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p><p class="ql-block"> 抗日名将孙元良其人其事<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span></p><p class="ql-block">(导读:本期有两个内容,一是孙元良的抗日功绩,包括抗命蒋介石,创造性地策划和部署了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二是分析所谓孙元良的“逃跑”,揭示历史的真相。另,为方便阅读,全文序言部分本期仍保留。)(原创之174)</p><p class="ql-block"> 孙 可 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7年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抗日名将孙元良在台去世》的文章,除报道孙元良逝世外,更多的是肯定了他的许多抗日事迹。原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抗日战争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誓死抵抗,并命令“八百壮士”继续抗敌的抗日名将孙元良,5月25日在台过世,享年103岁。遗体9日火化,骨灰暂厝林口。其家属10日在报纸刊登启事宣布,将依孙元良遗愿,未来选择适当时机迁葬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孙元良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在他过世前,是硕果仅存仍然在世的黄埔一期校友,孙元良之子就是著名的电影明星秦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2年上海 “一二八事变”发生时,孙元良担任国民党第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少数在抗战爆发前即与日军作战的部队。抗日战争爆发时,孙元良担任国民党第八十八师师长,坚守上海闸北阵地长达一个半月,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 ”的迷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淞沪会战告一段落后,孙元良又下令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的官兵,固守“四行仓库”阵地,掩护部队后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百壮士”。孙元良在回忆录中透露,当时是他亲手将“死守上海最后阵地 ”的命令交给谢晋元的</span>。</p><p class="ql-block"> 同日,新华社也编发了关于孙元良的电讯通稿,许多境内外报刊予以登载,标题及内容与人民日报文章相同。</p><p class="ql-block"> 孙元良祖籍绍兴阳嘉龙,是我的族祖父,俗称“堂爷爷”,因此之故我对他的生平事迹格外关注,陆续作了若干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关于孙元良,坊间有许多文字与传闻,除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代表的主流评价以外,也流传着一些争议和猎奇式的“八卦信息〞。这种互相牴牾的现象本不足为奇,常发生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重要的是抓住本质性问题 ,厘清事实,还原真相。本人根据可靠的事实和档案历史资料,包括族人的点滴回忆、孙元良本人的长篇自传、相关事件的历史记录、前人的研究文字等,经比对研究,抓住要害,去伪存真,综合梳理,酿成本文,作为对孙元良这一历史人物的初步探讨。文章含四个章节:“祖籍与身世”、“主要生平经历”、“三大抗日功勋”、“所谓‘逃跑’的真相”等,分上下两部分发表于此。</p> <p class="ql-block">下图:孙元良戎装照</p> <p class="ql-block"> 三、奋勇抗日的三大功勋</p><p class="ql-block"> 从1932年淞沪抗战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孙元良坚持抗日,在多次重要战役中,率部担任并出色完成了艰巨的任务,立功受勋,受到当时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和社会各界赞誉,被誉为抗日名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p><p class="ql-block"> (一)在第一次淞沪抗战中,率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投入战斗,与友军共创“庙行大㨗” ,被誉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荣获宝鼎勋章。</p><p class="ql-block"> 1932年初,日军继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制造事端,向我上海驻军进攻,我十九路军官兵奋起抗击,一.二八事变由此爆发。国军第五军开赴上海,增援十九路军。日军屡战无果 ,数易其将,于2月下旬,大肆增兵,加派飞机、军舰、装甲车和数万陆军,以“攻占庙行镇,切断中国军队联系,各个击破,占领上海,威胁南京”为目标,发动了总攻击。2月22日前后,“庙行镇”一带,战斗达到白热化程度,孙元良所部奉命增援。他率八十七师二五九旅立即投入战斗,进行有效组织,并迅速发挥了作用:首先参与组织高炮连防防空,将一架敌机成功击落,敌驾驶员当场丧命。其次面对敌人疯狂进攻、处于你死我活的局面,他及时鼓励官兵“我等革命军人除牺牲流血於倭敌之手外,实无死所,元良誓与我第二五九旅后死同志,继承诸烈士遗志自强不懈。”指挥官兵不惜与敌人短兵相接,拚刺刀肉搏,成功地狙击敌人,不失阵地。再次,当敌人行将败退时,准确把握战机,及时追击,不给日军以喘息机会。从而与兄弟部队一起,击溃了日军的所谓总攻,取得 “庙行大捷”,创了“国军第一次战胜日军”的战例,激励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孙元良因这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荣获宝鼎勋章,并由旅长晋升为精锐部队八十八师副师长,次年又升为师长。</p><p class="ql-block"> (二)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率部参战,坚守阵阵地,寸士不让;并在全军撤离后,创造性地制订和部署了著名的“四行保卫战”,成为经典的战例;再立军功,获云麾勋章,并晋升为中将军长。</p><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前,孙元良驻防南京、无锡一带,朝夕练兵,并致电当局请缨,愿为抗日前锋。1937年 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不断增乒,仰仗武器优势,步步进逼。孙元良率88师奉命守卫闸北地区。他根据战事态势,合理部署兵力,组织梯队上阵,击敌要害,坚守阵地76天,有效地狙击和杀伤了敌人,以致被日军称为:“闸北最可恨之敌。”</p><p class="ql-block"> 吴淞会战后期,国民党最高当局深感力量对比和整个战争形势不利,决定放弃上海,全面撤退。全军撤离后,蒋介石为了在正召开的“国联”会议期间,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个较好的形象,下令孙元良率88师打游击,孤守闸北,直至“国联”会议结束。孙元良以高度的军事素养,认为闸北地区无纵深可言,没有打游击的条件,若全师留守,徒增牺牲,于是“抗命”,提出不同意见。蒋介石说:“必须坚守,这是政治!至于留多少人,你去同顾祝同说。” 孙元良与时任会战副总指挥的顾祝同电话联系,顾祝同同意留一个旅。孙元良认为仍然太多,又派副手面见顾祝同,详陈他的意见,最终获准由他自主部署。于是孙元良准确把握战役意图,从政治军事地形等各方面全面分析,敏锐地意识到位于闸北的上海四大银行的仓库,不仅坚固,而且附近有英国租界,日军不会使用重炮轰击。便制订和部署了“四行保卫战”,命令团附谢晋元率400余人(号称800人)进驻四行仓库,坚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而其他整个师的上万人全部撤离。日军见此部署气急败坏,连日用多种手段进攻,但屡攻屡挫,四行仓库岿然不动。直至“国联”会议结束,蒋介石下令中止防守,才主动撤离。这就是抗日战争史中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电影《八百壮土》的原型)。它既完成了战役任务,又避免了大量不必要的牺牲,展示出孙元良杰出的军事素养和高超的现场指挥能力。此次会战,他再次立功,获勋章,并晋升为第七十二军中将军长兼八十八师师长。</p><p class="ql-block"> (三)1944年,在 “黔南大捷”中,指挥29军英勇战斗,对战役最终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获青天白日勋章。</p><p class="ql-block"> 1944年,日军为全线贯通从东北到大西南的交通干线,一路南下,先后攻陷广西桂林和柳州,进而又突然以一路军队进犯贵州,直逼黔南重镇“独山”,直接威胁到陪都重庆。此时西南各省人心动摇,英美等国甚至准备撤侨,而美国驻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更是认为“中国应有再迁都的准备”。在此情势下,蒋介石急调各战区共7个军约25万人,堵截日军。</p><p class="ql-block"> 当时孙元良任第二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九军军长,正驻防陕南。他见此形势,立即奉命率29军,徒步急行军600余公里到达遵义,而后又转乘汽车,率先抵达前线投入战斗,并通过签订军令状等方式,鼓励部队士气,严肃军纪。同时亲临前线,一个地域一个地域地层层阻击敌军,并与自发参战的民众紧密呼应,增强战斗力,终于有效地阻缓了敌人的进攻,为我方进一步集结力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一则《战报》,就具体记录了孙元良这种状态和功绩:</p><p class="ql-block"> 《孙元良部战斗要报》:“12月1日2时,敌步骑三四千沿黔桂路北犯,其先头部队混杂难民中侵入我第271团警戒阵地,未几展开血战。是日敌以主力分股进攻,即以第273团对处于271团阵地前之敌施行侧击,将敌击退,歼敌甚众。上司(地名)方面之敌增援到达后,续向我阵地猛烈攻击,孙元良命令第91师乃以预备队第272团加入战斗,敌攻势顿挫。敌另一部由该师阵地左右侧小路迂回至独山城。91师与军部电话联络被切断,为避免陷于不利态势,孙元良令师长王铁麟黄昏后放弃白腊坡一线阵地,向平塘卡浦转移,派273团速占甲捞河至里腊一带山头,掩护师主力撤退。”这种紧张顽强的狙击,一直坚持到1944年12月5日。</p><p class="ql-block"> 不久,日军获悉,中方已决定调回在缅甸的远征军的2个师,增援黔南。日军害怕陷于重围,开始被迫撤退。孙元良抓住战机,迅即指挥所部追击,先后收复了以“独山”为中心的八寨、三荔波、六寨等地。至12月10日,贵州境内的日军全部被肃清。我方取得“黔南大捷”,彻底解除了陪都重庆之危,粉碎了日军侵华战争中最后一个重大战役企图。</p><p class="ql-block"> 鉴于孙元良在“黔南大捷”中起了突出作用,国民政府授予他最高等级的“青天白日勋章”,并晋升他为兵团司令。</p> <p class="ql-block">下图:孙元良抗战中获多枚勋章</p> <p class="ql-block"> 四、所谓“逃跑”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对于孙元良的军事生涯,坊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评价。一 种是包括国共两党主流媒体在内的正面肯定,白纸黑字,给予高度评价,誉其为“抗日名将”;还有一种是在混杂背景下形成的“传闻”,戏称之为“逃跑将军” ,特别在近年的网络上,有人拿他开刷为娱。</p><p class="ql-block"> 那么,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必须揭开历史的尘埃。</p><p class="ql-block"> (一)北伐战争首攻南昌,得而复失,孙元良以区区一团之长,被作了替罪羊。</p><p class="ql-block"> 1926年9月至11月, 北伐军三攻南昌。第—次得而复失,第二次惨遭失败,第三次最终成功。一攻南昌为什么会得而复失呢?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蒋介石的组织指挥仓促而混乱。当时北伐分左中右三路进行,其中江西南昌一路原定暂不行动,只管牵制军阀孙传芳。后蒋介石见唐生智指挥的左路军节节胜利,生恐被抢了风头,自己的威望下降,便急于在江西南昌开打。他在日记中说:“余决心亲督江西之战,以避名位。” (见1926年8月29日《将介石日记》)。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造成了他多头指派,部属争功,急功近利,不注重消灭对方有生力量的混乱局面。事后资深将领白崇禧就分析说“勘察敌情很不够”。二是严重轻敌。军阀孙传芳及部属采取诱敌深入之法,将主力布在城外铁路沿线,让城内空虚。北伐军第六军军长程潜率兵乘虚而入,轻易得手。同时,蒋介石的把兄弟王柏龄也率第一军第一师(孙元良为该师一团团长),进入南昌,向总部报功。其他部队听说南昌已下,报功无望,便勒兵不前。而蒋介石则认为南昌用不了多少部队,连程潜的六军主力也可移而他用。三是进城后疏于布防。南昌攻克后,程潜根本不作严谨布防,而是在凯歌声中骑着高头大马,享受市民的热烈欢迎。不日又召开群众大会欢庆,市民杀猪宰羊,抬着月饼劳军,一派太平景象。对孙传芳正磨刀霍霍,即将反扑毫无戒备。四是主将临阵慌乱、带头脱逃。当孙传芳集结2万军队突然反扑时,一军一师师长王柏龄正在妓院厮混,闻讯后率先脱逃;另一党代表(国民党)也随即躲去。六军军长程潜不明敌情,指挥无章,甚至隔军隔师直接命令不属他指挥的孙元良,以孱弱的两个营去抵挡数以万计正从铁路线源源而至的敌军。孙元良向上请示,希望增援,发现师长王柏龄和党代表均已不知去向,无从汇报,于是根据守必无望、徒增伤亡的现实,撤离了牛行车站。在各路敌军反扑之下,程潜见大势不妙,自己也割须化妆仓惶出逃,为缓追兵,甚至不惜沿途抛掷四万银元诱敌方兵士抢夺,才得以脱身。</p><p class="ql-block"> 至此可明,一攻南昌得而复失的责任,完全在于几个大佬。左踣军总指挥唐生智当时就说“蒋介石无能。”但蒋不愿承认,连对王柏龄这样明显的失职行为,也因为王是他保定军校的同班同学、同盟会旧友、黄埔军校筹建人之一而不作公开处理,只私下批评、免职、给安排个月薪600大洋的闲职而了事。那么找谁做替罪羊呢?就找了孙元良这个小团长。蒋介石在军人集会上气势汹汹地说“他敢回来,就枪毙他!” 对此明眼人很清楚,一批黄埔生就联名上书为孙元良抱不平,说按当时的情形和命令下达的不规范,他撤离阵地没有错。而实际上,蒋介石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演戏而已。一面公开说要毙孙元良,一面却私下出资让他去了日本学军事。只是从此却苦了孙元良,大张旗鼓地让他背上了“逃跑”的恶名。</p><p class="ql-block"> (二)南京保卫战中的“逃跑”真相。</p><p class="ql-block"> 南京保卫战发生在1937年12月1日至13日。当时淞沪会战后上海失守,日本军队分三路向南京进发。国军高级将领一致认为无论从实力、士气、地形各方分析,都无法守卫,主张主动撤离,保存实力。但蒋介石为了“面子”,决定要守一守,并任命唐生智为城防司令。所以这实际上是一场很勉强的“面子”战役。其时日军20万人,国军15万人。孙元良的88师奉命守卫中华门和雨花台。12月7日,日军对南京外围发起大规模攻击,重炮、飞机、坦克齐上,中国守军损失惨重。12月9日,日军抵达南京城下,开始对城内各据点进行猛烈轰炸。中方阵地相继失守。12月12日,日军攻破中华门,大量日军涌入城内。中国守军虽有抵抗,但因力量悬殊,加之顶层指挥严重失当,造成混乱溃败的局面。12月13日,南京彻底沦陷。日军在城内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无辜百姓和被俘国军被杀害。其中部分官兵经过英勇突围或惊险复杂的躲藏逃亡过程,得以生还,其中包括孙元良,这本是普遍存在的事实。</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舆论却又说他“逃跑”了,还举了两个混淆是非的所谓“事实”。一个是说他曾带2000人脱逃,被督战的36师宋希濂部用枪逼回。事实是:至12月12日下午,蒋介石已两次下令“不得已时相机撤退”。而南京城最高指挥唐生智坚持不撤,到12日下午5时才匆忙开会布置撤退。而据说稍后蒋介石又内部电令再守一守。此种反复混乱的过程,担任督战的宋希濂部不能作出及时反映,而是自始至终不允许任何人(包括老百姓)出城。孙元良带二千官兵(一说是不足千人),撤向挹江门,是在上面已有撤退命令的12月12日下午,结果被阻。同时被阻的还有其他几支部队和百姓。几十万人涌塞在城内,混乱不堪,成了破城后被日军屠杀的羔羊。战后多方指责和控告宋希濂,结果宋希濂因未能有效执行撤退命令(上面反复无常,宋亦有冤)而受到撤职处分 ,同时没有任何部队因撤退而受指责或处分。可见所谓孙元良带队逃跑也是子虚乌有的事。其实他审时度势,及时带部分官兵撤离,是很有战术眼光的,如不被逼回,88师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左右的伤亡,不致几乎全军覆灭。</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舆论,是说孙元良弃军独自逃跑,才得以生还。这也是-种无理的指责和猜测。南京城攻破后,为免日军屠杀,最后生还的中高级将领大都经历了各自惊险逃避的过程,或化妆、或假死、或藏于寺庙、或混迹妓院、或杂于难民之中,等等。这皆无可厚非,关健是考察他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脱军独行的。据多方回忆证实,孙元良率88师守雨花台和中华门,初不失一寸,后其他一些阵地开始失守,88师防区压力越来越大,至12日上午,雨花台先行失守。眼见无法抵抗,为减少牺牲,孙元良于下午组织退下来的一二千人撤退,在挹江门被逼回。到下午5时奉命去总部开会,接受所谓撤退方案。而在这期间,中华门和其他防区已相继沦陷,大批官兵和市民涌向城北,希望出城渡长江逃身。待到黄昏时分孙元良们开完会出来,整个城已混乱拥堵不堪,一些将领已找不到自己的部队,88师的阵地也早已不复存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孙元良先混迹于难民营,后被德人拉贝发现,安排孙到他办的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中躲藏,数月后辗转返回国民党控制的武汉。</p><p class="ql-block"> (三) 淮海战役中主动撤退的相对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1月6日至次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淮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内,围歼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战略进攻。此役歼灭国民党军56个师55万余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直接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p><p class="ql-block"> 有人指孙元良的所谓“逃跑”,发生在战役第二第三阶段之交。其时1948年12月初,国民党王伯韬兵团已被歼灭,黄维兵团也即将被歼。此时杜聿明带着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被解放军围在“陈官庄”狭小区域内。杜聿明与三个兵团司令商量对策。孙元良分析了大势及眼前的局面,主张趁解放军包围圈刚形成,尽早突围。杜聿明说“怕校长(蒋介石)不允。”孙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杜说“孙将军很会说话。” 于是决定突围,并规定了日期与三个兵团分开突围的方向。 孙元良立即回部队进行部署,并嘱通讯兵断开与外界的联系。副官不解,孙说杜上司马上要改变主意了。果然,杜聿明不久就通知撤销突围决定。但孙元良已接不到通知,于12月6日夜准时进行突围。结果可想而知,解放军本已严阵以待,加之另外两个兵团在原地不动,夜色中与突围部队自相冲突。结果孙元良部一部分被解放军俘虏,一部被杜聿明另二个兵团收容,孙元良带130多人逃脱。这就是所谓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的 “逃跑”经过。</p><p class="ql-block"> 如何客观评判孙元良的这个行为呢?实事求是地说,这实在是一个相对明智的抉择。可以从三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证:其一,当时解放军现场总指挥是天才将领栗裕,他曾说:“那时最担心的就是怕杜聿明他们突围。”兵法云“彼之所忌己所择也。” 栗裕的担心,恰好从反面印证了孙元良主张突围是正确的。其二,事后证明,当时杜聿明等不突围的理由是错误的。兵团司令邱清泉曾胡乱说“共军包围五六天后就会自行退去,不用突围。” 根本没孙元良的洞察力。杜聿明则幻想“坚守一段时间,或有援军,或可与解放军议和……”这些都被后来的事实击得粉碎。其三,滞留的杜聿明部队最终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而且输得更惨更狼狈。战役后期,杜聿明部队一无援兵,二无供给,在12月的冰天雪地中忍饥挨冻,军心涣散,甚至上演了伪装成老百姓的“难民突围”,当然立即被解放军识破。最后在12月6日以后的几天内,被强大的解放军所瓦解和歼灭,邱清泉被击毙,杜聿明被俘虏。事实生动证明,从战略战术角度看,孙元良当时的判断和主张比杜聿明等人要主动和高明些。但这些人中个别</p><p class="ql-block">人常不服气,事后不负责任地指责别人早早“逃跑”。</p><p class="ql-block"> 综上对各次战役的分析,不难看到孙元良在他的军事生涯中贯穿着一种理念,即常常从战略战术的高度分析战局,对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作出准确判断,在根本不可能取胜时,常在不明显违背军令的情况下,注重进退有据,及时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而这却常被指挥失误、握有更大话语权的上司指为擅自脱逃,以致以讹传讹,形成了一种对他的偏见。(正文完)</p><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阳川嘉会孙氏宗谱》</p><p class="ql-block"> 孙元良:《亿万光年中的一瞬》</p><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北伐亲历记》</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二历史档案馆编)</p><p class="ql-block">《南京保卫战》(中国文史出版社)</p><p class="ql-block">《黑石关大战记》1945.1.15《大公报》 </p><p class="ql-block">(全文完。原稿定稿于2024年4月黄埔军校百年纪念前二个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摄于清华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原名孙恪伟,绍兴人。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先进教师。著有《绍兴丝绸史纲要》《绍兴丝绸史话》《鲁迅婚姻的四个问题》《论鲁迅的曲笔》《鲁迅作品教材中的绍兴风土人情》《中学课本鲁迅作品注释析疑》《鲁迅收受国民党津贴的钩沉》《越王剑考证大观》《抗日名将孙元良其人其事》等专著(论),另有2部合著。近年涉足文学创作。获中国职工思政研究会第七届年会(中宣部主管)个人最高奖优秀论文奖、全国第六届藕花洲杯故事创作大赛(国家纪检杂志社与各省文联.作协主办〉优秀作品奖、全国百字千金微小说大赛(翠苑杂志社承办)并列一等奖、绿韵杯征文(浙江省宣传部等主办)一等奖、绍兴市社科首届鲁迅奖等40余个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