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始终相信,生命与哲学是共生的。哲学不是书斋里的抽象符号,而是生命破土时必然撞碎的硬壳。就像树的年轮与生长同步,生命的每道皱褶都沉淀着哲学的思考。哲学更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深深植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日常具象到宏观世界,无不渗透着哲学的思维方式。在哲学领域中,主观和客观犹如两朵同根共生的并蒂莲,它们通常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世界,是用辩证的哲学视觉理解世界的两种重要维度。</p> <p class="ql-block"> 主观是心灵投射的棱镜,将世界折射成千万种缤纷的色彩,它是晨雾中飘忽的诗意,是深夜里翻涌的思绪,是每个人独有的精神宇宙。假如夕阳穿透纱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同样的景致,有人感觉浪漫,有人却觉得刺眼。那抹玫瑰色的晚霞,在得意者眼中是上天赐予大地的唯美画卷,在失意者心底却成了暮色浸染的叹息。主观世界就像万花筒,每一次认知的转动,都能拼凑出截然不同的图案,承载着个体的情感温度与认知皱褶。</p> <p class="ql-block"> 客观则是静默伫立的青铜镜,以亘古不变的姿态映照万物本真。它是山脉历经亿万年的皱褶,是深海永远恒定的压强,是日月遵循的一成不变的轨迹。客观真理如同深埋岩层的古化石,不被情绪左右,不因认知偏移,始终以冷静的姿态诉说着世界的本质。它是理性的基石,在主观意识的浪潮中,始终如灯塔般为探索真理的航船指引着前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然而,过度沉溺主观,就会陷入虚幻的迷雾,只执着客观,又会错失生命的诗意。主观与客观并非完全对立势不两立,而是相互交融对立统一。客观给予我们认知的起点,主观赋予我们感知的温度。就像欣赏一幅摄影作品,画面具备的客观元素代表作品的实际价值,如构图与光影、色彩与色调、主题与细节、场景与氛围等。而不同的人因为审美偏好与艺术素养的差异,看到作品后产生的情感共鸣也会各不相同,主观感受自然就大相径庭。“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看待同一件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觉,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缘故吧。 </p>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主观与客观的双重维度如同观察世界的两面镜子,折射出对事物认知与行为选择的哲学智慧。当这双重维度在生活中交织,便成就了人们日常的处事智慧——以客观为尺量度事实,用主观之心共情悲欢。是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间万象各具千秋。正是因为有沙漠的苍茫、雨林的繁茂、雪原的纯净以及城市的喧嚣才构成了世界的波澜壮阔。如果说世界之大在于其广袤、无垠与壮美,那么人性之美则在于其真诚、理解与包容。真诚是相处的底色,就像剥去外壳的果实,不刻意伪装、不隐藏心思,开心时分享喜悦,疲惫时坦言脆弱。这种真实会让彼此感受到被信任的温度,让双方的关系置根于踏实的土壤里。理解是共情的钥匙,意味着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察看世界。理解不是妥协,而是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人的不同如同欣赏百花齐放,接纳差异才能相处和谐。包容则是关系的容器,允许对方有不完美的棱角。但包容不是纵容,而是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前提下,让关系在包容中变得富有弹性。当人际关系中真诚、理解与包容三者相遇时,相处便闪耀出智慧的光泽:真诚让关系不悬浮,理解让沟通不堵塞,包容让情感不僵化。人与人之间就像两颗并肩成长的树,根系在地下悄悄缠绕,枝叶在风中相互致意,既保持独立的姿态,又在岁月里长成彼此的风景。 </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生活如同一面多棱镜,将世界的光芒折射成万千色彩。是啊!我们无法改变镜子的局限,但可以调整观看的角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主观与客观的交织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之道。</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