尔对生活细节与梦幻感的敏锐捕捉,他通过欢快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景,展现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欢愉》的画面风格带有明显的纳比派特征,强调装饰性和平面化,色彩运用大胆而富有表现力。博纳尔在创作中融入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将自然与人物巧妙结合,植物的绿色阴影嵌入人物的白色轮廓中。这种独特的色彩运用和构图方式,使画面既有梦幻感,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短短的几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我们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尽情享受着它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感动。有机会一定要去一次巴黎的奥赛博物馆,欣赏更多精彩的作品,感受艺术的魅力与乐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