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纪念杨光同志100周年诞辰暨《杨光文集》首发仪式上的讲话</p> <p class="ql-block">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父辈后代来参加这次活动!感谢家乡父老乡亲的关爱,感谢为今天的活动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朋友! </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1924年的今日此地,今天是父亲诞生100周年纪念日。父亲生前常开玩笑,说他的生日特别好,为什么?“因为每月8号是省级单位发工资的日子。”父亲幽默达观,待人和善,如今音容宛在,言犹耳边。</p><p class="ql-block"> 林薇因写过一首很美的诗,叫《你是人间四月天》,寓意充满美好与希望的春天,在这人间四月天,我彷如陪着父亲回到家乡。</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自己的家乡,在“红色庄余霞”举行纪念父亲百年诞辰和文集发行仪式,在座的兄弟姐妹大多是父亲的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后代,我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意义深远,甚感荣幸。</p><p class="ql-block"> 我想,父亲天上有知,一定深感高兴。</p> <p class="ql-block"> 杨丽萍 摄</p> <p class="ql-block"> 父亲14岁加入党的外围组织青年会,撰写抗日救亡文章并发表在大革命时期的诸暨革命领袖郦咸明主持的抗战杂志上(《抗战知识》);16岁入党;17岁考入浙江省立锦堂师范学校,因参加党组织活动,被校方开除;18岁担任庄余霞村第一任支部书记;19岁任小西区特派员;20岁调任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诸北办事处文教科长、民运队指导员;21岁任大西区委书记兼大西区副区长。</p><p class="ql-block"> 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父亲所在的大西区未接到命令而留守,一直在路西坚持斗争,经历了诸暨人民自卫队、路西人民救国先锋队、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游击支队几个时期。23岁任中共路西县委书记兼县长,24岁任金萧游击支队政治处主任,参与、领导和见证了解放战争时期整个路西地区共产党革命力量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28日父亲去世,那年他88岁。留下的“遗产”——就是我陆续从父母家搬来30几个纸箱,内装父母的大量遗墨和相关资料。当时我还没退休,只是出于编辑职业本能,嘱妹妹千万保存好父母的文字遗产,但还没有强烈意识编辑出版父亲文集,以后几年逐渐进入了金萧历史……为父亲编辑出版文集的意识越来越强烈,那就是:家族父子之事再大也是小事,党史真实之事再小也是大事。</p><p class="ql-block"> 于是,从父辈战友嘱托、归整资料、补充史实、纪念父辈、怀念父母的初衷,到了对保存记录路西党史军史的真实回忆记录的高度,逐渐有了这样的一条心路。</p> <p class="ql-block"> 《杨光文集》约近80万字。内容有:路西斗争史实回忆与记载、有关史实考证、随想随感;还有母亲(母亲杨水镜是渎溪乡人,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金萧老战士)回忆记载……尽量收入。</p><p class="ql-block"> 由于受篇幅等原因,父亲的大量书信、证明信等未予编入。</p> <p class="ql-block"> 2002年7月,父亲经过多年呕心沥血写就的37万字的《路西(金萧)纪事》出版,因其内容丰富,纪事翔实,被称之为“对于解放战争时期路西地区党史军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弘扬光辉的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弥补了解放战争时期路西地区党史军史系统记载之空白”。浙江省党史研究室和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有关领导称此书是“回忆解放战争时期金萧游击支队革命历史书籍中最有水平最有价值的……”从目前所有出版的有关路西地区这段我党历史和军史的文字对照查看,大多出自于父亲的《路西(金萧)纪事》。</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路西(金萧)纪事》起到了“存史、资政、育人”的作用,那么《杨光文集》的编辑出版,是充实补充了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编辑文集过程中,我认识到三大史实,有三个感受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1、路西斗争之残酷——路西在抗战时是金萧地区4块抗日根据地之一,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整个浙东地区最大的根据地,也是敌人清剿最残酷的根据地。1945年9月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留守的同志失散,失去与组织的联系,几乎自生自灭(父亲担任区委书记的大西区是路西抗日民主政府7个区中唯一没有接到北撤命令的一个区,而他们的面目都是公开的,所以随即遭国民党追杀)。</p><p class="ql-block"> 《诸暨烈士英名录》统计解放战争中有439位烈士,而路西就有204位烈士,庄余霞就有3位——杨启江(刘敏)、杨祝仁(杨志行)、杨则民(杨寄玄)。据查阅资料,多数是牺牲于1946年与1948年,也就是最艰苦的岁月。中共路西工委3名委员,就牺牲蒋忠、赵子逊(沈炼)两名。</p> <p class="ql-block"> 有19位断头烈士,他们有的是牺牲后被割下头颅,有的是活生生被割下头颅,如 : 蒋忠、杨启江、姚(苗)康、陈志清、邱志奋、赵友海、杨志土、周达、吴人、吴雅甸、慎水堂、余人(徐荷庭)、杨友灿、周秋水……</p> <p class="ql-block"> 原件收藏展览于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2、大量史实证明:路西是浙东人民解放军下辖6个支队(一支队即活动在路西的金萧游击支队)中活动范围最广、发展最快、人员最多的地区,从1946年9月北撤留守坚持原地斗争时的10余人,发展壮大到了4200人马,在人民政权的建立上,相继成立了路西、江东、路北、江南、江西5个县政府和江北、严衢、天目3个县级办事处。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艰苦卓绝,星火燎原。”</p> <p class="ql-block"> 原因有以下几点:坚定信仰与意志,主动寻找组织与骨干(寻找到失散党员150余名,这在当时整个浙东地区是最多的),不畏强暴与牺牲,加强政策与理论学习(多次举办学习与培训班),注重斗争方式,积极依靠与发动群众(路西地区在抗战时是金萧地区4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 3、史实考证主要是:中共路西工委与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的合法性问题。《文集》收集了父亲的13篇文章,通过大量事实依据,明确了这两个组织成立的合法性,对某些模糊甚至弯曲真实历史的做法给予澄清与勘正,充分肯定了路西革命浴血斗争历史,也是对路西200多位烈士的最好纪念。</p> <p class="ql-block"> 三个感受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1、父亲在庄余霞算是有饭吃的人家,父亲的理想是当一名作家,却为什么要做被杀头的事?父亲的头颅被悬赏,庄余霞的房子被拆,爷爷被迫外逃,奶奶被迫逃到尼姑庵躲藏……</p><p class="ql-block"> 唯一的原因就是纯洁的信仰:父亲不愿当亡国奴,憎恨旧社会,痛恨旧政府的腐败,为了推翻旧社会,为了追求真理与光明,为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的愿景,正因为充满这样的向往,才义无反顾参加革命。</p><p class="ql-block"> 所以,越到后来,我编书的目的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学习了解父辈的坚定信仰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赓续革命传统,牢记先烈遗志,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终极使命。应该说,更具有的现实意义是:父辈斗争牺牲是为了什么?对于当前反腐斗争具有十分现实的教育意义。</p> <p class="ql-block"> 2、在阅读了所有父亲的遗稿,最大的感受是父亲对历史求真的态度,父亲在党史研究中坚持“不谄媚、不讨好、不附和、不回避、不歪曲、不含糊”,绝不人云亦云,以事实为依据,以尊重为基础,为维护党史真实性而不怕得罪人特别是得罪领导。</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2008年2月,父亲接手校阅《浙东游击根据地史(征求意见稿)》,到8月中旬完成修改校注,我从父亲留下的该书“征求意见稿阅后意见”复印存底看到,一共提出了90条意见,2.5万字,A4大小的方格稿多达42页,最后完整誊抄交稿。父亲在交稿时附给省委党史研究室的信中说:“我85岁了,已是残烛之年,不趁思维尚可之际,为党史研究竭尽余力,今后将没有机会了。为此,我抱着有话直说,说实话、说真话的态度,除校阅意见外,也补充史实。对于党史书刊中有不同意见,也直言不讳……”(《杨光文集》封面与折页)</p> <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也是坚定信仰、实事求是的鲜明生动的体现。所以,我写的父亲文集后记的题目就是《但求秉直书,绝不春秋笔》,通过大量真实事例的记载来体现父亲对党史研究务实求真的态度与精神。</p> <p class="ql-block"> 3、仔细阅读查遍父亲百万字的遗墨,没有一个字是写自己的生平。至今,我对爷爷奶奶的了解也仅局限于很少的碎片。父亲在历届政治运动中受到的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从不对我们说。前几天,一位朋友聊天说:你父亲能活下来是很幸运的。是的,我记得父亲曾对我说过:“当年参加革命,牺牲在日伪或国民党枪下,那就是烈士。但如果解放后死在政治运动中……”这种长期残酷的政治运动斗争而带来的复杂而痛苦的心情可想是多么的难受与煎熬。</p><p class="ql-block"> 我今年66岁了,但我从没忘记还是孩子时,在文革中受到的凌辱与欺负——人比饭盒高不了多少,每天给关在牛棚中的父亲送饭送水、被殴打到鼻青脸肿、到楼下买甜酒酿被吐痰在碗中……因为我是杨光的狗崽子……我有这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可想我父亲的肉体与精神折磨更有多大?但他从没向我说过半句怨言。他偶尔就说一句:比我苦的、死掉的人不少。</p> <p class="ql-block"> 听我母亲说,父亲是七个月的早产儿,年轻时体质不好,游击战争环境东躲西藏,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后,大西区是路西抗日民主政府唯一没有接到命令的一个区,随后国民党进行残酷的清剿,父亲与上级领导失去联系,在五云山脚下讨饭度日,在五泄山密林中风餐露宿,十分艰苦。解放初肺病严重,张凡政委为我父亲在杭州找了好医生医治,建德地委宣传部领导职位因身体不好未到职,后就去省委党校和上海华东局学习,再后调到中宣部工作。文革一开始就被关牛棚,至少3次被揪到诸暨(路西叛徒集团头目)坐“喷气飞机”、受关押与殴打……</p> <p class="ql-block"> 父亲晚年被多种疾病缠身,但为求真实,他带着小录音机多次到诸暨等地寻找当事人和知情者调查了解……无数书信往来(当时没有手机,电话普及很低并且费用高、难以记录,父亲在没有专车的情况下,坐火车、长途汽车,乘公交车,搭便车……跑遍了诸暨及周边地区的穷乡僻巷,实地访调,光光录音带就有200多盒,那时他已是古稀之年而且多病在身)……有一次,他一人到诸暨座谈采访,见到不少老战友和老乡,采访到很多一手资料,十分开心,就放开喝了点酒,结果当夜就小中风,嘴也弯了。次日,我搭上省社科院派出的小车把父亲接回杭州医治。幸亏他只是小中风,尽管嘴弯了,走路困难了,但他还能说话,说这次收获很大,得到很多珍贵资料,很高兴……</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他写出了《路西纪事》等多达百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和大量有关金萧史实书籍的校注。</p><p class="ql-block"> 每次我到父母家,父亲就是伏案写作,一手拿着放大镜,满房子是书籍与资料,父亲常年住院,就在医院写作与阅读……但就是没有留下写自己身世的半个字。</p> <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并不奇怪,父亲一向憎恨不正之风,处处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对我们教育很严,父亲从没通过他的人脉与关系为自己为家庭为儿女谋求利益。(直到父亲去世的一个月后,单位在《浙江日报》登了一则讣告,我才知道父亲“享受厅局级待遇”,这与在职厅局级完全是不同概念 ; 父亲多次主动放弃提职;我想调工作,偷偷找了他的同事,想调到社科院当个资料管理员,被知道后狠狠骂了我一顿 : “只要我在社科院你就不要想进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自己对家人严于律己,但对家乡百姓却是古道热心肠,尽力为家乡百姓解忧排难,例如 : 很多老乡来杭看病,父亲背着他们付了医药费(很多老乡以为父亲当“大官”,看病不用钱)、为“三老人员”写了大量待遇证明、送票送钱给老乡……我们稍有怠慢老乡,就狠狠批评……他经常对我们说,“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和帮助,我可能早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 特别是为蒙冤受苦的战友和民主人士奔波作证直至平反,父亲义不容辞,呕心沥血……</p><p class="ql-block"> 在编辑文集中,我发现父亲留下为战友老乡撰写的大量证明文字(包括书信),其中为一名叫“张伯铨”的战友(草塔香店村人)平反作证明,竟有厚厚40几页文字材料:有父亲为他伸冤写给相关部门领导的长信、有父亲手录的张伯铨判决书、与张伯铨谈话记录(张文化低,只有经过交谈帮其整理自述,当时没有录音机,全凭手书记录整理)……凭借对战友充分了解、信任与负责的精神,经过不懈努力,相关部门终于完全采纳父亲为张伯铨提出的再审要求,经过调查核实,1987年8月,南京军区杭州市军事法院作出彻底平反判决,宣告其无罪。</p> <p class="ql-block"> 张伯铨因与南下干部的矛盾(最近看到白玲留下的材料,金萧游击支队95%官兵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判刑),被诬告“包庇内奸、组织叛变”的罪名而被判10年徒刑,押送新疆劳改,直至刑满回乡,为伸冤四处奔波。我小时候经常看到他来我家与父亲长谈,高高个头,满脸忧伤……他来回奔波于新疆杭州诸暨……我听父母讲过:这位伯伯受冤坐牢,一生没有结婚……所幸,张伯铨在我父亲的全力帮助下,终得平反,享受离休待遇,安度晚年。</p><p class="ql-block"> 而我在阅读了所有父亲留下的有关张伯铨的文字材料知悉,张伯铨并非父亲的直接部下。他在伸冤无门、处处遭拒,几乎要放弃信念时,得到父亲帮助,父亲照样竭尽全力为他呼吁直至平反,父亲为此付出何等的心血,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p> <p class="ql-block"> 当年马剑乡有位名叫朱葆仁的“白皮红心”乡长,却在解放初蒙受冤屈而死。父亲在相关部门反复踢皮球的情况下,不顾麻烦与牵连,直接给时任浙江省公安夏仲烈厅长写信,再通过司法部门领导,请求复查重审。历经千辛万苦,四处呼吁请求,使这位共产党的忠实朋友终于得到平反昭雪。</p> <p class="ql-block"> 朱葆仁在1930年就积极支持诸暨农民暴动。1938年,中共浦江县委书记蒋忠隐蔽在朱家中秘密开展抗日工作。抗战胜利后,新四军浙东主力北撤,国民党大举清剿,朱葆仁千方百计保护我党留守人员。1946年,蒋忠安排他担任国民党马剑乡乡长,实际为共产党的地下斗争作掩护。9月,负责平湖区地下斗争的潘芝山被敌杀害,朱葆仁星夜报告路西党组织并配合武工队镇压反动势力,为潘芝山复仇。中共路西县政府成立,朱家也成为我联络点和宿营地。部队遇敌受挫,朱葆仁让全家准备饭食冒险送上山,还派儿子给队伍传递情报。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成立后,展开多次作战,缴敌枪支、军粮、军服之类都存放在朱家。朱葆仁身份暴露后,就到部队担任路西县军法处长。1949年5月,他参与金萧游击支队接管萧山县城工作。</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朱葆仁告老还乡,却被错划为地主,不久含冤去世于监狱,终年60岁。1987年12月,诸暨县政府为他平反昭雪并举行了追悼会,30多名金萧老战友参加了悼念仪式。</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事太多了,父亲遗留下的文稿中有大量是为蒙冤受屈的战友和民主人士写的证明,以及为众多对革命做出过贡献的普通农民获得应有的荣誉和经济待遇写的证明。 </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做这样的事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纯粹的人,为求真实,敢冒风险;为了同志,甘愿付出。</p> <p class="ql-block"> 我想这与父亲一贯品行有关,那就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慎独慎微慎初”。父亲为我树立了难以磨灭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2012年3月28日父亲去世时,我写了一幅挽联,2016年4月,“红色庄余霞”陈列馆落成开馆时的座谈会上,陈昊苏邓子恢等开国元勋后代也来了,我被邀请参加金萧历史文化座谈会,我也说了这幅挽联:</p><p class="ql-block"> 坚定信念,浴血奋战铸就“金萧魂” </p><p class="ql-block"> 淡泊人生,慎独求真回归“早稻田”</p><p class="ql-block"> (父亲革命一生,出生入死………从未向组织邀功,他服从命令,委曲求全 ; 他热爱百姓,情系乡亲……他常开玩笑自己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其实是指他从家乡稻田出来革命,就要为百姓服务。</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父亲一生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 佛家有“八风不动”之说,所谓“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就是“四顺四逆”八件事:顺利成功是利,失败是衰,别人背后诽谤是毁、背后赞美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詈骂攻击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佛家认为,应当修养到遇“八风”中任何一风时情绪都不为所动,这是最高的修养。 </p><p class="ql-block"> 父亲并非圣人,难以修到“八风不动”之境界,但父亲一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父亲一生荣辱不惊,去留无意;父亲一生光明磊落,刚毅正直。</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让我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光明磊落、刚毅正直”,也知道什么样的人是“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外不愧人”。</p><p class="ql-block"> 父亲用自己一生的崇高言行默默地教育我正确对待人生。</p> <p class="ql-block"> 我是2018年退休的,前两年筹备,寻找整理资料。疫情年开始编辑,3年后(多次发现新的遗作,要插排,因为我是做编辑工作的,就自装排版软件随时修改),最终形成了约近80万字的文集,包括封面设计,整本书的装饰都是我自己做,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在父亲诞生百年纪念日又在家乡发行父亲文集,也是对父亲的最好纪念。</p><p class="ql-block"> 但更重要的是:在编辑过程中,我学习钻研了金萧革命史(以前分不清所谓的两个“金萧支队”,在长兴苏浙军区总部陈列馆看到战斗序列表中的金萧支队,就以为是解放战争的金萧游击支队……记得2000年,父亲的《路西纪事》样书出来,让我校阅,我只能校对一下字词句和标点符号,对内容就像看天书,什么也不懂,也无兴趣去搞明白)。</p><p class="ql-block"> 而这几年来通过自觉学习,能撰写出《“金萧支队”误读之勘正》《解放战争时期浙东中共主要武装称谓(番号)之解读》等10多篇有关金萧革命史的文章,不少文章被《大江南北》(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东南烽火》(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回忆与研究》(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东浙南分会)、《春秋》(金华市党史研究室、华东党史优秀期刊)、《浣江大地》(诸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党史期刊刊发并获奖,受到普遍好评。</p> <p class="ql-block"> 更珍贵的是通过挖掘了解,得到大量资料,受到深刻教育,如:几乎去过所有父亲记载中的烈士家乡,参观故居和寻祭烈士之墓,了解烈士事迹,同时帮助取得专款修葺坟墓(数次到诸暨市退伍军人事务管理局找来文件,了解程序,转告村委)……及时通过多种自媒体大量宣传烈士事迹,缅怀先烈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教育。</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金萧革命史中,还有挖掘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诸如与金萧游击支队有缘的杭州“湘海池”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这些都是继承父辈遗志,牢记革命宗旨,把握正确人生的另一种形式。</p> <p class="ql-block"> 非常抱歉我的发言有点长了,但还有一点我必须说一下:我曾与一些父亲战友后代和朋友等谈起想编辑出版父亲的文集,得到高度赞同和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提供信息,帮查有关父亲的文章和资料,在重要节点上帮我严格审读,确保史实严谨,文字恰当 ; 一同到父亲战斗过的地方寻祭烈士,了解烈士事迹;到报社和档案馆查找核实我父发表的文章;平时一发现相关刊物或书上有我父母的文章,就立马告诉我;一起多次到家乡和村干部商定纪念活动安排;文集开印,一同到印刷厂监控印刷质量,帮我把这么多本书从杭州运到这里……都令我深为感动。</p> <p class="ql-block"> 还有:杨利建、倪关善、钱赛明、章诚华、杨丽萍、赵阳热情给予了出书和这次活动大力支持,倪关善大哥多次对我说:“我们一起把杨光前辈的事办好。”简朴的话语体现了父辈战友情深和红色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何市长、建新大哥、赵主任和大唐镇领导、诸暨新研会领导大驾光临,一同纪念家父百年诞辰,深感荣幸,再次深表谢意。(鞠躬)</p> <p class="ql-block"> 寿小华 摄</p> <p class="ql-block">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因为父亲总是身传言教我们要谨小慎微、谦虚做人,所以,我一直想到仅是一个儿子为父亲编一本文集,寄以怀念。但很多战友的后代和家乡村干部说,杨光不仅是你的父亲,也是路西的荣誉与骄傲,也是家乡的荣誉与骄傲,值得好好纪念与宣传,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再次深深感谢!感谢各位领导的莅临,感谢在座的兄弟姐妹,感谢家乡村干部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家乡父老乡亲的关爱!谢谢!谢谢!(鞠躬)</p><p class="ql-block"> 2024年4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