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朱鹮(散文)

七点

<p class="ql-block">见朱鹮(散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去太平峪游玩,看到沿河郁郁葱葱的树木,想起今年的气候,据说是1961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然而这大山里给我的感觉却是潮湿温润的,看不出丝毫干旱的痕迹。前天下了一场小雨,山外的旱情并没有丝毫缓解,干渴的土地在收过小麦后,播下的玉米种子迟迟发不了芽。道路边的树叶子在正午烈火一般阳光的炙烤下,蔫头耷脑,奄奄一息,空气中似乎都有火焰的干裂,而这秦岭大山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哗哗的河水欢快流淌,似乎还有涨水的痕迹。漫山遍野,悬崖峭壁以及河道,凡是能生长树木的地方都是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空气早已没有了干燥的炙热,凉爽中似乎还夹带着潮湿的水腥味。沿着河谷进山公路缓慢骑行,眼前的绿色世界让我既感到亲切又陌生,于是脑海便有了几十年前大山的模样。那时秦岭大山几乎到处都是裸露的悬崖绝壁,山坳或者山梁,平坦的地方都是一块块庄稼地,随处都能看见住家户。因为山上住着人,有人就需要种地,烧柴,牧放牛羊,所以那时的大山几乎看不见有高大成片的树木生长,每当暴雨过后山上会出现明显的滑坡痕迹,太平河水也是混黄的稠泥水,河道里更不会有树林。时过境迁,当初居住在大山上的人现在基本都下山居住在沿河路边,开起了农家乐,或者居住在山外,把大山留给了大自然,让大山上的树木自由自在地生长,所以山绿了,水清了,大山变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空气清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走亲戚经常去煤场,路过小花岩,这里有一段路特别悬,因为从一道石梁绝壁经过,悬崖下就是墨绿色的葫芦潭,潭水打着漩涡,深不见底,过了这道悬崖前面有座小庙,那时庙内墙上画着许多面目狰狞的画,这又是我最害怕的地方。再向前在河的对面就是著名的没口子。地名叫没口子,其实就是一道狭窄的石门,人站在对面很难发现那道错落参差的石门,只能看见一条小溪从崖缝流淌着,当你过河,沿着小溪进去就会发现石门内是葫芦形状地形,有百米高的瀑布从头顶飞泻而下,故又称香炉瀑布,此处河湾又叫香炉湾。我正在路边休息,头顶一只大鸟煽动着白色中透着淡红色翅膀,拖着长长的红色双腿,喙长而弯曲,头是红色,从头顶优雅飞过,沿着河道向下游飞去。看着这熟悉的身姿我脑海马上浮现出春天去洋县看油菜花时见到的朱鹮。</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八点半从鄠邑高铁站坐高铁,九点钟就到了秦岭以南的洋县。洋县是著名的朱鹮之乡,从地里位置划分,洋县属于南方,位于汉江沿岸的汉中盆地,气候温和湿润,农作物以油菜和水稻为主,正因为有丰富的水田,水田里有黄鳝,小虾和小鱼儿,这正是朱鹮喜欢的食物,朱鹮本身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位于陕南的洋县远离现代工业污染,环境优美,气候温和是朱鹮理想的生活区域,据说朱鹮曾经是濒临灭绝的珍惜鸟,上世纪科考时在全世界只有我们中国陕西洋县仅存七只,有鸟类蓝宝石之称,被列为国鸟,后在国家大力保护下,当地百姓爱鸟护鸟,朱鹮繁殖迅速,数量逐年增加,据听说现在关中也发现了朱鹮的活动足迹。我们那次去洋县主要目的是看遍地的油菜花,而到了那里的乡村,感觉和到了渭北高原一样,地势起伏跌宕,都是黄土丘陵,因为干旱少雨,除了成片的油菜花外,整个环境让人感觉还不如北边的鄠邑气候湿润。既然来了就到处看看。于是和出租车司机讨价还价,最后包下车,让熟悉的司机带我们畅游古洋州。司机先带我们去郊外农田看金黄的油菜花。其实洋县本来就是个农业县,县城不大,郊外到处一片金黄,都是油菜花。跟赶大集一样,人们都喜欢凑热闹,司机把我们拉到一处丘陵地带,这里的乡间公路上停满了私家车,看牌子几乎清一色陕A,听他们的口音全是西安人。女人们走到哪儿都喜欢照相,站在油菜花里做着各种姿态摆拍,摄影者一边指挥一边拍摄。当地村民则在路边摆摊买遮阳帽,眼镜,时令水果和小吃的,当然最多的还是自己产的菜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司机拉我们去城北看梨花。车子拐了几个弯,爬上坡,在山顶有一广场,其实是观景台,这里有几颗大树,树上有鸟窝,像喜鹊用树枝架起来的,当地人说那是朱鹮的窝,可惜朱鹮出去觅食了,我们等了许久也没看见朱鹮。又去梨园。其实陕南的气候和关中差不多,油菜花和梨花等花期最多也就相差三五天的样子。凡是陕南有的关中几乎都有。对于梨花我不太喜欢,只是站在山坡上看看风景,感觉一下岭南天地的不同。大概因为今年干旱的原因,河谷的河道几乎没有啥水流动,都是干涸的石子和裸露的河床。</p><p class="ql-block"> 天气干热,中午更是热得难受,肚子也咕咕叫了,于是坐车回县城吃饭。饭后司机推荐去龙亭蔡伦墓,这也是洋县最大最有名的文物古迹。车子出了县城我就迷迷糊糊睡着了,到了蔡伦墓景区门口,购票进去,看了千年桂树,参观了蔡伦墓,重点是学习古法造纸术。于是从头参观古人发明的造纸工艺流程,买了用构树皮手工造的纸作为纪念。返回县城,时间还早,司机推荐我们去谢村桥,说那里有座水库,还可以看见朱鹮,于是载着我们过了汉江大桥,向西南去了谢村水库。</p><p class="ql-block"> 水库是建在黄土丘壑中的,不算很大,因为没有大的水源,水库中的水显得浑浊。太阳已经偏西,水库边道路上有当地人卖土特产,有干豆角,干竹笋,干浆水菜,另外有当地山上产的兰花苗子。还有花生和芝麻等。我们沿着水库边游走,看着当地老头老太太卖的土特产,故意打听价格,看着稀罕,惹得人家一再让价,有人就买点。我的失望是感觉并不是向南而是向北,因为到处都是干旱的黄土地。我最想看见的就是朱鹮,虽然之前在电视上看见过,但到了朱鹮故乡如果看不到朱鹮岂不可惜。听当地人说等太阳落山时朱鹮就会回来过夜,因为它们的家都在这水库边上。于是我们坐下休息,喝水,当夕阳下降到山岭上时,水面上一只白色中透着淡红色羽毛的大鸟,煽动着优雅的翅膀向我们飞来,于是我们赶紧用手机对着她拍照。虽然光线不太好,但总算一睹了珍惜鸟类,有蓝宝石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朱鹮的仙姿。</p><p class="ql-block"> 在回县城的车上,我们谈起朱鹮,我想起几十年前和父亲坐在一起看电视,当时正好播放洋县朱鹮保护的成果,父亲看见朱鹮说: “这东西以前在咱这稻地里多的很,特别是冬季没种麦的水地里一群一群的。”我急忙问,那现在咋没有了?父亲说:“三年(60.61.62年)自然灾害时,人没啥吃,见啥能吃就吃,鸟就成了人的猎物,从那以后就再没看见。现在稻田少了,更看不见了。”回到家我总想写一篇关于朱鹮的文字,可总不知从何处下笔,没想到时隔几个月后能在秦岭北麓的太平峪突然看见它的身影,让我欣喜万分,赶紧骑车追,可咱毕竟没有人家在空中速度快,当追过弯她早已不见踪影。一路出山脑海里总有疑问,刚才看见的那到底是不是朱鹮?可惜当时没来得及用手机拍照她就消失了,真是太遗憾。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傍晚,我出村在西边生产路上散步,不经意间又看见一只朱鹮从南向北飞行,在夕阳的照耀下看得十分逼真,这次我完全肯定了,那绝对是只朱鹮,但因为路边树木茂密,还是没拍到她的仙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望着朱鹮消失的北方心想,这只是不是我昨天在太平峪河谷见到的那只?于是又回头看看不远处挺拔苍翠的终南山,心想随着整个大自然环境的好转和人们爱鸟意识的增强,朱鹮会越来越多,他们的生存范围会逐步扩大,如果我们秦岭北麓再恢复稻田,那么朱鹮那美丽的舞姿会经常出现。唐代诗人韦庄在他的《鄠杜旧居二首》中这样描写位于鄠县自己的家“一经寻村渡碧溪,稻花香泽水千畦。”这里也许就是朱鹮的又一故乡。这样的环境朱鹮能不喜欢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辉,曾用笔名秦岭,弋歌。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鄠邑区作协会员,代表作长篇小说《烟雨彩虹》出版后反响强烈,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编辑,李星等人的好评,是第一部以保护大秦岭自然环境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现在已经上架微信读书APP,京东读书APP,知乎APP等平台。另有长篇小说《孤独的打工人》,《相约二十年》,以及大型古装电视剧本《圭峰山》等。散文,短篇小说,诗歌散见于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