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战友李金才—张体孝 ‍—空军原高炮五师成立70周年征文选登

jack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怀念战友李金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体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月五日到了,这是英雄李金才壮烈牺牲的纪念日,因其远葬在异国他乡,不能到坟前祭拜,只能写段文字寄托我们的哀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空军高射炮兵第五师,这支在新中国国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英雄部队,1955年春在福建完成组建,此后的30年里,它始终肩负着国家战斗值班的重任,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无数英勇无畏的战士在这里挥洒青春与汗水,涌现出一大批功臣模范,李金才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尽管他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壮烈牺牲已过去58年,但他的音容笑貌、英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深深烙印在战友们的心中,永不磨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 苦难的童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金才比我早入伍一年,我们同在十三团八连服役,他是炮四班二炮手,我在电话班任电话员。平日里因工作岗位不同,我们交集不多,但同为山东老乡,相似的性格与脾性让我们格外亲近,一有空闲,便凑在一起谈天说地。部队从平潭岛撤回到闽侯县刀石山上驻防时,营房集中,吃饭、学习都有了固定场地,我们聊天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李金才没上过学,不识字,每次家里来信,他都找我帮忙念给他听,回信自然也由我代劳。一次写完回信念给他听后,他很满意,在写收信地址时,“饿虎牢李村”这个特别的庄名引起了我的好奇。他认真地给我讲起了村名的由来。很久很久以前,一只老虎不知从何处跑到这里觅食,然而这里没有山林,连野草都少見,只有一望无际的河滩和白茫茫的沙地。老虎在此徘徊十多天,终究因饥饿而死。好心的路人发现后,心怀恻隐,挖坑将老虎埋葬,并堆起坟头,让它入土为安。因为老虎是饿死的,老百姓便把这坟头称作“饿虎牢”。后来,两个有钱的年轻人看中这里的风水,带人开荒种地、建房定居,渐渐地聚集了30多户人家,形成了一个自然村,因村里的人都姓李,便有了“饿虎牢李村”这个名字。讲完村子的故事,他神色黯然,缓缓向我诉说他苦难的童年。他的家乡靠近黄河,属于黄泛区十年九灾,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从他记事起,就跟着大人四处讨荒要饭。有一年洪水肆虐,村里房倒屋塌,地里的庄稼被大水连根冲走颗粒无收。为了躲避洪水,一家人逃往陕西,投奔早年逃荒定居在那里的一个本家,父亲推着独轮车,车上放着两个柳条筐,母亲抱着年幼的他坐在一边,大姐则抱着二姐坐在另一边,两个哥哥在前面吃力地拉车。一路走走停停,边乞讨边赶路,走了四五天,到了陕西合阳县,此时父亲因劳累和饥饿病倒了,全家人被困在村头的破庙里。二姐当时只有五岁,饥饿让她全身浮肿,神志昏迷。父母无奈之下,打算趁二姐还有一口气,将她送给别人,希望能给孩子一条活路。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了一对年过半百无儿无女的老夫妻,他们正想收养个孩子,于是二姐就被抱走了。这对老夫妻看父亲病重,还给了些钱看病买药,母亲收下钱为父亲抓了药。父亲服药后病情稍有好转,一家人又继续赶路,一直走到陕西韩城的花马庄才停下,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同村的族人,这位族人比父亲长一辈,孩子们都喊他爷爷。爷爷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不仅安排他们吃住,还帮父亲和哥哥们找到了干活的地方,母亲也到有钱人家帮工,全家这才安定下来。后来,经人介绍大姐嫁给了本村的一个青年,过上了自己的小日子,直到1948年底,菏泽解放,饿虎牢李村进驻了共产党的工作队,开始斗地主、给穷人分地分房。村里干部捎信传书催促在外讨荒的他们回家。1949年春,父母带着三个 儿子回到家乡,政府分给他们家3间房、6亩地,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年幼的李金才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与离别。饥饿、寒冷、奔波,这些痛苦 深深的刻在他的记忆中。但也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为他后来毅然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埋下了种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要当一个好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4年12月初,征兵的消息传到了饿虎牢李村,年仅十八岁的李金才满怀热血,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经过严格的体检和政审,他顺利通过,如愿以偿的穿上了军装,登上南下的火车奔赴部队,被分配到空军高炮五师十三团八连炮四班,成为一名二炮手。当时,部队战士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少人是文盲。为了提升战士们的文化水平,连队常年开设识字班。李金才到连队不久,就积极报名参加。识字班的课本是毛主席语录本,对于没上过学的他来说,学习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笔一划地写。学会一段,就反复诵读直至背熟,然后拉着教员讲这段语录的含义,每当读懂一段语录的深刻内涵,他就像孩子般开心。在识字班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对革命事业的理解也越发深刻。军事训练时,李金才更是刻苦到了极致。上了炮就不愿下来,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部队驻防在闽侯县刀石山上时,离福州机场很近,飞机训练起飞降落都会从八连阵地上空经过。不论早晚,只要听到机场有飞机起飞的声音,他就立刻拉着同乡、本班的一炮手沈景余上炮训练。三七炮的操作需要一炮手操控方向盘,瞄准敌机的方位, 二炮手操控高低机,两人紧密配合才能完成训练。沈景余被李金才的训练热情所打动,每次都积极配合。起初,他们通过数数的方式,练习快速捕捉固定目标,随着训练的深入,开始练习搜捕和跟踪移动目标。每次训练,他们都全神贯注,飞机不停飞,他们就决不下炮,常常废寝忘食。在训练搜捕移动目标时,李金才紧紧盯着飞机,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他的双手紧紧握住高低机的手柄,根据飞机的高度变化不停地调整角度。汗水从他的额头不断滚落,打湿了衣衫,但他浑然不觉。“快,跟上它的速度!”他一边操作,一边对沈景余喊道。沈景余也全神贯注地转动方向盘,回应道:“好,你注意角度!”两人配合默契,逐渐掌握了跟踪移动目标的技巧。凭借着这份刻苦与执着,每次军事考核,他们俩都能拿到满分,稳居全连榜首。年终时,两人都被评为技术能手,这是对他们努力的最好证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然而,政治学习对于李金才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由于文化水平低,很多内容他都听不懂,但他参加政治学习的态度却格外积极。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主动向战友们请教。讨论时他虽然发言不多,但总是认真思考,积极参与。有一次连队召开批判大会,批判邓拓、吴晗、廖沫沙的反党罪行。当时,不论是干部还是战士,都不清楚这三人的身份和罪行,发言时都犯了难。连队挂职副指导员的严修苗同志为了引导大家发言,拿着一张人民日报读了一个多小时。他读的口甘舌燥战士们听的昏昏欲睡,读完后要求大家积极发言,要与反党分子划清界线。会上,有两个干部和一个老兵先后发言,新兵们却都不敢吭声。我的同乡战友王均柱是侦察班的侦察员,在家时虽然没上过学,但学过木匠活,见过些世面,在大家的鼓动下他站了起来。脖子向前一伸,头向左右幌了两幌瓮声瓮气地说:“他奶奶滴邓柘吴晗廖沫沙还想反攻大陆來,我们革命战士坚决不答应。”有人跟着喊起了口号,会场气氛这才活跃起来。可这时,五班一个64年入伍的浙江兵告诉王均柱,这三人不反攻大陆,他们的家都在北京。王均柱一脸茫然,问道:“他们不反攻大陆想干什么?”老兵回答说他们想统治大陆,王均柱听后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大声说:“那更不行了,他们统治了大陆,我们上那去?”看到这情形我知道一时很难和他说清楚,我拉他坐下,我掏出半张解放军报,上面有转载北京日报的文章,我读了几段作为我的发言,午饭后洗碗时,李金才拍了拍我,笑喜喜的看着我,我知道他有话要说,便耐心等着。他笑着问我怎么认识这三个坏人的,我解释说是从报纸上看到的,并在会上念了两段。他听后了然地点点头走了。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没完全弄清楚邓拓、吴晗、廖沫沙究竟是什么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金才不仅在学习和训练上积极进取,面对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1966年夏季的一天,台风来袭,撘建在山上的木板房摇摇欲坠。四班宿舍的木板房房顶上的油毛毡被大风揭了下来,木板也开始松动,尽管有铁丝固定,但仍有被大风揭走的危险。李金才毫不犹豫地穿上雨衣,爬上房顶,用自己的身体压住木板。当时风雨交加,狂风呼啸着,他随时都可能被摔下来。为了不被风吹走,他用手死死拉住一道铁丝,手被勒出了血,他却全然不顾。雨水打在他脸上,模糊了他的视线,但他依然咬牙坚持,直到风停了才被战友们扶下来,李金才入伍两年,连续两年被评为五好战士、技术能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要当一个好兵的誓言。在部队的日子里,他不断成长,从一个没文化的农村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战士,他的努力和坚持,赢得了战友们的尊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最后的一顿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6月以后,国内“文化大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各造反派之间从最初的口诛笔伐演变成了真刀真枪的武斗,规模不断升级。为了获取武斗所需的武器弹药和其他物资,一些造反派开始将黑手伸向军队,公然抢夺值班哨兵的枪支,更有甚者,竟打起了军火库的主意。当时,全国公检法机关陷入瘫痪,这些人穿着军装、戴着红卫兵袖章,高举“造反有理”的大旗,自称“革命小将”,无人敢轻易阻拦,愈发猖獗,甚至发展到抢夺军列的地步。为我们部队提供后勤补给的军列就多次遭到抢劫,导致战场上的部队生活陷入困境。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紧急行动起来,在辖区内调运物资,一批压缩饼干、脱水蔬菜被装上卡车,同时还从地方采购了鱼、肉罐头、咸鸡蛋和腐乳等食材,连夜武装押运到前线,以缓解燃眉之急。1967年7月5日中午,八连的午饭主食是大米饭,配菜是每人一个咸鸡蛋。李金才领了鸡蛋和米饭回到掩体剥开鸡蛋后,他发现里面是黑色的,还散发着一股臭味。六炮手王广现原本是炊事班的炊事员,对食物情况比较敏感,看到李金才手中的坏鸡蛋,立刻站起来,朝着炊事班长薛大庆喊道:“薛班长,李金才这个是坏蛋,给他换一个吧!”薛班长二话没说挑了个颜色鲜亮些的鸡蛋送到四班,他知道李金才人腼腆话很很少,就站在四班掩体前,故意逗他:“李金才,你是个‘坏蛋’呀,给你换一个吧。”大家听了都笑起来,李金才也笑着站起身,说道:“班长,谢谢您,这个蛋虽然坏了,但丢了怪可惜的,这个味我还能吃得下,不用换了。”说完,他把发黑的鸡蛋在米饭里拌了拌,便大口大口吃起来。谁能想到,这竟是他在世上吃的最后一顿饭。如今58年过去了,每回想起这一幕,我的心里还是一阵阵地泛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4. 英雄的壮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7月5日,美海空军发动大规模攻击,出动F - 4、F - 105、F - 8等各型飞机105架,分十三批对我师驻防的越南宋化、温县、外苏三个防区发起猛烈进攻。我们十三团负责的宋化防区,先后来了四十多架敌机。敌人用重磅炸弹轰炸宋化火车站和铁路桥,还发射导弹和子母弹攻击我高炮阵地。下午4时22分,四架F - 105战斗机气势汹汹地直逼八连新建的3号阵地。连长高举指挥旗,目光坚定,果断下令:“捕住左一架!”六门炮迅速瞄准敌机,阵地上非常安静,只听到测远机手大声报告敌机距离的声音:“五千,四千五,四千……”连长神色镇定,没有下达开火指令。测远机手提高嗓音大喊:“三千五!”试图提醒连长已到开火距离,连长却沉稳地回应:“再压近一点!”当距离报出三千时,连长猛地把指挥旗一甩,大喝一声:“打!”瞬间,六条火龙冲向天空,敌机中弹起火,爆炸的火光和浓烟在空中升腾。就在大家为击中敌机而兴奋时,狡猾的敌人还有一架F - 105藏身在西照的阳光下,偷偷窥视着八连阵地的方位和火力配置,然后悄然靠近。侦察员眼尖,及时发现了敌人的阴谋,并迅速报告给连长。连长反应迅速,果断下令转移火力,捕捉这架偷袭的敌机。由于连队刚刚打了十几个点射,战士们情绪都很激动,连长担心大家的状态会影响射击效果。他从掩体里跳出来,声音洪亮却又十分平静地喊道:“敌人想靠偷袭获胜,那是痴心妄想!来的都是我们的手下败将!还是那句话,你撒你的子母弹,我打我的集火近战!大家沉住气,跟稳了,瞄准了,放近了再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连长一边耐心听着测远机手报出的敌机距离,心里一边想着:近点,再近点。敌人开始投弹了,密密麻麻的子母弹像雨点般朝头顶上飞来。连长快速扫视部队,看到各班都严阵以待,没有一丝慌乱,这才放下心来。当测远机手报出“敌机距离二千八百米”时,连长毫不犹豫地下令开火。在这个距离开火,对高射炮兵来说,就如同与敌人拼刺刀,虽然危险,但命中率极高。炮弹呼啸着冲向敌机,将其打得在空中“开花”,少校飞行员跳伞后被活捉。然而,敌人投下的子母弹有70多枚落在八连的阵地上,其中有3枚落在了炮四班的掩体里。“轰!轰!轰!”三声巨响,掩体里顿时硝烟弥漫。炮四班八个人中,七人负伤。一炮手沈景余脚底板被子母弹内的钢珠打穿,鲜血直流,但他强忍着剧痛,坚持战斗。看到战友受伤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口,急忙解下身上挂着的急救包,为战友包扎。四炮手潘梅生头部中了三颗钢珠,腹部也中了六颗钢珠,整个人从炮盘上重重摔下来,满脸是血,昏迷过去。七炮手周汉斌刚还满十九岁,是广空下放锻炼的小战士,左肩、背部、腿部多处受伤,倒在血泊中,但他手里紧紧抱着一夹炮弹。班长高荣江右手被四颗钢珠击中,脖子也被炸弹皮崩破,鲜血不停地流,他顾不上止血,用左手挥动指挥旗,继续指挥射击。二炮手李金才在瞄准镜里看到有一颗子母弹朝自己砸来,他全然不理继续稳准地跟踪瞄准敌机,子母弹落在了他的两腿之间,凭借以往的经验,他清楚地知道子母弹落地到爆炸有3秒左右的反应时间,他完全可以用一只手把子母弹拨到炮盘下面,排除自身危险。但他转头一看,班长高荣江正站在身边指挥,七炮手周汉斌也在不远处,更要命的是,他们跟前还摞着两箱炮弹。如果他把炸弹拨到炮盘下,自己虽然安全了,但战友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一旦引爆弹药,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夹紧两腿,死死压住了子母弹。“砰!”一声巨响,子母弹爆炸了。巨大的冲击力将李金才的两条腿从膝盖以下全部炸断,右腿直接掉落在炮盘下。鲜血像喷泉一样涌出,溅得到处都是,两腿上的肌肉被炸弹撕成一条一条的镶嵌在庵体四周的园木上,炮盘被染红了,掩体内的地面也被染得通红,战友们的军装同样被鲜血浸透。可李金才依然稳稳地坐在炮位上,双眼紧紧盯着瞄准镜,大声喊道:“班长,快给我指示目标,狠狠地打!”当他发现高低机被炸坏转不动了,便大声背诵起毛主席的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他的声音在掩体内回荡,激励着每一位战友。当时,掩体内因三颗子母弹爆炸,烟雾弥漫,视线受阻,再加上李金才背诵语录的声音很大,大家都没发现他受伤。直到五炮手周铜林低头检查输弹机时,看到李金才的腿掉到炮盘下,地上全是血,他惊恐地大喊:“李金才受重伤!”卫生员听到喊声,迅速冲进四班掩体,一下子扑到李金才身上,两手紧紧卡住他大腿上的动脉血管,又用止血带进行止血。随后,卫生员想给他打一针强心针,李金才却用手指着班长怀里抱着的周汉斌,虚弱地说:“我没事,快去救小周吧……”卫生员简单包扎后,将他抱出掩体,紧急送往随部队入越的野战医院。在路上,李金才多次昏迷。醒来后他第一句话就是急切地询问班里其他战友的伤情。当卫生员告诉他其他战友都得到了救治,没有生命危险时,他才微微露出笑容,又再次昏迷过去。在医院里,李金才表现得无比勇敢。由于他的伤势太重,医院先后为他进行了两次截肢手术。手术过程中,他紧咬牙关,一声不吭,只是嘴里轻轻地呼喊着:“毛主席万岁!”为他手术的医护人员都被深深感动,不少人忍不住落泪,纷纷称赞他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钢铁战士,是真正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李金才牺牲后,师党委为表彰他的英勇事迹,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给他追记一等功,并在全师掀起了向英雄李金才学习的热潮。在毛主席親自签发的中央军委的嘉奖令中称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英雄李金才,号召全军向他学习。他的英雄壮举,成为了全师战士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大家在援越抗美的战场上奋勇杀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5. 李金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9年5月,我从八连电话班班长调任炮四班当班长。作为李金才生前的好友,又亲身经历了“七五”战斗,亲眼目睹他壮烈牺牲的场景,我对学习英雄、宣传英雄有着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责任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每年新兵入伍,我都会给他们讲述“七五”战斗的经过,讲述李金才的英雄事迹。那些四班在“七五”战斗中负伤的老战士伤愈归队后,我都会邀请他们回四班,和新战友们一起回忆李金才生前的学习、训练、战斗和生活点滴。我认真记录下老兵们的回忆,让李金才的英雄事迹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更加生动详实。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后来提干离开炮四班、离开八连,我始终坚持宣传李金才的英雄事迹,走到哪里就讲到哪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至1975年间,我先后被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天津市的团工委聘为校外辅导员。在学校里,我多次为少年儿童讲述李金才的故事。孩子们瞪着大眼睛,听得聚精会神,每当讲到李金才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时刻,他们都会露出敬佩的神情。我希望通过这些讲述,能让英雄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金才牺牲后,部队首长和战友们始终牵挂着他的家人。我几次到山东出差,首长都会嘱咐我去李金才家看看老人。因此,我一直和他的家人们保持着联系。后来,李金才的小妹李爱莲添加了我的微信,联系变得更加便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9年8月,我得知李金才87岁的老母亲病重。我立刻告诉了远在湖北武汉市的八连原指导员王秀南和原付连长陈明海,他们又通知了在武汉市的八连战友,大家商议后搞了个自愿捐款援助烈士家人的活动。副连长陈明海和六班老班长张志峪作为代表,带着战友们的关心和爱意赶赴山东菏泽看望老人。为了迎接武汉战友的到来,我和团司令部通讯股长陈培玲提前一天赶到菏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到达李金才家乡饿虎牢李村时,村里的干部、李金才的亲属和家人早已在村口等候。走进屋子,看到老人脸朝里躺在床上,昏迷不醒。李金才的大哥告诉我们,老人已经不吃不喝不说话也不睁眼,这样昏迷了七八天了。我们走到床前,李金才的大哥趴下身子喊道:“娘,小三队伍上的首长来看你啦!”老人听到是三儿子部队上的人来了,猛地睁开眼睛,翻过身来,伸出两只骨瘦如柴的双手,紧紧拉住陈明海的手,上下打量了好一会儿,才用微弱的声音问道:“喝汤了吗?路上好走吗?”在当地,问喝汤了吗就是问吃饭了吗? 陈明海回答老人的问话后,转达了战友们的关心和问候,并把战友们集资的钱款递到老人手中。老人坚决推辞,说:“我现在这个样子用不着钱了,你们带着路上好用。”在向老人告别时,老人拉着陈明海的手久久不愿松开,非要留我们吃了饭再走。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我们不宜久留,只能依依不舍地向老人和李金才的家人们告别。后来,菏泽的战友告诉我,在我们离开三天后,老人就与世长辞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4年冬天,李金才十九岁的小妹李爱莲继承哥哥的遗志,为保卫祖国毅然报名参军。她在北京第二炮兵部队当了一名通信兵,于1981年复员回到菏泽,被政府安排到当地的石油公司上班,如今已经退休。李爱莲曾说,哥哥一直是她心中的榜样,她从小就听着哥哥的故事长大,参军就是想沿着哥哥的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金才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让我们明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要有挺身而出、舍生忘死的勇气和担当。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6学习英雄精神做好夲职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炮火连天的战场,进入国土防空的阵地,听不到敌机的嚣叫,也看不到翻腾的硝烟,没有了和敌人殊死搏斗的机会,在和平环境中怎么学英雄?几十年來不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回到地方,我都坚持把学英雄和做好夲职工作结合起來,成为日常工作中的自觉行动。遇到困难了,用英雄的精神鼓励自己,就鼓足了克服困难的勇气。遇到挫折或受到不公正待遇有怨气时就用李金才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他21岁就壮烈牺牲葬在了异国他乡,而自己有工作,有工资,儿孙满堂,满足了,因此什么怨气都没有了。在部队时,我在团政治处宣传股当了九年的宣传干事,和我一个调令进政治处当干事的一个战友在这九年里三进三出政治处,升至付团级,我毫无怨言,安心夲职工作。其间组织上派我去五七干校学习,我认真学习,积极劳动,被干校政治部评为优秀学员,我的学习总结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上报北空政治部,在下期新学员入校时,干校又把我召回去为新学员讲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体会。后來组织上又派我去安置转业干部,先是到湖北省送去了北空的286个转业干部,后又派到辽宁省送去了143个转业干部,我认真了解每一个转业干部的基夲情况和诉求,把这些信息详细记在笔记夲上,随身携带,走到那里都积极主动的和地方政府联系。不厌其烦的向地方上的领导介绍转业干部的特长,功绩,诉求和部队建议,立争让转业的战友得到妥善安置。我的工作得到了转业干部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北空政治部首长的称赞,予以全区通报表扬,并奖励我一支 金笔。转业回到原籍后我被安置到乡镇工作,我坚持深入农村和群众在一起,说实话,干实事,把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我被中共泗水县委连续五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之后县委把我调入县直机关担任信访局长,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不躲不推勇于面对,我从调查研究入手,寻根求源,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维护了地方安定团结的局面,我被山东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个人,我的名字登在了当年《大众日报》的光荣榜上上,我干了六年信访局长后,组织上又调我去任县审计局局长,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触及的都是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工作难度很大,我牢记"公生明、廉生威"的古训,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依法审计,讲原则不循私情,敢于揭露问题,勇于向歪风邪气和违法违纪的行为做斗争,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省政府两次评我为全省审计工作先进个人并为我记三等功。我带领全局严格审计执法的事迹被山东省审计厅以《垦出一片新天地》为题发表在《山东审计》杂志上,同年九月审计署在《中国审计》上全文转发,把我局的经验做法推向全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后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岁月的长河奔涌不息,李金才烈士牺牲至今已58载,但他的精神光芒却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张体孝战友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撰写此文,不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更是为我们勾勒出一位从平凡走向伟大的英雄成长轨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李金才烈士在越南战场上,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以无畏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最终获得军委授予的崇高荣誉。他用热血与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使命担当,什么是家国情怀,他的事迹是一部鲜活的英雄史诗,激励着无数人在困难与挑战面前奋勇前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而张体孝战友在李金才精神的感召下,在基层岗位上默默耕耘、努力工作,成长为优秀干部,这正是英雄精神传承最生动的体现。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英雄的力量不仅在于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更在于其精神能够化作火种,点燃后来者心中的信念之光,指引人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坚守初心、砥砺奋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李金才烈士所代表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这篇文章不仅是对英烈的缅怀,更是对我们所有人的一次精神洗礼。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李金才烈士的事迹和张体孝战友的坚守中汲取力量,将这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让英雄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