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宝宝,祝贺你完成了初二的学业,也祝你即将开启的初三学习能顺遂心愿!在这个时候,希望你夯实各学科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则是衷心期望你汲取思想精华,厚植人文情怀。先哲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道理,在于净化自己光明的德性,在于用这种德性去使民众自新,还在于使人们达到善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首先恭喜你初三语文第一课,是毛泽东主席的词《沁园春-雪》。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从陕北出发,准备东渡黄河,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日寇侵略。当时国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词中吟诵祖国河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回顾历史,评点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豪迈地宣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里显示出作者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赤诚热爱,又无比自豪,对抗战胜利无比自信。有人评此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精品。”领袖如此,人民也深爱这片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这种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不仅对祖国爱得深沉,爱得执着,对自己的伩仰、事业也恒久弥坚,自强不息。在暂时的困难面前,他们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陆游《游山西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哪怕到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绝境,也会矢志不移,踔厉前行,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古圣先贤,追寻道,崇尚仁,以国以民为念,胸襟旷达,感人至深,学习时要用心体会,潜移默化,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故而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亘古传诵。哪怕在览物观景中得到一丝惬意,总会以别人的快乐为己之快乐,所谓与民同乐在他们那儿得到真切的诠释:“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即使自己潦倒不堪,总有一种情趣,一种追求,显得那么旷达高雅。四处漂泊,晓行夜宿,忍饥挨饿,故乡渐行渐远,其艰难愁苦可想而知,但捕捉到一点明丽景色,依然那么美丽动人,于是便有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温庭筠《商山早行》)这样传诵千古的诗句。苏轼遭贬流放,远离亲人,孤寂凄凉,但依然祈福天下能亲人相聚,共享美好,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词句感动了干秋万代。别忘了诗圣杜甫在自己茅屋被秋风吹破的时候,能推己及人,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风范,正是成为仁慈之人的路径。</p> <p class="ql-block"> 宝宝,絮絮叨叨说了许多,初听似乎有点深奥,相信随着课文的学习、生活的历炼,这些都是首先应该培养的家国情怀、善良心肠、旷达胸襟、恬淡意趣,这些东西对你一生都有用,希望你用心体会,细细揣摩,进而理解梁晓声诠释文化的这段话:“文化是什么?不是所谓的学历、经历、阅历,这些都不是。其实文化就是四句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