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笔尖悬在纸面,墨水晕开细小的涟漪,思绪却像断了线的风筝,在记忆的天空里飘来荡去。当试图书写自己时,才惊觉这是一场最隐秘也最艰难的对话——那些被时光揉碎的片段、藏在心底的悸动、连自己都未必察觉的潜意识,究竟该如何拼凑成真实的轮廓?</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写作是一场自我解剖。我们试图用文字切开皮肤,露出内里的筋骨与血脉。可问题在于,手术刀该从何处落下?是童年弄堂里飘着槐花香的黄昏,还是成年后加班到深夜时玻璃窗上的倒影?是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颤抖,还是在无人处突然涌上心头的孤独?那些看似琐碎的瞬间,或许藏着最本质的“我”,但当我们试图将其定格,它们又像水银般从指缝间溜走。</p> <p class="ql-block"> 写作“我”,注定是一场与滤镜的博弈。我们总在不自觉中美化或丑化自己,用回忆编织出的网困住真实的模样。有人沉溺于塑造理想中的自我,将文字变成精心搭建的舞台,在镁光灯下扮演完美的角色;有人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用尖锐的笔触将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把写作变成一场自虐式的忏悔。但真正的“我”,或许就藏在这两种极端之间的灰色地带——既有闪耀的高光,也有暗淡的阴影,既有被粉饰的虚荣,也有未被驯服的野性。</p><p class="ql-block"> 不妨试着放下对“真实”的执念。就像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用玛德莱娜蛋糕唤起的不仅是味觉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褶皱与灵魂的震颤。我们不必执着于记录完整的人生轨迹,那些偶然闪过的念头、某个瞬间的顿悟、与他人碰撞产生的火花,同样是“我”的注脚。写作“我”,可以是一场即兴的爵士乐,不必拘泥于既定的曲谱,让灵感自由流淌,让文字在纸面上跳跃、纠缠、和解。</p> <p class="ql-block"> 或许,答案就藏在写作的过程本身,当我们不再追问“我该如何写我”,而是开始动笔,那些被封印的情感、被遗忘的细节、被压抑的渴望,便会如同春泉般涌出。写作“我”,终究不是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探索——在与文字的交锋中,逐渐看清自己的模样,在不断的自我解构与重构中,完成对生命的重新认知。</p><p class="ql-block"> 所以,拿起笔吧,不必在意是否能写出完美的“我”,重要的是,在这场文字的冒险中,我们终将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不期而遇。</p>