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 二战实际终结之地

周建国

<p class="ql-block">近日,我怀着悲摧的心情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前夕,参观了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市虎林镇的侵华日军虎头要塞博物馆。这次参观令我深受震撼,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仿佛在我眼前重现,也让我对抗战岁月中无数英烈的英勇事迹有了更加深刻、真切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是二战期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修建的一处重要军事防御工程,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它不仅是侵华日军的战略据点,也是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和压迫的历史见证。如今,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向世人展示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采用地上展馆与历史遗址相通的建筑风格,这里展示了侵华日军的罪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战的专题内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重要见证。</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陈列的大量实物、图片和珍贵文献资料,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当年中国劳工在日军残酷压迫下所经历的悲惨境遇,以及抗日军民不屈抗争、英勇牺牲的壮烈场景。</p> <p class="ql-block">虎头要塞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部记录日本军国主义殖民暴行的血泪史。从1934年至1945年间,日军强行征召数万名中国劳工,在刺刀的威胁与蒙眼布的黑暗中日夜不停地挖掘施工。更为令人发指的,是在工程结束时,为了掩盖罪行,日军竟将幸存的劳工集体射杀、灭口。所有这一切,只为构筑一座纵深达30公里、正面宽度达12公里的巨型战争堡垒。要塞内部如同蛛网般密布着弹药库、病房、指挥室等设施,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其战略矛头直指一江之隔的苏联伊曼军事枢纽,俨然一台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交通壕环绕于虎东山山体,纵横交错,通往地面各主要野战阵地,并通过出入口、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将地上地下军事设施连成一整体。</p> <p class="ql-block">走进幽深的地下工事,一股夹杂着潮湿与岁月气息的寒意迎面袭来,气温骤降至11℃,仿佛瞬间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狭窄的通道两侧,是厚重而斑驳的钢筋混凝土墙,表面隐约可见岁月留下的裂痕与水渍,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曾经的紧张与肃杀。昏黄的照明灯光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霉味和铁锈气息,令人不禁屏息凝神。</p> <p class="ql-block">穿行在其幽深阴冷的隧道之中,轻抚那布满弹痕、斑驳沧桑的水泥墙壁,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悲壮与觉醒,如同汹涌潮水,猛烈撞击着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走出洞口,伫立在虎头要塞的残垣断壁之上,乌苏里江的风迎面扑来,仿佛夹杂着历史深处那股铁与血的气息,悄然掠过耳畔。这座曾被日军自诩为“东方马奇诺防线”的庞大军事堡垒,以其森森白骨~近十三万中国劳工的生命为基石,构筑起一座凝结着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虎头要塞的日军却对此一无所知。直到8月26日,苏联红军彻底歼灭了这股顽抗的日军。此时,比日本投降日晚11天,此地,成为“二战实际终结地”。 此役,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后一场大规模战斗<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式结束。</p> <p class="ql-block">苏联红军纪念碑:为在虎头要塞战役中牺牲苏联红军战土而立,位于虎东山顶,碑高9.7米,碑体呈白色,俗称小白塔。</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我的心情虽很悲伤但令我受益匪浅,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铭记历史的重要意义。虎头要塞不仅是一处珍贵的军事遗迹,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它无声地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振兴。</p> <p class="ql-block">摄于 黑龙江虎林</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