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昵称:方晴</span></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3540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家里有一张珍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那是陈毅司令员签发的,是寄给我父亲,证明我伯父蔡泰来烈士的。</p><p class="ql-block"> 对于伯父,我们只知道是革命烈士,牺牲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解放战争中,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呢。耄耋之年的父亲,可能感到了自己时日不多,在伯父牺牲70周年的那年,将伯父的遗物摊开,与我讲述了伯父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伯父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当时在上海培成小学读书,学习成绩十分出色,有学校颁发的“品学兼优”的奖牌。1936年在上海沪北中学读书。伯父当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进步文学名著,接触了进步思想,经常写些对现实不满及抗日文章,刊登在进步报刊杂志上。</p><p class="ql-block"> 伯父的遗物中有一本自制的影集,其中风景照片的取景和意境构划,现在的摄影家大概也不过如此。里面有一张伯父二十岁时的照片,伯父自题了一首诗:“韶光如过翼,匆匆已过二十年,流水无情空寄迹”。还有一个他自作的竹筒雕刻,刻的是一轮明月下的长城,轻盈灵动,有水墨画写意之韵。</p> <p class="ql-block"> 一九三七年上海爆发了“八.一三”松沪会战,伯父目睹了闸北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场面,伯父用笔投入了战斗,写了“忆八百壮士弧军夜记”长诗并发表在进步刋物上,歌颂了四行仓库八百壮士抗击日寇壮烈场面。1939年2月,他成为我地下党组织发行的《上海译报》副刊《大家谈》的第一批通讯员。</p><p class="ql-block"> 伯父的进步言论引起了日本特务的注意,准备进行逮捕暗杀,被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得知,立即转移伯父到崇明岛,参加了由上海地下党和江苏省委直接领导的崇明人民抗日自卫总队,1940年冬,伯父在部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 <p class="ql-block"> 在随后的五年的抗战中,伯父随部队转战在苏中根据地,部队几经改编,伯父在新四军部队政治部担任宣传工作。</p><p class="ql-block"> 正当苏浙军区部队积极 向敌后挺进之际,国民党顽固派连续调集重兵企图聚歼苏浙军区部队。苏浙军区部队被迫于天目山地区进行了为时5个月的自卫反击作战,并取得三次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开辟了苏浙皖边敌后根据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取得了胜利。</p> <p class="ql-block"> 他的战友卞庸中是这样回忆的:“我认识的金革同志时的第一个印象,便是他的艰苦朴素,那时他担任地方旅的宣教科长,这是一九四一年的初夏,可是他还是穿着一件满是油腻的老棉袄,里面没有一件衬衣。四五年浙西三次反顽战斗中,天很热,他用老布被子自己做乌龟帐,睡在光光的门板上,连垫毯都没有一条。很多同志从缴获品中解决了自己的装具,可是他却无动于衷。他几乎从来没有打过报告要公家批什么的,他身体很坏,他眼睛相当近视,可他没有要求批给他眼镜和其他。当抗战胜利后的享乐空气潮漫一时的时候,他仍是那么无动于衷的背着他的简单的背包,里面仍是一条老布被、一套老布衣。</p><p class="ql-block"> 他本来担任一个地方旅的宣教科长,以后旅缩编为团,他任宣教育股长,渡江后调任纵队宣教干事,如果是一个有地位观念的同志,那至少会影响情绪的,可是他好象根本没有把这放在心里,仍然是那么埋头苦干,经常下团去搅些后勤工作、政治工作。以他孱弱的身体,背着背包,有时还帮战士背枪,东跑西跑经常吃不上饭,日以继夜在丛山里奔波,通夜不睡是常事。当时尤其困难的是后勤工作,但历次都在他的苦干中完成了。他毫不畏缩,也从不自矜,不像有些人总是喜欢谈论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如何的不容易,可是他却淡淡的说,“有什么不容易,前方的战士打仗更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伯父在游击队时寄回的照片。 </p><p class="ql-block"> 伯父在部队用了金革作名字,应该是“百善孝为先 金革之事不避 舍孝尽忠”,是表达不能对母亲尽孝的歉疚之心吧。</p> <p class="ql-block"> 解放战争期间,伯父先后在华中军区八纵队政治部、华中野战军一师政治部担负宣传工作,带领大家创办了《战地》报,并担任该报的第一任社长。1947年1月下旬,伯父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四纵队,该纵队在原有《战地》报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四支社。他兼任四支社副社长。</p> <p class="ql-block"> 他的战友丁林是这样回忆的:“一九四五年南下天目山地区后,调纵队任宣教干事,宣教科副科长等职,一九四六年七月调任战地社社长。</p><p class="ql-block"> 金革同志在战地社初创期间贡献很大,因那时真是白手起家,人手极少,而做过新闻工作的更是极少,大家一无经验。在全纵范围内过去一直没有报纸的,通讯工作没有丝毫基础,再加上技术条件又极差,确实困难重重。但由于金革同志的勉力苦干,尤其是他的虚心精神民主作风,经常征求大家意见,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终于在他的领导下,把工作局面支撑了下来,工作规模渐获得了扩大。”</p> <p class="ql-block"> 伯父在游击队时期,初时还时有信函回来,后来就音讯全无了。直到上海解放,父亲开始寻找伯父,最终得到了三野23军政治部的复函:</p><p class="ql-block"> “蔡如松先生:</p><p class="ql-block">阅读来信,知金革同志尚有孤母弱弟,我们曾往上海找过,均无获息。</p><p class="ql-block"> 金革同志自解放战争以后,即在本部任战地社社长,于一九四七年七月廿九日牺牲。牺牲地点在津浦路附近,在铁路之西廿余里,滕县与临城之间,俗称鲁西南地区。</p><p class="ql-block"> 彼时我军自鲁南转移至鲁西,沿途均为敌人极多,边打边走。届时适逢山东雨季,河水暴涨,鲁西微山湖附近几成泽国,金革同志在过河时不幸溺毙。他是骑马过河的,身着雨衣,马因年老及连日跋涉,于过河至河中心时,不能支持,为急流冲倒,将金革同志掀入水中。金革同志因不善水性,又因雨衣累赘,为水吸滞,水流又急,当时虽多人经救,待救起时,已不吐呼吸。遗体葬河滨。</p><p class="ql-block"> 我们已到涿州,请所在建立烈士塔时将金革同志列入。</p><p class="ql-block"> 兹寄来烈属证明书一纸,请至属署登记,并请所适当救济。</p><p class="ql-block"> 并寄上战地第1000期一份,上载金革同志纪念文两篇,请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金革同志为国牺牲,英名千古,我们谨向金烈士的家属致以慰问,尚祈勿过于悲痛,他的光荣,也就是家属的光荣。</p><p class="ql-block"> 因为野战军还有作战任务,我们不能亲临慰问和解决你的实际困难,甚感歉疚,但我们当转请地方政府给以优待。</p><p class="ql-block"> 如有何种困难,请予函告。</p><p class="ql-block"> 致以敬礼!</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军政治部</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七日”</p> <p class="ql-block"> 同时寄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革命烈士家属证明书:</p><p class="ql-block"> 兹有金革(蔡泰来)同志系江苏省吴江县,一九四0年参加革命,原在本军任社长职务(团级待遇),于一九四七年七月二十七日,因鲁南战役中为人民解放事业光荣殉职,其家属按华东区革命军人牺牲褒恤条例领受抚恤,并得享受应有之优待。此证</p><p class="ql-block"> 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司令员张逸云、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政治部主任舒同,政治部副主任唐亮、钟期光。</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签发。</p><p class="ql-block"> 同时,上海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于一九五0年五月六日按规定发给抚恤金计米壹仟斤。</p><p class="ql-block"> 收到复函,好婆与父亲悲痛欲绝,尤其是好婆,日盼夜盼儿子能平安归来,全家团聚,等来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从此一撅不振,后在1952年病逝。</p> <p class="ql-block"> 怀念随时间逐渐淡化,部队也没有新的消息传来,父亲只是在新闻中看到第二任战地社社长后来当了上海市副市长。直到1999年5月8日,我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当时报纸上进行了系列报道,《青年报》1999年5月13日第16版,报道了新华社成立后部分烈士名录中,其中第十六位烈士就是:“金革 新华社华野前线分社4支社社长,牺牲于1947年7月,孟良崮战役后。”祖国还记得为他捐躯的烈士!父亲把这张报纸也珍藏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不懂历史的民族没有根,淡忘英雄的民族没有魂,英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更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标杆。时间长河流淌不息,革命先烈是不能被遗忘的,让我们不忘初心,记住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